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设计探究

2019-04-12 13:31陈燕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小学数学

陈燕

[摘   要]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亮点,我国推行新课改十多年以来,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和落实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

我国推行新課改十多年以来,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和落实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如何更好地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设计,还存在一定不足。

一、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方法

(一)把握与落实好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是教学的首要依据,也是教师编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在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整体要求,还要研究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学习要求,将宏观目标与具体目标整合起来,挖掘其中的真正内涵。

(二)认真研读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研读教材”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对教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横向分析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多参考不同的版本,从不同版本的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思路,设计多种教学手段。纵向分析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放到小学数学整体系统中去考察,通过对教学内容与之前学过的知识和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清楚教学内容在完整的小学数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分析教学内容彼此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潜藏的过程与方法。[1] 二是分析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将目标与现实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愉快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身心特点都影响着目标的设计。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过高或过低,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进行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正确的教学起点。

(四)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老师们经常会发现有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用可观测或者可测量的行为来描述的,而有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难以测量或者根本不用测量的,具有过程性或体验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进行“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时要采用不同的陈述方法。据此笔者提倡以下三种目标陈述的方法:一是表现性目标陈述法,是指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只描述出学习者在学习任务中应该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但不规定在学习任务中应取得具体的学习结果。二是行为目标陈述法,指通过规定的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发生的行为变化,以具体的、可测量的形式加以陈述,包含主体、行为、条件、程度四个要素。[2] 三是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结合的陈述。

二、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案例及分析

笔者将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为例,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分析课程标准

1.分析学科目标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首先应该分析小学数学学科的整体性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总目标是宏观的、抽象的。不但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刻画知识技能的结果目标行为动词,且而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以便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单元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的学习要求为:“会进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会”这个目标在学生认知性目标中是第三层级的要求,即达到掌握的水平,“会解决”在小学生认知性目标中是第四层级也就是最高层级的要求,即让学生不仅理解而且应该掌握,还能够灵活应用。但无论是“会”还是“会解决”,都对应着过程性目标中的“探索”即在经历、体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二)分析教材内容

1.分析“小数加法和减法”在学科中的地位

此单元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4~6年级)中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已经为本次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对青岛版与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中的“小数加法和减法”进行比较,发现青岛版与人教版课本中所涉及的教学场景不同,但是教学内容并无差异。

2.分析“小数加法和减法”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更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熟悉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的,这符合奥苏贝尔的“最近发展区”理念,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例如超市结算),再由兴求知欲引导着学生对“小数加法和减法”课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经历探索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方法。

(三)分析学生

通过分析教材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联系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计算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中,明白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性质和意义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出发,确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分析确定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两者的差距就是学习者在此部分应该掌握什么:了解小数与整数在加减法方面的联系,运用迁移、类推、归纳、转化等方法习得的新知识。

(四)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陈述

根据上面三条的描述,对此部分“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陈述,如下:

第一,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运用观察、比较、交流等方法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第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竖式写法,并且能够正确进行运算。第三,体会小数加法与减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提高学生主动运用小数运算的意识。

上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陈述充分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第二条属于行为目标,主体是学生;行为是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条件是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学生所应该达到的程度是能正确进行运算。第一条属于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结合的陈述。第三条属于表现性目标,体现学生学习完“小数加法和减法”后的心理变化。

笔者以基础课程改革理论为依据,结合当前国内研究现状,提出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研究这个课题。笔者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生、教材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制定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策略,并提出了行为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结合的的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陈述形式,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和分析,为教师提高目标编写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媚萍.研究教材 用好教材 有效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0,(06).

[2]李英杰.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2012,(02).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小学数学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