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2019-04-08 00:38高红英隋志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议题文本阅读教学

◎高红英 隋志伟

现状启迪思考,问题催生探究。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个性的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仅仅靠常规课堂、单篇文章的咬文嚼字、个别片段的条分缕析往往收效甚微。于是,奉“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圭臬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应时应势应运而生。

一、以本为本,确定议题

“统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和“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组织单元。因此,课题组便以“主题内容”和“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确定议题。以“主题内容”为主确定议题,或者以体现并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的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为主确定议题,或者以二者并重确定议题。

二、文本选择与组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多文本阅读的文本选择与组织也必须自觉做到以此为标准。

在此原则下,还须做到:

一是选择与组织文本时要坚持文本自足的原则,即选择与组织的文本要能。如以景物描写的方法为议题组织文本时,朱自清的《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梁衡的《夏感》都能做到最大化地彰显议题,即文本自足。

二要讲究文本异质。多个文本从体现目标议题的多个维度,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共建,利于获得多元阶解读,拓宽视域广度,发掘思维的深度。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围绕人与动物的关系选文,如以善待动物为议题,一般会选择人类如何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的文本,强化人文主题;但如果同时选入的有人类如何残害动物的文本,则出于选择反向性异质文本的考虑,则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师生与文本对话时,会进一步拓宽思考空间和议论空间。

三、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阅、读、品、悟、移五位一体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

1.阅 阅,即披阅,披,有启、开之意,可引申为打开,翻阅。如刘勰所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中也有“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之语,“披”皆指“披阅”,所披之“文”,即文章的语言形式。在此文本阅读阶段,方法为默读浏览法,它为文章略读法之一,在进行多文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此方法表现为浏览文章的标题、阅读提示、正文、题解、附录等内容,获取对整个文本的初步印象,同时筛选出下一步需要精读的段落和关键语句,为进一步的“读”垦土奠基。针对多个文本而言,阅读实践可以次第纵向展开,也可以同时横向开展,由具体的文本特点决定,便于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文本间的相似与相异点,设定当节课的阅读重难点。

2.读 黄庭坚认为“泛读百书,不如精于一也”,强调了精读的重要。精读作为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朗读属于其中的一种。所谓朗读,即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读者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适宜的语速、合宜的态度分寸、饱满的情感色彩流畅顺达的加以表达,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朗读需要教师进行由浅入深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正如朱熹在《朱子读书法》所言“凡读书且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对筛选出的段落和关键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争取“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3.品 语文教学需要立足语言文字,对文章加以品读、品析、品味,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须引导学生“入乎其内”(王国维《人间词话》),虚心涵泳,才能真正“入情得意”。涵泳,就是要引导学生沉潜于文本之中,细细咀嚼品味,详加玩赏,得其精华。曾国藩强调涵泳必须有度,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度;不够,则得之甚少,过度,则会导致如花之“离披”,稻之受“涝”,淹没于书中,无法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激活、丰富、突破、重构学生的阅读心理图式,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悟 悟,觉也。——《说文》“无所觉之谓迷,有所觉之谓悟。”(中国明代哲学家罗钦顺《困知记》)在对文本的研读与感悟过程中,通过切己省察,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自我修养价值——“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进而运思及物,“读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社会应用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达经国济世之目的。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移 移,禾相倚移也。——东汉·许慎《说文》。本义是把稻秧从苗田起出,栽种到大田里去。我们把它借用到多文本阅读的一个教学环节,意为拓展迁移。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拓展迁移,使学习不断走向深入,在问题解决与生成过程中不断前行,逐步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背景。

具体操作方法是:

①巧借遗憾点:在多文本阅读教学的任一环节都可能留下遗憾,各小组可巧借遗憾点继续探索;

②截获兴趣点:在每次多文本阅读教学之后,学生除获取相关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外,也必然会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其持续探究。

猜你喜欢
议题文本阅读教学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