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的真相

2019-04-12 03:14马臻
大学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张奖学金课题组

马臻

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还顺利毕了业——人们不禁感慨,演员翟天临读博真的是太容易了。那么,博士应该怎么读,读博到底难不难?

容不得耍小聪明

我的一名博士生阿俊(化名)的读博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阿俊硕士毕业后加入我的课题组。在他当时的印象中,做科研没那么难——实验室有师兄作为榜样,自己读硕士期间也发过三篇SCI论文。

我对阿俊说,刚开始时,可以先看一些文献,随时把想到的点子记下来。跟我讨论之后,可以针对这几个点子开展初步实验。一旦发现一个“领先”的实验点子,就要展开“狂轰滥炸”般的系统研究,把一篇文章“挖”出来。

阿俊开始了初步实验。他设计出一种催化剂,粗看有些新意,但实验后发现效果不理想。为此,他反复调整催化剂配方和制备方法,试图提高催化剂性能,但始终没有把“死马”救活。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我并没责怪阿俊,相反,我理解并鼓励这种探索精神。

接着,阿俊又开始研究他的另外一个实验点子。每次我到实验室问他做得怎么样,他都说还好。等阿俊积累了一些实验数据后,我催他把论文整理出来。等了好久终于收到阿俊的文稿,我有些失望——数据量少,看起来轻飘飘。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打电话催问他实验进展,阿俊信誓旦旦:“我下军令状,保证在两个月内整出两篇别的文章。”我急了:“我不要别的文章,我就要这篇文章。”阿俊解释说,论文整不出来,是因为他提出的反应机理是错的。我说:“那我们提出一个正确的机理好了。如果你不会,那么让师兄帮你想一想。”然而,任由我怎么喊话,阿俊在电话那头一言不发。

到了周一,阿俊终于告诉我,这篇文章写不出来,是因为样品搞错了——合成样品时,有两个样品放在不同的容器中,他把标记搞反了。我当即问他:“你确信样品反过来了吗?你怎么记得那么清楚?要不这样,你重新合成样品,把正确的结果写到文章里去。”

几个回合后,阿俊低着头说,他处理数据时犯了一个错误。他发现通过改进的方法合成的样品,效果还没有普通样品的效果好,便一时糊涂,把两条实验曲线对调了一下。直到他做了大量后续测试,才发现圆不上。为此,他晚上睡不着觉,一想到这个事情就想呕吐。“老师,你还相信我吗?”他止不住地哭了。

见此情形,我安慰说:“谢谢你告诉我。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不追究你,只要你以后别再这么做。”我告诉他,做科研“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无论数据结果是好是坏,首先要确保实验数据是在正确的条件下得出的,这样才可以放心地用数据写论文或者通过分析数据来调整实验方案。而且,做科研要以论文为阶段性目标,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得到阶段性数据后,如果发现实验效果不好,“小船调头快”,可以果断放弃,转而做别的实验。如果发现实验效果还行,有希望在开展后续实验后发表一篇“管毕业”的论文,那就应该“一杆撑到底”,坚持把实验做完。数据结果好,就把论文发在好的期刊;数据结果不那么理想,就发差一点的期刊,只要数据没有造假、文章是认真写的就行。实在不行,把数据写到博士论文里,也能算一章的工作量。

然而阿俊“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后来的日子里,他经常在实验楼外面抽烟,晚上回寝室睡不着觉。我找他谈话,他就像遇到了催债人,避之不及,甚至一直沉默。他纠结于失败的实验和逝去的光阴,不愿意整理论文。直到有一次,阿俊从师兄那儿得到一个经过初步尝试证明可行的实验点子,这才看到了希望,但此时他已耽误了快一年的时间。

内心不能“丧”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3篇SCI论文,先后获得新生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光华自立奖、高廷耀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再次获得)……在旁人看来,我课题组的小张读博很容易,但背后的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

2016年春,小张从上海一所高校硕士毕业。进入我的课题组后,小张顿时有种落差感——他以前跟着学院院长读硕士,组里仪器应有尽有,可我课题组的仪器他大多用不上,因为彼此的研究方向不大一致。这两间不大的实验室还是我跟另一位教授合用的,常常是好几个学生挤在一块儿做实验。更让小张憋闷的,还在于我的那位同事在《德国应用化学》等高档刊物接连发表牛文章,而我的课题组“挣扎在死亡线上”——学生发论文非常吃力,为了确保他们正常毕业,有时候我只能把论文投给影响因子不高的学术刊物,希望能早点把文章发出去。

实验条件不理想、论文难发——遇到这两个情况中的任何一个,估计很多学生都会灰心丧气。这时,我给他打气:“不要有太多顾虑,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告诉他,我课题组里的博士生小孟和硕士生小林一开始也羡慕别人发有分量的文章,但后来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做好了实验,把论文一篇一篇地发了出来,并双双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称号,找到了理想的工作。“遇到问题是常有的事,关键要想办法解决——没有仪器,我们可以去买仪器;没有测试条件,我们就想办法找校外测试平台。”

于是,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从早到晚都有小张的身影。他一边做实验,一边搜索最新的文献,思考着科研点子。一旦得到有价值的数据,他就开始写论文。等新的结果出来了,他就及时把数据加到文章中去。这样,他进组四个月就写出了两篇论文。

然而,论文初稿不甚理想,我开始让他反复补充实验、修改论文。时间一长,小张就有了怨气:“别人不做你说的这些实验,不照样发表论文吗?”“你修改以后的意思不是和我原本意思差不多吗?”我告訴他,我发表过一百多篇科研论文,也为近百个学术期刊审过几百篇稿子,我很清楚审稿人会提出什么问题,如果不按照我的意见补做实验,论文很有可能会被毙。他只能按照我的意见补做了实验。

论文写好后,小张一心想把它们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刊物上。为了不影响他的积极性,我同意把论文投给他中意的刊物,但接连遭遇退稿。有时候,编辑连送审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把稿子毙了。接下去一段时间,他似乎饱受打击,只剩下一副躯壳。没过多久,他板着脸向我郑重提出:既然在这儿发不出高档次论文,就希望能两年毕业,以便到别的地方深造。我以不符合校规为由拒绝了他,他更沮丧了。

于是我找小张谈话,说既想把论文发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又要发得多,这就像跷跷板的两头,是很难兼顾的。“读博,要先‘吃饱(达到毕业所需的论文数),再‘吃好(开展新课题发表更好的论文)。建立目标也要循序渐进,比如前两年写好科研论文,拿到国家奖学金,第三年拿出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找到好工作,切不可好高骛远。”

终于,小张认清了现实。他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仅把文章一篇一篇发了出来,更意外收获了实验室爱情。提前完成博士论文初稿后,他还得到了一个到排名世界前十五名的高校访学的机会。在其他同学忙得焦头烂额时,他乘上了去美国的飞机。

毕业前夕,面对目不暇接的工作offer,小张更理解了我当初的话——“要心无旁骛,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有规律可循

读博到底难不难?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光从时间上看,硕士毕业后读博的学制通常为三年,第一年要边上课边做科研,第三年要在三月底完成一篇博士论文。期间还要发表毕业所需的几篇科研论文,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学业压力,学生还要面对经济压力、婚姻情感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等。因此,有博士生调侃说:“脱的每一根头发都很宝贵。”

不过,从以上两个真实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实读博有规律可循。不管学什么专业,打好科研基础、心无旁骛做好眼前的事情、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都是必备的因素。我还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做实验要有章法;二是做实验已经很累了,千万不要再把心搞累。只要掌握方法、调整心态、足够努力,就能化难为易。至于翟天临式的“非典型读博”,我们也只能笑笑了。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小张奖学金课题组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有缘人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做”与“作”的用法研究课题组
今天忙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