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019-04-08 00:38赵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作业

◎赵娜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师资力量匮乏、学生人数少等诸多因素,难以形成教育的规模效应,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就这种囧况下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材是教学的中心。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教材的过程。这样,时间久了,教师就只会教教材,学生也只知道学教材,考试成为验证学生对教材掌握程度的唯一评价方式。只要教材不变,有的教师就可能只用一本教案教一辈子书。

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突破传统的旧“三个中心”,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如课程观、师生观和教材观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凭借这个例子向学生传播先进文化,授知练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师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素材,对其进行重组和整合,并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知识激活,并使教材更加丰富、完善和不断增值。

二、引导学生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提高综合素质必须得知识和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特别是仍然存在的“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吸收、贮藏知识的容器,无视其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忽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仍比较严重。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否则落实新课标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活动是学生个体自身的认识活动,教师施加的全部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自己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和调控。教育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不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不研究教法和学法,不进行教学反思,就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终究会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淘汰。

三、巧妙运用教学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会在教学设计等方面做精心的准备。但无论你怎样精心设计,课堂上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思维与教师的教学设计相悖的情形,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须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机智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智慧的结晶。教师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意外的说法或行为,冷静应对,采取幽默的方法,以真诚的爱心既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教师机制是才情与灵感的瞬间迸发,这来源于教师丰厚的知识底蕴和独特的教学个性。

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可以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变“事故”为“故事”,化腐朽为神奇,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课堂化,课堂教育素质化”的理念。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偶发事件面前以理智驾驭情感,以真诚肯定学生,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让智慧随时迸发火花,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由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努力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

五、改革作业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新课程的实施,如何看待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有些家长、学生甚至一部分教师都认为“减负”就是课后不留作业,所学知识应全部在课堂消化理解。难道课后不做任何作业,就能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吗?我们又如何解释“业精于勤”呢?如果一说减轻负担,就提倡不留作业,那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做法。我们首先要找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在作业设计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减轻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既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方向,也同样指出了作业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过去的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单纯为了巩固知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是为知识的死记硬背和技能的机械训练服务的,因而作业的内容单调、形式呆板、数量过多且“面孔冷漠",使“学生望而生厌、生畏”。而在新课改中作业设计的改革应和课堂改革一样,应为“三维”目标服务。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与否,还要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会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作业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作业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我想要自由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