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角下的军民融合战略

2019-04-08 01:27李效峥
中国市场 2019年9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军民融合

[摘 要]军民融合战略是现代世界范围内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国家战略,各个国家对军民融合战略的定义各不相同,有军民一体化战略,寓军于民战略,先军后民战略以及以军带民战略等。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军民融合战略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并成立了军民融合委员会,在经济和军事层面推动发展,并且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正在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结合世界各国的军民融合战略的模式和特点,剖析我国的军民融合战略以及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军民融合;国际科技;国家战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9.020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其实就是要处理好富国与强军的关系,把富国与强军结合起来。现阶段,我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正处于由初步发展向深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军民融合战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包括政府主导边界较为模糊,融合发展路径有待明确,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创新驱动有待增强,金融支持有待强化等。我们应当结合世界各国的军民融合战略的模式与特点,及时弥补我国当前军民融合战略的不足,使其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世界主要国家的融合模式和特点

1.1 主要模式

目前,军民融合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各个国家采取的模式各不相同,有军民一体化战略模式、先军后民战略模式、寓军于民战略模式和以军带民战略模式。美国和英国主要采取的是军民一体化战略模式,通过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的结合,加强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之间的交流。以此来推动军民一体化战略的发展,推动国防和经济协调发展。印度整体发展水平较落后,其采取的模式为先军后民,就是重点发展军工产业,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力量,以军工产业带动民用企业来促进本国国防力量和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既不想产生军民分离的弊端,又重点发展军工业的一种妥协性措施。日本和德国则采用寓军于民的战略措施,重点发展民用企业,以民用企业来带动军工产业的发展,把民用企业放在首位,民用为主导,并且向军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以促进寓军于民战略的实现。

1.2 特点

虽然各国采取的军民融合战略不同,但是通過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1.2.1 组织机构健全

美国在20世纪末期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专门负责沟通各个部门关于军民两用技术的意见,以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2016年,美国为了寻求突破性发展,在硅谷成立了办事处,专门负责研究机器人,3D打印以及其他高科技技术的制造与研发。与此相对照,俄罗斯于2006年成立国防工业委员会,日本总理大臣亲自掌管国防事务都体现了组织机构健全这一特点。

1.2.2 技术标准完备

为了更好地推动军民一体化,美国不断放宽军用技术标准,目的是能够实现军用民用标准统一,使民用企业更好地融入军用企业之中,同时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企业,减少军用企业的比例,更好地带动民用企业的发展。美国国防部规定,只有在没有民用标准或者民用标准不能够适应军工产业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军用标准,否则,应当优先适用民用标准。同时,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都相应地降低了军用企业的比例和数量。诸多事例表明军民融合战略中技术标准是相当完备的。

1.2.3 法律法规健全

俄罗斯根据本国国情,为了更好地促进军民融合,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2001年颁布的《国防工业改革和发展计划》,对于民用产业中涉及生产、销售的部分,积极地与军用产业相衔接,推进军用产业的结构升级,加快军用与民用的融合。美国于20世纪末期也颁布了《国防转轨、再投资和转移法》和《联邦采办精简法案》,对于本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措施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这也标志着美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措施拉开了序幕。

1.2.4 都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世界各国对于本国的军民融合战略都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日本对于生产军用产品占企业生产总额20%以上的都列为重点企业,同时对生产军用产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其更大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军民融合,推动国家经济和国防力量的发展。英国也对本国的企业给予了相应的补偿,特别是对重点军工企业的大力扶持,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2 对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启示

2.1 设立机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2017年1月,我国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军民融合相关的事项。在省、自治区还应当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一受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领导,负责本辖区内的军地两用等相关事项。同时国务院还应当设立军民融合办事机构,负责军民融合战略的日常工作,在战区、军区等地也应当设立议事协调机构,负责本区域的关于军地两用等相关问题。抓紧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形成一套“条条管辖,垂直领导”的完备的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体系结构,更好地处理本国的军民融合相关事务。

2.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军民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在当前军民融合发展处于初步时期的时候,应当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军民融合提供较强的法律支撑,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支撑,会出现“希望融别人,不希望融自己”的情况。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起到主要的调节作用,这时更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作为强化军民融合战略的法制支撑,发挥法律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国防法》《基本建设法》等,使其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相衔接。

2.3 突破重点,谋求军民融合的最大效益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从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以重点突破来带动全局的发展,使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精品龙头工程,在各个领域加强军民融合的力度,与当前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相衔接。同时我们还应积极主动在国防科技领域、生物资源领域、信息领域等加快建设的步伐,以抢占军民融合发展的制高点,加强军用与民用的协调性,以创造更大的经济与国防效益。

3 我国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军地共同参与的统筹发展模式,使军用与民用更好地融合起来,促进军用与民用在信息、技术等层面的共同参与,做好生产要素的统筹分配,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健全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有军事经济双向提高的目标导向模式,摒弃单一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军事协调发展,向双向的发展模式转化,同时把市场与战场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共同促进与进步,把军队战斗力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军用与民用双向提高。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的路径选择也存在几种战略路径,主要有利益共赢、风险负担的市场运作之路。其核心思想是加快军民融合的步伐,统筹军用与民用的利益,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法律法规,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积极促进国防科技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军事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有需求牵引、规划统领的融合引领之路,以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为引领,统筹考虑中期及长远需求,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营造良好的军民融合的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乔玉婷,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研究[J].预测,2011(5).

[2]徐辉,许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9).

[3]张记海,乔静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8).

[4]刘自斌,于博然,刘杰.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模式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7(11).

[5]岳胜军,于超.世界主要国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启示[J].国防,2017(12).

[作者简介]李效峥(1993—),男,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军民融合
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战略新境界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