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体验中感悟美

2019-04-12 13:06环春琴
江西教育C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蕴母语古诗

环春琴

古诗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犹如朵朵绚丽的浪花,点缀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宝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华文化素养、艺术情操、人格魅力。那一首首隽永小诗,在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心中的多重情愫,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宣泄。因此,重视古诗教学,当从“经典、童乐、情趣、意蕴”的主题整合思想开始,循着“母语贯通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保持民族个性与文化认同”的认识,努力实现课堂上学生感性的体悟、理性的沉思、艺术的熏陶、文化的传承。这样,我们方能在“让经典阅读与儿童日常生活、生命体验、思维培养、情感表达水乳交融”中,实现文化经典与核心素养的对接,开辟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母语教学探索之道。现谨以人教部编本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4课《山行》一诗的教学,谈谈笔者带领学生感悟母语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民族文化基因的些许做法。

一、阅读初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语言的凝练美

字字珠玑、高度凝练的诗行,集中了我们母语的各种美。所以朱光潜认为,读诗是养成纯正文学趣味的最佳路径。和学生一起读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学生主动投入诗的怀抱,动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自主学习,独立感知。“你读到了哪些画面?”“是哪些字或词告诉你的?”“你最喜欢哪个词?哪一句?为什么?”这些亲切的问询,往往能唤起堂下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的童言稚语,思维的互相碰撞,或许又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学《山行》,笔者让学生自己独立读、同桌互相读、同伴推荐读,学生个个读得摇头晃脑、童音嘹亮。但那种明显带着一知半解的直白语气告诉笔者:他们只知晓了浅表的内容,而没知晓字词的意蕴,景物的特点更是没能加以关注。于是,笔者发问:“杜牧的一趟上山之行,见到了什么呀?”“他见到的这些景物,有没有把特点写出来?”由此引导他们去关注上山的路之“远”、秋天的山之“寒”、白云的灵动之“生”、霜叶在夕阳映衬下的“红”……当他们有了对杜牧笔下景物特点的关注,并调动各自的经验加以诠释、渲染后,再次读诗,语调语气顿时有了质的变化。

二、知识巧对接:在丰富多姿的链接中感知母语的情意美

在学生与诗中文字有了较深层面的接触之后,他们的心中自然会升腾起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脑海中也能浮现出诗所勾勒的清晰画面。这时,笔者再给他们呈现《山行》一诗的插图,进行图文对照欣赏,这对于培养读图能力、非连续性文本能力都有帮助,上面初体验中各景物的特点也在唯美的画面中找到合理的注释。

而在枫叶似火的热烈画面中,眼尖的学生马上就产生了疑问:“老师,诗中说的是‘停车坐爱枫林晚,可是您给我们看的图,杜牧怎么是站着的呀?”其實,不只是学生,很多成人也都认为“坐”都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教学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坐”字在古代的写法,介绍“坐”字的原意是表示“发生争论的两个人,找土地神解决问题”。然后链接汉乐府诗《陌上桑》里“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一句,让学生举一反三,明白“坐”字的含义。

三、生活再体验:在与生活对照和生命体验中积淀传承美

王崧舟说:“生活就是经典,经典就是生活,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落实在我们的每一天,分分秒秒。”古诗中的语言距离虽然距离学生比较遥远,但诗中所描述的对象,依然存在于当下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浮光掠影,不甚了了,学生难以体会古诗真正的内涵。唯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照,唤起他们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们才能发现古诗的美。

例如,对于“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笔者除了展示枫叶图外,还向学生介绍了湖南的岳麓山上的爱晚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名字的由来,让学生讨论“红叶亭”与“爱晚亭”哪个更有韵味。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对汉字的意蕴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应用古典文化。

每一首优秀的古诗虽然文字有限,但都蕴藏着无限的情意美、意蕴美。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眼前浮现的是云烟袅袅、晚霞漫天、红叶飘舞的画面。其实,我们的古诗教学目标,不就是通过多种阅读、多重体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妙想象,让学生陶醉于无限的诗境与意境中,享受母语带来的温馨和亲切,从而由衷爱上古典文化,做文化的传承者吗?

猜你喜欢
意蕴母语古诗
母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母语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