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老区乡村振兴情况调查

2019-04-12 12:10泉州市老区办泉州市老促会
中国老区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区发展

□泉州市老区办 泉州市老促会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福建省泉州市委、市政府于5月份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19个方面的“专项行动方案”,作为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抓手。农业、林业、教育、卫计等各涉农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责,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各老区县、乡、村也在着手考虑乡村振兴的思路措施,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老区乡村发展较好的几种类型

一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型。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海地区的乡村,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民营企业发达,经济发展极具活力。

另一种是经过十几年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发展的典型示范村,这些村振兴发展的基础扎实。

泉港区黄田村,经过多年努力,已经从当年的重点帮扶村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林、渔全面发展,所有通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入股万亩林果基地、茶叶基地、黑山羊养殖基地、养蜂场、淡水养殖场和矿泉水厂,村里建有3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村党支部还与周边的行政村及邻县仙游的4个村开展跨市、县域党建联建、产业联建和旅游联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连续3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2018年,又引进了乡村旅游项目,一期漂流项目和水上乐园投入2000万元已建成试运营。该项目村委会占股15%,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50多名村民打工就业,增加收入。

二是特色产业主导型。

德化县三班镇,多年来重点发展传统日用陶瓷产业,目前全镇陶瓷企业800多家,大部分生产茶具,这里生产销售的茶具占到全国产销量的80%,被授予“中国茶具之乡”。该镇通过整治村容村貌、建设工业园区、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天然气和道路提级改造等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筑巢引凤。2 018年国庆节期间,投资25亿元的中国茶具城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目前有25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企业入驻。预计每年可增加税收1亿元。陶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商、房产、旅游、餐饮和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该镇荣获全国重点乡镇、中国淘宝镇和福建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等称号。

洛江区永安村,以前是该区的“经济欠发达不适应村”、市级“重点扶贫开发村”。2 012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经联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蝴蝶兰种苗和盆花,总投资800万元,其中村集体入股160万元、村民入股140万元,年生产能力40万盆,安排当地富余劳动力50多人。2017年村财收入超过30万元,农民也有了分红,2018年又扩大种植30亩。该村靠“一枝花”白手起家,一品兴村,短短5年,靠“自己骨头长肉”,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是工业园区带动型。

有的老区乡村受益于工业园区带动,有效作为,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安溪县湖头镇是一个山区县的偏远老区镇,以生产茶叶、藤铁家具和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2011年初,国内光电业龙头企业三安光电的蓝宝石衬底芯片项目落地该镇,项目投产后,发挥了巨大的带动效应,24家光电产业的中下游企业被吸引过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光电产业链,目前是福建省产业链最完整的海西生态“光电谷”。该镇大力打造光电高新产业园区、现代钢铁产业园区和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三大园区”,带动效应明显,目前已实现光电、钢铁、商贸、房产、旅游、物流等多元发展态势。201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0.51亿元,财税收入达8.2亿元,各项指标增幅保持全县前列,成为该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乡镇。

南安市院前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与山地经营为主的沿海山村,是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南安市老区特色文化村。该村紧邻厦门,区位优势明显。2 017年,总投资330 多亿元的“泉州芯谷”(全称为福建(泉州)半导体产业高新园区)南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地该村,截至2018年10月已完成投资60多亿元,全部项目将于 5年内投产。这个项目的引进,给该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年村集体收入2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3万元。村里用部分村集体收入入股南安市农商银行,购买保本理财产品,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全村村民每人每年可获得800元红利,60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可获得200元老年福利。针对该村所有耕地和部分山地被征用的情况,为使失地农民没有后顾之忧,村里正在筹建院前村经济发展总公司,发展以服务园区生产生活的第三产业,由村集体控股51%,社会贤达及村民参股49%,使土地被征用的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和员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保障。

四是土地集约经营型。

一些老区村采取多种联合、合作方式流转土地,走出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经营之路,吸引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租用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

惠安县辋川镇,把农户的土地流转起来,租赁给泉州中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62家企业集中经营,建立10多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主要以粮食种植和大棚果蔬为主,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同时建休闲农庄,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每年都得到省、市老区村农业综合开发奖励补贴,辐射带动了老区乡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农产品销售,村民有了固定的土地收益和就业收入,村集体也增加收入。

石狮市前埔村,则是通过盘活村集体用地和流转租赁村民土地,由村集体和村民集资建标准化厂房和职工宿舍,引进企业42家,2017年村集体收入2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万元。2018年又引进一家休闲观光农业公司,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9万元。

五是生态宜居型。

有些老区村,特别是安溪、永春、德化等一些偏远的老区村,生产生活条件差,难以发展特色产业,就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型乡村,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晋江市苏垵村原来是晋江的“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村民收入以外出打工经商为主,村财零收入。2 010年后,该村立足实际,以生态宜居为重点,发动当地乡贤捐资建设“美丽苏垵”,着力完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乡贤返乡创业。现在全村都安装了自来水,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主干道提级“白改黑”,所有旱厕全部改造,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扩建了幼儿园、小学、菜市场,村委会大楼、老年活动中心,对穿村而过的九十九溪进行整治并建成休闲公园和沿溪栈道;同时建成了村史馆、“黑茶古”体验馆和养老院,还建了一座17层的安置房,安置52户困难群众,村集体收入增加了30多万元,目前正在着手谋划发展乡村旅游。

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部分老区村发展仍然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交通、资源和人才等因素影响,一部分老区村如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一些偏远的老区乡村,底子薄、人口少、资源条件有限,仍然面临缺项目、缺资金、缺人才的困难。在沿海地区县市,一些老区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土地制约问题突出。基层普遍反映,用于乡村振兴的土地指标十分有限。村庄整治、土地开发、新增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获得的收益,村里得到的不多,用于乡村发展的土地非常有限。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条件好,很多项目因用地限制无法落地。还有,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后,土地零散分块,村民各自为政,零敲碎打,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难,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部分老区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两委缺乏思路干劲,引领创业的能力薄弱;有的村资源匮乏,生财无道,没有稳定的村财收入,村财支出主要靠上级经费补助和专项拨款,个别村甚至连路灯和卫生保洁费用都难以为继,缺乏兴办公益事业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财力支撑。

四是实用人才匮乏。一些以纯农业为主的老区村,家庭离散化、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大中专毕业生基本都在城里就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常住人口越来越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少。虽然一些村两委班子有热情、想干事,但缺乏人才要素支撑,振兴发展难有作为。

建议

泉州老区乡村振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要大力宣传,形成共识。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全面激发农村活力,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调研中发现,由于宣传发动工作不够到位,有些基层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还处在朦胧、观望状态,融入其中、主动作为的意识不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切实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深刻内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自觉投身到乡村振兴发展大潮中,使振兴乡村、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二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不违背发展规律,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步步打牢乡村发展根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务求实效。制定乡村振兴规划,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县与乡、乡与村规划的关系,注重各层次规划的相互衔接,既要加强上一级政府对规划的指导,又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的差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统筹规划,统筹发展,发挥乡镇对村的指导、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相关产业向乡村延伸,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

三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致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综合推进工作体系,要抓紧调整充实市老建委成员力量,建立健全老建委联席会议、专项调研、检查验收等有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老区事业发展的职能,组织动员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要认真实施《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把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落实老区优先、适当倾斜要求。要打好老区牌,谋划好项目,对接国家、省的老区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

四要培育典型,引领发展。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但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培育了一批老区典型示范村,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如土地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合作社+公司+经联社+农户”模式、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发动乡贤和村民参与等,这些多样性经验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种借鉴可能。在此基础上培育新的典型,形成好的模式,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全面发展、全面振兴。

五要探索创新,激发活力。注重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着力破解老区乡村振兴的要素制约问题,推动乡村融合发展、全面振兴。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中央、省下达的老区专项转移支付以及按规定从土地有偿收入安排的农业专项资金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乡村振兴。逐年增加老区专项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特殊困难的老区乡村发展,拓展财政以奖代补范围,调动老区乡村建设积极性。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获得的土地利用指标优先保障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指导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制定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参与乡村振兴,解决老区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问题。

猜你喜欢
老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村里的“老人之家”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革命老区展新姿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