试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科学性

2019-04-02 11:03汪恭丽
西部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学性

汪恭丽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21世界“世界之问”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描绘着美好的世界图景,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层面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就在于它以主客体价值统一为其价值思想的逻辑起点,以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利益为其价值评价标准,以“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为其价值真理性的检验标准,这一理念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具有可行性的科学价值理念。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059-0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今国际局势、把脉时代动向提出的关于世界治理的新理念,也是回答“世界之问”提出的中国应对方案。这一中国方案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强调构建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层面来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科学性。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逻辑起点:主客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关乎人类未来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里,世界各国应面向未来,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生态文明,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人类最根本的生态利益,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体统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价值关系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关系,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因此价值的实现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主体的需要,二是客体的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有两个尺度,既要遵循主体的需要的尺度,又要遵循客体的发展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科学性首先就在于它从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从世界发展趋势和自然发展规律出发,以主客体价值统一为其价值形成的逻辑起点。

(一)主体尺度一一和平与发展的共同需要

价值总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人则无所谓价值。所以在价值关系中,主体需要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基于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倡导共同价值,所以其价值主体就是各个国家各族人民共同构成的全人类主体。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和愿望。综观历史,世界的发展是和平伴随冲突和战争曲折向前的,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据统计约有6500万人参战,造成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多少国家的人民流离失所、多少幸福家庭的破碎、多少无辜的人民饱受战争煎熬。同时战争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世界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战争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越来越大。据估计,当今世界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50次。经历过战争带来的苦楚,世界人民普遍希望和平。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进入了大范围和平时代。但是,冲突与战争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反而出现局部的恶化。中东、北非等地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霸权思维、强权政治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数字鸿沟、贫富分化、环境恶化成为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这些问题都与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实现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建立一个普遍安全、持久繁荣的世界,是对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需求的最好回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人类社會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基于“二元对立”思维的傲慢与偏见、“种族主义”“种族优越论”等思想只造成冲突和对抗,引发战争,酿成恶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各国抛弃丛林法则,互商共建、共同维护世界安全,合作共赢。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多次被载入联合国决议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好评,事实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为全世界大多数人所需要和赞同。

(二)客体尺度一一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主体虽然是价值的主导性因素,但是满足主体价值需求的是客体的属性,价值的实现同样不可避免要遵循客体的规律。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来看,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逻辑出发点。

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整体性的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世界历史”的形成。“世界历史”的概念最早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但是黑格尔是从唯心主义的视角解读“世界历史”,后来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通过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和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改造,提出了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其内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打破封闭状态和地域界限,通过不断交往和开放,形成一个整体性发展的世界。当今世界越来越朝着整体性发展迈进,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把世界各国联系起来。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强调当今世界各国利益相互交融、责任共同承担、命运相互依存。然而,在世界普遍联系的今天,一些国家却逆势而动,例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事件令人震惊,阻碍经济全球化的黑天鹅事件此起彼伏,特别是美国策划的贸易战事件令人咋舌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威胁着世界的发展。然而“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面对世界大潮,中国毅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构建一个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人类的美好未来。

自然界发展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基本遵循。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一切需要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取。马克思曾经把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即:“人类与自然的正向依附、人类与自然的遮蔽依附、人类与自然的负向依附”。在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人对自然界的态度也就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转化。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人们无休止地从自然中掠取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工业污染排放等导致自然界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威胁到了人类世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针对如今的环境问题现状,提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提倡各国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走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与人类命运密切相关。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评价标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利益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有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价值的评价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价值评价标准,人们就无法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对人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价值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因为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在主体千百次实践中得出来并得到证实的,价值评价标准“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然而就社会事物的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科学的价值评价的首要标准应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利益、生产力的发展。

(一)以生产力发展为基本评价标准一一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全球治理体系是着眼于全球政治事务共同管理而形成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国际秩序、国际规则、国际法等内容,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一个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全球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的必要因素。因为只有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为全球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增長空间。

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构想。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法的层面来看,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源于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个国际合约的签订标志着国家间国际体系的建立。但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因素,该和约更多的是维护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导致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合理。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世界发展遇到的问题越来越需要各国之间的共同参与,所以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吁。2015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峰会致辞中指出:“我们应该致力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为各国增长注入动力,使世界经济焕发活力。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久和平保驾护航。

(二)以社会进步为根本评价标准一一构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的世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依赖于社会而生存,只有进步的社会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而社会的进步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增长,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世界整体出发,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角度出发,把建立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评价标准。

“命运共同体”既强调各国互利共赢,又强调各国权责共担,从而建构起一个共同繁荣、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样的“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人人期盼的崭新世界。这个新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将抛弃旧社会的一切缺陷,走向高度融合的文明。从经济和政治层面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创新开放、协商共建、互利共赢,并呼吁构建起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命运共同体”经济和政治共同发展,这在前面已有论述。从文化层面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样提倡建立起适应新世界发展的新文化。首先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构建起适应历史发展需要的新世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构建新世界的文化,就是要树立富有新时代内涵的价值观,并引导世界各国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各国在和而不同的原则指导下,加强交流共建“人类共同价值”。“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会使互动中的双方产生并加强一些观念,并开始共同拥有这些观念,于是便产生文化。”这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人类文明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各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相互借鉴必然能推动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个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共同体。

(三)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评价标准一一构建一个共建共享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价值主体是人,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享用者。生产力进步、社会发展说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各国共建共享,把是否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命运共同体”是否合理的标志。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政治追求。古代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的说法,折射着古人对民本思想的深刻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使得“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维护人民利益的哲学,它是从解放无产阶级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特点的“真正的共同体”为最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评价标准。“以人为本”已经深深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基因。如今,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从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做的价值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不仅强调各国之间平等协商,共同建设人类的美好家园,同时强调各国摒弃一家独大的思维,使得发展的成果由各个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分享。正如习近平所说:“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目前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尚被贫困所困扰,还有许多人民还经受着疾病的折磨,许多地方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等,这些都需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共同承担责任,让21世纪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个人人期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共同体。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真理性检验标准一一“一带一路”倡议实践

价值认识不同于事实性认识,价值认识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即价值关系,但价值认识同样也存在一个真理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那些从实践中得到并经过实践证明与其对象相符合的价值认识就是价值真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其科學性和可行性要在实践中才得以证明,而这个实践在现实性上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取得优异成果上,体现为“一带一路”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交流互鉴、传播友谊的文明之路,它把中国优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到世界。同样,新世纪的“一带一路”更是一条在更深层次上促进各国开展广泛交流,广交好友的和平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40多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吸引了上百个国家的参与。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各国建立互通有无的伙伴关系,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合作,基于共同利益画出了最大的同心圆。

“一带一路”是繁荣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出发点就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该倡议自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促进沿线贸易互动、技术联通、设施互通、政策协调等,从而极大推动了各国的经济繁荣。据统计,201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高达500亿美元,一大批合作项目已经落地开花。正如美国战略家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未来四十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人类过去四千年!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一带一路”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合作共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进博会上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以来,全球就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中国与40多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与30多个国家展开产能化合作,得到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大大促进了世界开放的程度与深度。“相同则共进、相闭则共退”,只有开放才能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一带一路”的践行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搭建了一个促进各国互联互通的新平台,突破了传统的大国崛起的老路,抛弃了“中心一边缘”的对立思维模式,而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践行过程中,沿线各国深化合作,广泛开展经贸技术和文化交流,包括重大创新项目交流协作、技术型企业入驻当地、帮助落后国家进行产业创新等。

“一带一路”是文明之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同时也是各国文明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通过完善交通设施,让沿线国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得各种文明之间能够相互借鉴、包容发展。同时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也能更好地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目前,中国已经在世界设立526处孔子学院,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包容性内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离不开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奋斗,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能够让中国经验得到更好的分享,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被更多人所知晓,让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自2013年提出并践行以来就取得了突出成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地推进了沿线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型,真正实现了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实践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是既符合世界人民利益,又具有可行性的科学价值理念。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坚持以主客体价值统一为其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以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利益为其价值评价标准,并以“一带一路”的实践为真理性的检验标准,充分展现出其理论的合理性。因此,在科学价值观的引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朝着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增强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从共识性真理看民法教义学的科学性——兼评我国《民法典》的科学性结构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青少年运动训练的科学性
加强行政执法的科学性——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解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