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人的爱与诗歌(创作谈)

2019-04-03 07:41蓝蓝
诗歌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实诗人诗歌

蓝蓝

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交通T具的迅捷,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图书的翻译出版,拉近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问的距离,我仍然认为,这一切都是最表面的现象。事实上,在今天的世界,围家和民族的隔离依旧非常严重,各种文明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同然,我们受惠于各国的翻译家为我们翻译出版的异域的书籍,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还有另一种生活,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要求自己,以及学习并认识到属于人类的各种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凡此种种,无不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更为广阔的参照,以衡量我们自身的现实状况和创作实践。

一个中国诗人或许会关注在非洲发生的事情,并在诗歌中表达出来,但多是出于人道主义或者某种感同身受的声援和同情,好的诗人会和自身的境况联系起来,正如一个欧洲诗人对阿拉伯国家的书写一样。真正能写出最独特、最真实感受的,当然是诗人自己笔下的身边的现实。和某些更多地关心词语本身,仅仅对文化、词语的想象力有表达冲动的诗人相比,我更信任那些对现实、对存在的想象力有着表达愿望的诗人。前者狭隘地将存在的真实屏蔽于自己的写作之外,同时也将词语背后的文化含义所蕴含的现实反射冷漠地摒弃。

前些年阿多尼斯到中国访问,他淡到诗歌在西方是一个文化问题,但在东方则是个存在问题。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都是两者以对方的现实处境作为参照的。虽然这样的划分比较简单,但也能从中一窥它背后所蕴含的问题,即:这样看待东西方国家和文化区别的视角和态度,根源在于看待者本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因此说,诗人和他身边现实的关系决定着诗歌创作所呈现的面貌,即使在全球语境下也是如此,或者说,更是如此。那么,至少在我目前生活的当下.我是这样理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的——

首先,我认为,诗歌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和“小介入”,似乎在任何时代都能构成人们关注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它也能够成为某种政治的或者道德的标尺,用来衡量诗人和诗歌。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警惕的——这样简单的判断,会把诗人复杂的感受抽象化、标签化,也会把诗歌归类为某种实用主义的工具,这两种状况正与诗歌的本质相悖。这是因为,构成诗歌方式的一个绝对重要的元素是隐喻,隐喻决定了在诗人的感知、想象和创造力中,一事物愈是和其他事物发生广泛而深入的联系,此事物获得的生命力和存在感则愈强,它所辐射出的世界的整体感与其本身的独特性也因此而愈加凸显。因此,严格来说,将诗歌分为“介入”与“小介入”,本身就充满了分裂。社会生活小是你想回避就能回避的,社会生活在每个人的生活和经验的细节上都会留下它的烙印,那些南极探险者或者太空宇航员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最远,但他们和一个城市廣场的清洁工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距离同样密切。社会生活的蛛网里总有一根细丝牢牢粘在你身上,不会真的有什么生活在书斋真空里的诗人,也难以想象会真的存在完全沉浸于“自我”私人空问而小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诗人。这甚至小是理论——只要一个诗人没有内心分裂,只要他的感受和经验与书写保持诚实的一致性,那么,诗歌所呈现的最后的文本,就是对其感受、经验是如何与生活发生联系的真实捕述,以及南此而来的由点及面、南特殊到普遍的细致呈现。从这一点来说,仅仅从修辞的意义上来解读或者看待诗歌,是对诗歌这一文体最大的歪曲——我从未见过比诗歌更真实地、更具体地呈现诗人所处时代面貌的艺术。古往今来那些杰出诗人留下的诗篇,就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记录,这是小争的事实:从微观的个人生活细节出发,扩展至当下更辽阔的历史生活场景,这是诗人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其次,南于某种可商榷的分类意在使人们能够便利地讨论问题,诗人写作的“内容”被“暂时”地划分为“介入”“不介入”,其分类的考量基础已经把诗歌的内容进行了题材上的划分,也就是说有一种诗歌是“介入”的诗歌,而另一种是“小介入”的诗歌。批评家们根据题材进行划分,相应地也有了读者给予这两种诗歌小同的评判。大致来说,支持“介入”诗歌的读者会在“道德”的层面上反对“不介入”诗歌的冷漠对社会良知的挑战;而“小介入”诗歌的倡导者对权力将文学工具化的后果心有余悸,坚持文学非工具化的美学主张。这种简单的划分除了带来更为简单的、把人引向歧途的争吵之外,同时也容易令人忘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天职。如前所述,诗歌的本质是将个人极其微观的经验感受最大程度地与世问事物及时问发生广泛深入的联系,诗歌是通过这种特殊表达和内在节奏引起读者想象力重视,并达到最大感受认同的能力。而对于诗人来说,一切可以通过阅渎教育习得的“技艺”最终会忠心耿耿地尽职于心灵最渴望的“意义”。在此,从诗人到诗歌——两者保持着高度协调的一致性,互相忠实于对方。诗人遵从诚实的原则写下源于生活的诗句,同时也需身体力行地接受自己写下的诗歌的检验——我谓之“小分裂的诗歌和诗人”——这几乎是很多诗人梦想努力达到,但做起来却相当艰难的事情。

小是说写一首同情底层的诗歌或者反对文学工具化你就是个好诗人,你就天然地拥有谴责其他人的道德优越感。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事实上像孪生兄弟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实生活与诗歌文本的分裂,因为我从未见到过没有社会生活的人,也未见过只有社会生活、公众生活,但却没有自我和“个人”的人。但是,即便如此,我也要说,假如一个诗人丧失了对世界的想象力,丧失了对他人、对其他生命的敏感,丧失了对身边生活诚实的表达,我小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如果说文学是“致力于人性向善的努力”,人的关系中天然蕴涵着伦理道德,那么诗人的稿纸上就应该呈现“人是关系的一个结(圣奥克絮佩里语)”的笔迹,这是作为人类的最起码的道德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善恶判断文学作品的价值时,我记得法国哲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曾说过的话:“做好一件工作是否总构成善,小应仅仅根据它们是什么,而且也应根据它们被用来做什么加以判断。一个人必须将其用途和后果一起放进考虑之中。这是因为,个人的尊严并小建立在社会认可之上,而仅仅在于良心与其善的意义悬而未决的行为之问的一致。”我对此的理解是:小向任何未经省察和亲历的抽象观念屈膝,警惕小要被任何意在支配别人的观念形态利用,保持内心声音和实际行为的一致——诚实。诚实。诚实。做一个小分裂的诗人,写出小分裂的诗歌。

意在支配别人的观念形态都是恐怖的,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崇高。人们(包括我)为此付出的代价、留下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坦率地说,是羞耻感给了我这样的思索——对人的爱和自尊心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现实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