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贵远贱近的困境

2019-04-12 03:08王勇华
董事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君王领域企业

王勇华

由来

汉魏才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意思是说,通常人们在评价文章时,容易看重古人,轻视今人(时间维度),看重远方的人而轻视附近的人(空间维度);容易崇尚名望,而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有以为自己贤能的倾向。这是曹丕在文学批评领域所列示的这种“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现象。

因为“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和“向声背实”,并且“贵远贱近”的经典例子,可以举南朝宋国时代的谢灵运的例子。谢灵运某次在醉酒后放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古往今来,这种自命不凡和狂妄自大的态度恐怕也算得上是独步天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著作《鬼谷子》中记载:“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意思是说君臣上下之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表面上他们之间看起来很亲密的,事实上内心却很疏远;表面上他们之间看着很疏远,事实上内心却很亲近;靠近(君王)的人不被任用,远离(君王)的人反而被君王寻求;天天在跟前的人,君王却不重用他,只能让君王远远听到声音的人,君王却常常想念他。这是“贵远贱近”现象在政治行政领域的生动描述。

晋代葛洪所著著名道教典籍《抱朴子》也说:“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恒忣也;信耳而遗目者,古今之所患也”。这种描述,几乎与上述两个例子完全一样。《抱朴子》中还进一步记载,“俗世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患矣。”由此看来,古人已经发现“贵远贱近”“重闻轻见”现象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批评和人事行政方面,而是几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了。

示例

虽然人类向更加文明社会演进的步伐不曾停息,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然而,以当今视野观察,“贵远贱近”现象依然比比皆是,又何尝有所减缓,乃至消亡呢!

例如,在家庭生活或者夫妻亲属感情方面,如果总是长期生活在一起,有时难免会发生摩擦和冲突,甚至会演变为相互讨厌和憎恶,但是,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则可能将厌恶转变成思念,将憎恨转变为爱怜,从而忽略对方的缺点,更有利于感情的维持和提升。即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小别胜新婚”。

还如,在社会生活领域,曾经广泛存在,当前仍然持续存在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西方的产品、食物、节日、服装等都比中国好,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比中国先进等观念,或多或少都有“人贵鹄贱鸡者,谓鹄远而鸡近”的原因。也就难怪,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倡导“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不是没有社会土壤和陈因的。

那么,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无论承认与否,管理层或多或少,有意无意总是存在这样的现象和情绪:觉得身边没有“趁手”的人才可用,外面的员工“市场化”程度、专业化水平和技能能力更高一筹;觉得外部专家的建议、培训、讲座很有启发、很有意义、很有帮助,觉得自己的员工没有深刻的洞见和高超的技能(可能自己员工的建议和技能跟外部专家并无二致,甚至更高明);觉得自己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总是有诸多不顺畅的地方,不及其他标杆企业或领先企业在资源禀赋、经营、机制和文化等领域那么良好。这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取向,又何尝不是“贵远贱近”的具体体现呢?

辨因

梁漱溟先生在分析“贵远贱近”的原因时指出了两点:一是“近”是人之所见,“远”是人之所闻或所传闻,人既易于“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也易于贵远贱近,这主要是从信息的充分性角度客观分析原因;二是中国现在一部分人还有“殖民地人”的心理,缺乏自信,这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原因。梁先生还进一步指出,部分中国人的“贵远贱近”是有区分的,他们对于阿比西尼亚的英勇,总觉得“不过如此”,而对于捷克的怯懦,总觉得“没有什么”,所以所谓殖民地心理中还包藏着些许的差异性或扭曲的自尊和自大因素。

以上两点原因分析与曹丕所说的“向声背实”和“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几乎“异曲同工”。“贵所闻而贱所见”体现了认知领域中的崇尚名声和外观,不注重实际的倾向;“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则反映了认知领域中的自我认知和他我认知之间的偏差倾向。当然,解释社会生活领域的“崇洋媚外”现象中其实渗透了“自大”和“自卑”交织的复杂因素。

进一步扩展开来,人们习惯性“贵远贱近”的认知偏差,主要还是在于人们对“远”“近”事物的认识的不全面不充分,致使对远近的事物态度有别。具体而言,人们习惯于目光向外,过多关注“远”的好处,忽略“远”的好处的真实性、背景条件和弊端;同时因为过于熟悉等原因,容易放大“近”的弊端,而对“近”的好处认为是当然的,甚至视而不见。其实质在于,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即万物皆有利弊长短;忘记了个人不是圣贤,人人认知总有局限。如果“贵远贱近”的认知方式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往往容易导致以己之短而比他人之长,甚至只生悲愤嗟叹而不思进取,那就实在可笑可叹了。总之,如果不能站在“超然”的立场,脱身事外,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进行认知,不能有效抑制或正确引导个人和组织心理中同时隐藏的“自大”和“自卑”情绪,贵远贱近的悲剧就不会消亡。

启示

企业管理中“贵远贱近”的典型表现主要是盲目相信“职业经理人”就是提升经营绩效的“灵丹妙药”,盲目相信“外部市场化专业人士”就是改善企业经营的“救命菩萨”。然而,企业管理中的“贵远贱近”倾向其危害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贵远贱近将极大毒化企业的文化氛围,人人自危而不会在企业长期投入和踏实工作,导致企业缺乏忠诚的员工和“纯臣”,难以建立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基础。业务领域的贵远贱近则无异于自断命脉,迷失和放逐自我,很容易陷入“东施效颦”,乃至“邯郸学步”的悲剧。

很显然,无论是在人力资源领域还是企业经营领域,有关企业究竟应该主要依靠内部人才还是外部人才的争论长期存在,有关企业在业务发展模式上保持自我还是效法别人的争论从未停息。如果让大家用言语回答这两个问题,相应多数人能够达成统一意见,而且会阐释得很完美和全面。然而,为什么一回到实践中,就会出现行为和认知分歧呢?个人认为,认知的纯粹性和现实的复杂性固然可以对此作出解释,更关键的是,企业领导人员即使头脑中对内外部人才及其关系,对内外部业务模式及其演变等的认知是清晰的,但很容易受外部复杂因素、个人定力不足以及实施过程把控不周全的影响,而在具體行为和短期观念上发生变化,甚至是走向错误而不自知。

克服“贵远贱近”认知偏差的方法可以是反向适用“贵近贱远”原则,当然,这种方式最简单好用,但存在矫枉过正之嫌:容易滋生“近亲繁殖”和“固步自封”现象。所以,克服“贵远贱近”认知倾向的根本还在于建立和完善理性和全面的认知体系,对于远近事物坚持系统化认知,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崇拜”。说到底,只有做到认知和执行的超然物外和客观公正,有效抑控“自卑”和“自大”两种情绪,不忘时刻反省提醒自身保持清醒头脑,在“远”“近”之间把握好时间空间对象等方面的平衡,尤其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平衡,才是避免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偏差和异化,克服“贵远贱近”的关键。

猜你喜欢
君王领域企业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姜太公钓鱼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烽火戏诸侯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老子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