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法与《财产与责任保险》教学改革探索

2019-04-10 13:54卢燕
时代金融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导入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卢燕

摘要:本文结合《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特点,探讨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法在保险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认为采用该方法需要在问题征集、资料和案例库建设以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突破。新的教改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问题导入 案例教学法 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二十多年来一直走的是规模扩张模式,教学管理以严进宽出为主。文科院校混日子的学生比例远高于理工科院校,其中财经类院校新生入校后普遍认为大学生活很轻松,加上大部分课程重期末轻平时的特点,部分学生出现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情况,究其原因,与当前财经类院校专业课教学方式方法滞后、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变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财产与责任保险》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目标是服务于保险专业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扎实深厚的财产与责任保险理论基础,能够在财产与责任保险领域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效果不佳。当前保险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人才已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升级的瓶颈因素之一。理论与实务必须同步更新,课程本身、教材、教师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急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来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

(二)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学习的要求

《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目前开设于第五学期。保险专业的学生在本学期进入大三的学习阶段。该阶段的学生,从心理学上来说,少了大一学生的青涩和大二学生的迷茫,对于保险专业知识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即明白了专业学习是一个人今后职业生涯的基础。通过大一大二阶段通识教育的熏陶,以及《保险学》、《人寿与健康保险》等保险课程的学习,具備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务知识。

大三的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和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财产与责任保险》如果继续沿袭讲授-听课-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将会失去吸引力,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将得不到根本改变,学生的能力培养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作为教师应该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三)课程涉及领域广、体系庞杂的要求

保险专业的实务性极强,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的《财产与责任保险》不但与实践联系密切,而且与多门学科存在交叉关系。以部分章节为例,如火灾保险,涉及到企业火灾风险和火灾现场查勘,需要与气象、地质和消防部门紧密合作。机动车辆保险需要了解汽车的构造和行驶特点,熟悉承保车辆所属地区的道路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等。责任保险要求学生应熟知《民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条文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深谙民事诉讼流程。至于《财产与责任保险》中难点最多的《海上保险》一章,内容涉及海事、航运和国际贸易惯例等等,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如果每一章都泛泛而谈,难免缺乏深度。如果每一章都深挖,课时量又明显不够。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投入巨大、学生袖手旁观,教与学割裂开来,难以适应课程和实务的变化。

二、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我们在课程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并及时进行总结。在授课实践中,考虑到本门课程的案例非常多,在案例中往往会体现出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案例教学法成为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

案例教学法通常会根据案例所属章节设定问题,问题由谁提出就显得很重要。传统上教师设问,学生在分析中解答,最后由教师总结,给出案例的正解。学生在一开始便陷入被动,对于教师的问题缺乏解决的动力,部分学生甚至依赖网络给出相关答案。长此以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问题的提出成为关键。我们结合大三学生的特点,征集关于《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的问题,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来自于对实务的思考,甚至是来自社会热点问题。汇总之后由教师根据所提问题进行有重点的案例库建设。在基础部分讲授3-6周后会二次征集问题,并根据新征集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案例库进行取舍和增添,使案例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所在,更重要的是让这些问题能融入到案例中,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寻求答案。

(二)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实例

《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实务部分案例非常多,在浩如烟海的案例中寻找典型包括争议案例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这些案例蕴含着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为例,通过问题征集,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交强险与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中所说的第三者到底指哪些人;第二,交强险与商业第三者责任险的关系。关于第三者的界定,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案例。案例1,某人在驾驶私家车出车库时不慎碾压妻子,妻子是否属第三者?案例2,司机临时停车忘拉手刹,车辆溜坡撞到司机,即司机撞到自己是否属第三者责任险赔偿范围?案例3,某人在大货车低速行驶过程中从副驾驶位下车,不慎摔倒,被大货车碾压致死,是否属第三者?这三个案例都是关于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的典型案例。案例1解决家庭成员是否属于第三者问题,案例2解决驾驶者本人是否属于第三者问题,案例3则回答了事故发生时受害人车上车下位置的变化是否能界定为第三者问题。我们把这三个案例交给学生分组讨论,大家争先发言,其中不乏独到的观点。通过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同学们对第三者的概念了然于胸并且印象深刻。关于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的关系,我们选取了典型的“教科书式耍赖”这一新闻事件,让同学们进行分析。该新闻事件中黄某被判决向受害人支付总计125万元的人身伤害赔偿金,但其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总计支付40万元,尚有85万元余款拖欠未付。通过这一新闻素材,再结合其他真实事件,使学生生动形象地明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学们课后反馈该部分知识掌握非常扎实。

(三)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问题征集情况欠佳。通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实践,在问题征集环节发现少部分同学不够踊跃,参与度较低。通过私下了解,主要原因是对于自己缺乏信心,害怕所提出的问题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问题征集,针对一次和二次征集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一次征集所提问题有三分之一属于入门问题,如有些同学提问保险与传销的区别、保险合同争议有哪些解决办法等,这类问题同学通过概论课程的学习就能找到答案。说明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对于保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仍有所不足,在寻找问题方面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发现问题能力的匮乏使得部分学生到高年级时在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短板,即不能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围绕题目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凸显了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未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的缺陷。因此,通过问题导入案例教学法的训练,提高发现和提炼问题的能力,是当前专业课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2.与问题匹配的资料库建设滞后。正如前面所说,《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多,不仅有广度要求,要求全面提供所涉领域的背景资料,还有深度要求,要求从风险和保险角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具备充分的背景知识,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搜集和准备部分资料,这能有效地锻炼同学们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归纳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推荐给学生更加精准、典型和与课程结合密切的相关专业资料(包括视频资料)和案例。但从目前来看,资料库建设尚处于一两位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形。资料库建设缓慢,案例数量有限且典型性欠缺,不能满足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法的需求。

3.课程考核方式落后。《财产与责任保险》作为专业考试课,其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共同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仅占20%。学生即使平时成绩很低,通过期末的临阵突击背诵也能得到及格和及格上的成绩。平时成绩占比過低,会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因为课堂改革要求投入更多的平时精力在专业课上,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个别学生逃课已成习惯。对那些平时上课认真,案例讨论和小测验、大作业完成情况较好或非常优异的学生而言,平均成绩过低的占比也打击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激发后进、奖励先进因而亟待变革。

三、积极推进《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改革

(一)问题征集应注意范围性和持续性

问题的征集靠单个任课教师和一两个班级来进行,必然会出现所征集问题或者没有代表性,或者没有深度,或者属于无效问题(有些同学甚至会问到与专业课程无关的其他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问题的征集上应该注意几点:首先是问题征集范围可以扩大,不仅仅限于保险专业开设本门课程的大三同学,还应包括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同学。除了向同学们征集问题,还可以由教师以教研组的形式形成问题。除了在学校征集问题,也可以向保险公司征集相关的实务和理论问题。通过学生、教师和实务部门的合作,能够提炼出更加符合要求的问题,问题贴近实务,学生研究的动力就会更加充足。其次是重视问题征集的连续性。征集问题这一做法可以由授课教师每学期进行,实践越久积累的典型问题越多。另外有一些经典问题,常问常新,每一届学生都会给出一些令我们惊喜的解答。经过长期积累,就能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和与时俱进的问题,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加快《财产与责任保险》资料和案例库建设

前期征集到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结合背景资料和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解决,资料和案例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保险专业之前建设过保险学案例库,但无法满足《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的需要,因此专项资料和案例库建设应该尽快提上日程。资料和案例的来源可以来自于互联网,如保监会和保险协会网站,也可以来自于法院系统的案例汇编。在案例方面,除了非此即彼、只有唯一答案的案例之外,应该多搜集那些争议性案例,便于学生在问题导入的案例中探索争议根源,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论认知。除了现成的案例之外,还应结合问题,由教研组教师在一起编写案例,这些案例与争议性案例不同,表现得更加开放,学生要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形成观点。资料和案例库建设应该以电子版为主,这样调取方便,既可以课堂使用,也可以交由学生课后完成。

(三)探索多样化的专业课考评方式

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法核心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平时考核显得尤为重要。它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针对文科学生平时放羊、考试周通宵突击、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专业课考试这一弊端,我们建议在《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考试中率先引入过程性考核。建议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以此作为过渡,逐渐将平时成绩加大到80%。平时成绩由课堂发言、小测验、推荐阅读书目、课程论文等组成,必要时可以结合口试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忙碌的学习状态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在成绩分配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通过成绩分配变化引导学生重视日常学习和积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轻轻松松上大学的消极学习态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获得持续和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改革,率先在《财产与责任保险》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入的案例教学法,并推而广之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努力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和严谨的思辨能力,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保险行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实践人才,并最终达成高等教育的目标,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问题学习,新世纪的学习方式. [J]中国教育学刊.2016.9.P31-35.

[2]田中义隆.21 世纪型能力与各国的教育实践[M].东京:明石书店,2015: 20.

[3]刘春燕,麦拉苏.导入式教学法在寿险精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 P98-99.

[4]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综述.[J]中国苏州大学学报.2009.6,P7-11.

猜你喜欢
问题导入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数学课堂问题导入艺术实践研究
刍议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导入”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