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说明性文章阅读教学策略

2019-04-13 12:38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李步峰
天津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说明性雾凇核心素养

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李步峰

说明性文章,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文章题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同于叙述性文本,多数文章语言平实,内容博杂,理性思维占主导,课标第三学段对此类文本提出了明晰具体的学习要求。在说明性文章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文体特征,生成教学价值;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凸显语文元素;如何发展思维品质,获得审美体验,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在“核心素养”大视野下,以课标为观照,研读名师课堂实录,探索阅读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一、把握要点,铺展知识之丰

阅读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二是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毋庸置疑,获取关键信息,正确认识说明对象,是说明性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把握文章要点就是寻找文本的重要信息,它是读懂文章的“命门”所在,也是了解说明对象的“金钥匙”。

第一,寻找核心关键词。《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短小精悍,用语精专,信息量很大,想让学生一口气掌握全部的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在第一版块的教学中,他敏锐地萃取“水汽”“雾气”“霜花”“雾凇”四个事物专用名展开教学。学生在解说概念、叙述四者关系的基础上,清楚明了雾凇形成的动态过程。

第二,寻找段落中心句。教学《鲸》时,让学生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是围绕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鲸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中心句,快速提取每一段落的说明要点,概括出“大小”“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胎生”七个方面的内容,并以知识树的方式呈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就是把握事物发展脉络,整合信息、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以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效。

二、领悟表达,探寻思维之径

阅读就是思维的过程。教学时,我们要站在篇章的高度,引领学生关注行文结构,寻找作者思维的路径,并结合文体特征,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

第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鲸》一文从七个方面介绍鲸的常识。这七个内容依次罗列,一脉相承,其结构有何特点?作者编排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细细探究的文本价值。在呈现七个知识点之后,教师问道: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插入鲸的进化这一内容?是不是多余?把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段调换顺序,是否可行?学生在一系列思维的激烈交锋中,悟得说明性文章的逻辑结构:说明顺序一般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学生在通观全局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安排材料、谋篇布局的意图,从而发展思维,形成语文能力。

第二,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说明性文章通常运用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用词造句严谨准确。在比较阅读中,可以品味文体的表达效果,锻炼言语思维能力。《埃及的金字塔》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薛法根老师出示了两组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座金字塔高146.59米。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000米的路程。

绕金字塔一周,有921.5464米。

通过比对阅读,学生真切感受到“相当于”“差不多”之类词语虽然表达模糊,但恰恰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同时,介绍事物时,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做比较,可让读者对说明事物有具体的形象感,这样的表达效果更为理想。

三、品读语言,熏陶审美之趣

阅读说明性文章,如果我们仅停留在获取信息、了解说明方法的层面上,就不免陷入“得意忘言”的泥潭,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常识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有能力透过语言文字,发现情感的暗流,获得审美的熏陶,这是实现说明性文章阅读增值的依归。如苏教版《雾凇》有这样一段描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薛老师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为什么要把雾凇比作“白银、银线、银条、银松”呢?

学生:因为雾凇是白色的。

教师:白糖也是白色的。

学生:白糖只可以吃,但是沾不上树枝的,要落下来的。

教师:白漆也是白色的。

(生无语)

教师(提示):白银,白色的银子——

学生:白银很珍贵,雾凇也很珍贵。

教师:珍贵的东西就珍惜,就喜爱,就珍爱。这个比喻其实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喜爱雾凇。

教师:作者的比喻背后藏着感情,因为喜欢它,所以用这样美妙的比喻。

薛老师的教学机智又不失风趣。作者缘何把雾凇比作白银、银条,而不是白糖和白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这“言”,正是容易被忽视的语文元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现象,看见文本的意蕴和内涵,从而拓展意象,深化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熏陶。

四、想象拓展,发掘文化之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每一个教育现象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性文章中所折射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对于一些介绍历史、文化类的说明性文章,运用想象或联想参与阅读,有助于挑动情感脉搏,拓展思维空间,唤醒生命求真、求善、求美的体悟。巍巍长城,绵亘蜿蜒,它展现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布局、结构和建造过程,还要结合史料和民间故事,把学生拉进时空的隧道,聆听历史的回声,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种种艰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体认民族文化,找寻独属于汉民族的脊梁和精气神。《新型玻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在通读全文、了解5种新型玻璃作用和特点,学习形象表达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新型玻璃。在积极的言语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这同样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是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塑造。

五、结语

总之,在说明性文章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文体特点,在获取信息、把握要点的基础上,观照文本在“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包含的意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切的教学策略,在得言、得法、得意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说明性雾凇核心素养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雾凇奇观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雾凇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美哉,兴凯湖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