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2019-04-12 00:11张敏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整组想象

张敏华

[摘 要]统编教材第五单元是个特殊单元——习作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树立单元整组意识,各板块要围绕“习作”这一核心目标开展教学,注重单元语文要素的联结。在课堂上,要突出“想象”这一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会运用想象的方法进行习作。

[关键词]习作单元;想象;整组;联结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01-03

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观察”之后,又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单元——“想象”。单元篇章页上赫然写着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足以看出,统编教材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视程度。的确,想象在语文学习、文学创作以及其他各种创造性劳动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学生来说,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有了想象,儿童的生活世界才是五彩缤纷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力度。

作为专门的习作单元,单元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习作的核心价值。在本单元中,其他板块的安排都为达成习作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我们必须要有单元整组意识,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结,凸显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下面是本单元的结构图。

下面就从“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以及“习作”几个主要板块,简析各板块的特点以及与单元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谈谈教学实施的方法。

一、课文

本单元安排了《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一棵树》两篇精读课文。从想象的角度看,这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感受和学习多种角度的想象。

(一)体会“用处的奇妙”

《小真的长头发》是根据日本作家高楼方子的同名绘本故事改编的。故事从三个好朋友谈话开始,以现实与想象相交替的方式串起充满童趣的生活。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趣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因为羡慕小伙伴小叶和小美的长头发,所以引发了小真的一系列想象。文章表现的是长头发“用处的神奇”。故事的每一次想象都是由小伙伴的提问来推进。

研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小真想象自己的头发多么长,都是以一个个小故事来呈现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因为想象而显得那么的有趣。在试教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读着这些故事,便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神奇的想象”,就要减少讲解和问答,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好好地读这一个个小故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继续想下去。如,在教学中,一位教师先紧扣课后思考题——“小真的头发还可能变成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并把自己想到的用故事小标题呈现出来。下面是学生呈现出来的小标题。

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故事发展的情节进行讨论:“你更欣赏哪一种想象?”显然,“当秋千荡上天”“套月亮”“染上七彩色变彩虹”更符合情节的推进。最后,教师小結,让学生懂得想象不仅要大胆,还要依据情节的发展展开想象。

(二)感悟“变化的神奇”

《我变成一棵树》是中国作家顾鹰创作的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将人与动物、植物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犹如童年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也使得不同生命之间的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这篇文章中的想象,主要体现了变化的神奇。“我”因为想躲避妈妈的“唠叨”而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变化:鸟窝是各种形状的,里面可以住各种小动物,后来妈妈也住进来了。文章充分体现了想象的合理性——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如,在“妈妈”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之后,“我”的一系列想法。一是“我”发现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我”的“高兴”,与故事开头交代“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的情节相一致。“我”之所以“失望”是因为爱妈妈,心里是依恋妈妈的,与人之常情相吻合。二是当妈妈打开背包,把好多好吃的东西分给小动物们,“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这又与故事开头交代的“妈妈叫我吃饭”相呼应。三是故事最后的情节:“我”的肚子先是咕噜噜叫,接着叫声越来越响,最后变成口水流下来,而这被小动物们误认为是下雨、牛奶打翻、虫子撒的尿、大树的眼泪等,而只有妈妈知道这是“我”的秘密。这些想象夸张但又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显得合理、自然。

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又要做到想象合理。而合理想象是学生学习想象的难点。在教学这两篇精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神奇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前后情节,体会故事中的想象要符合故事情节的逻辑,而不是胡思乱想。只有这样,才能为之后学生进行想象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主要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强调大胆想象的好处:“大胆想象创造出现实不存在的事物。读这一类文章感觉有意思。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二是揭示想象的角度:变化的神奇和用处的神奇。

“初试身手”意在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想象的乐趣,体会大胆想象的快乐。“在纸上按出手指印”这一内容,要鼓励学生想开去,不要局限于动物,可以想得更多;不要局限于一种,可以按出几种事物,然后编成有趣的小故事,在全班交流。“接龙编故事”,要注意故事情节发展要符合逻辑,不能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进行相互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

三、习作例文

这是继三年级上册之后,统编教材第二次出现“习作例文”。相信教师对“习作例文”的教学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习作例文”的教学要直指“习作”这一目标,为学生的习作服务。“习作例文”的教学基本形式为:习作前集中学习——习作中随机回顾。

“习作例文”选择了两篇文章:《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两篇文章想象的角度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一支铅笔的梦想》是依据事物的特征进行想象。因为铅笔是木制的,于是铅笔的第一个梦想就是“萌出芽儿;开出花儿”;铅笔的形状是长长的,于是衍生出一系列的梦想都与“长”有关,如变成伞、豆角、丝瓜、船篙、撑杆、标枪等。根据物体的特征展开想象,是想象合理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学生在想象中应该学习的基本能力。在“习作例文”中,编者以“旁注”的形式进行提示。第二处“旁注”是这样的:“豆角、丝瓜和铅笔一样,都是细长的。铅笔想成为‘长长的豆角‘嫩嫩的丝瓜我觉得这样的想象自然、合理。”第三处“旁注”则让学生进行思考:“铅笔想为小松鼠当撑竿,为小猴子当标枪。它为什么会这样想呢?”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对“依据物体的特征进行想象”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习得方法。这样,方便他们在以后的表达实践中运用。

在教学这一习作例文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想象续编故事,从铅笔“木质”和“形状长长的”特点续想开去,仿照课文编一段小故事。

《尾巴它有一只猫》是想象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反方向想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一想象特点,教材也是通过“旁注”揭示:“像这样反着去想象,尾巴就能有一只猫了。真有意思!”这种想象,学生读起来会觉得特别有趣。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开始理解是有困难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多读多讨论。教师还可以借用其他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如,民间歌谣《颠倒歌》:“东西路,南北走,顶头碰上人咬狗。拾起狗来砸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老鼠叼着狸猫跑,口袋驮着驴子走。”等。

我们备课团队中的王春萍老师在课堂上则借助了动画片《极速蜗牛》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想象方式。

(1)小朋友都爱看动画片。很多动画片的创作者就用“反着想”的方式创作出大家喜爱的动画片。

(2)观看《极速蜗牛》片段。交流:什么东西和现实很不一样,相反了?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小结:蜗牛有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动作特别慢,现在反过来想,蜗牛的行动速度变得那么神速,真是太神奇啦!

一旦学生理解了这种“反方向想象的”方式,他们的想象就会如同打开闸门的洪水,倾泻而出。我们试教团队在执教“习作例文”课的前后,分别对本单元习作中提供的七个题目(P70)做了调查:“假如让你选一个题目展开想象写故事,你选哪个?”调查结果显示:学习之前,69.7%的学生选择写《一本有魔法的书》,而没有一个学生选择的《手罢工啦》。究其原因,“手罢工啦”要涉及的是“反方向想象”,这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而学习了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之后,选择《手罢工啦》作为自己习作内容的学生占了29.03%,是所有习作题目中选择人数最多的。

四、习作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奇妙的想象”。根据教材提供题目的启发(或者写其他的),写一个想象故事,重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习作内容与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等板块联系紧密,体现了习作单元的特点。

习作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七个题目:《最好玩的国王》《一本有魔法的书》《小树的心思》《躲在草丛里的星星》《手罢工啦》《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假如人类可以冬眠》。第二部分:提出习作要求:“1.可以选一个题目写一个想象故事,也可以写其他故事;2.写完后,相互交流、互相修改。”第三部分:提出作文后的展示建议。根据此次习作的要求,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好“题目”

教材提供的七个题目,具有下面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二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根据题目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助力习作表达。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审题,如何根据题目展开合理想象、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都是习作的基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重点指导。

在试教中,我们发现,教师容易将本次习作与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来编童话》相混淆。我们不妨将这两次习作要求进行比较,以明晰习作指导的要求。

1.从提供的材料看。三年级上册提供的是词语,由角色、时间、地点构成,要求学生选择几个词语想象编童话。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从叙事的三要素:角色、时间以及地点为学生提供编写童话的素材。 而三年级下册习作,提供的是习作题目,借助题目激发学生想象,拓展想象空间。

2.从写作的体裁看。三年级上册要求编写童话故事;而下册并未规定是童话,而是想象故事,可以是童话,也可以是幻想故事。

3.从要求看。三年级上册要求从时间、地点、角色写好一个小故事,做到句子通顺。而到了三年级下册,习作训练已经开展了一个学期,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自然比三年级上册更高,要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把故事部分内容写得有趣,让读者(同学)喜欢;同时,这次习作格外强调想象,要大胆想象,做到想象合理。那我们应该怎样用好本次习作教材中提供的题目呢?

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培养审题能力,让学生合理想象。如,胡雅芳老师在执教《奇妙的想象》时,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 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一起读一读这七个题目,想想你最喜欢哪个题目。(出示书本中的七个题目)

2.学生互动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预设:拟人手法、反着想、寄托愿望)

3.关注关键词,学习审题。

新颖独特的题目能一下子吸引我们的眼球。而认真仔细地审题能帮我们打开思路。

(教师出示题目:《躲在草丛里的星星》)

师:读到这个题目,你关注的是哪个关键词?

生:“躲在草丛”。

师:从“躲在草丛”,你想到了什么?

生:星星原来在天上,怎么躲在草丛里呢?这中间会发生什么有趣或者惊险的故事?……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抓住题目中“躲在草丛”这一关键词,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想象。根据关键词展开想象,故事的内容才不会离题,这样的想象也更符合逻辑规律。

其次,教材提供的题目也是训练学生自由命题的一个学习资源。好的命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胡雅芳老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题目十分重要,好的题目,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让人有所期待”。在本次习作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七个题目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习作,也可以写其他的想象故事。教师可借此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故事起个有趣又吸引读者的题目。如,有的学生给自己的故事命题是《太阳不亮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它修改为《太阳罢工啦》,这就更加有趣些。

(二)注意联结

首先,习作指导的过程,教师要注意习作与本单元前面的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等内容的联结,引导学生将之前学过的想象方法、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如,胡雅芳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顾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如何根据铅笔的特征,发散思维“想开去”;再借助链式图,帮助学生回顾《尾巴它有了一只猫》,理解课文是怎样反方向想象,并根据情节发展“想下去”。这样,使学生回顾、深化了以前所学的知识。

其次,在指导学生作后修改之时,要注意联结已经学过的修改符号的知识。三年级上册和本册的第四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五个修改符号:改正、增补、删除、对调、移动。在学生修改习作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回顾,并鼓励他们主动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习作。

(三)合理评价

本次习作重在鼓励大胆想象,帮助学生打开想象之门。因而,評价应侧重于想象是否神奇、合理,对表达的其他方面能力,可暂且放宽要求,不必过多评价。

另外,习作后的成果分享和交流,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最佳途径。本次习作要求提到“在墙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展示大家的习作”。教师要注意给予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相互分享想象的神奇和快乐。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整组想象
基于单元整组 用好习作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青海某陆军预备役步兵旅严密组织整组工作检查验收
5012开关整组传动异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