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网络流行语

2019-04-13 02:01张佳玮
特别文摘 2019年7期
关键词:黑话粗口书面语

张佳玮

2009年以来的网络流行语,摘录一些如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杯具。”“膝盖中了一箭。”“hold住。”“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你懂的。”“我也是醉了。”“Duang。”“吓死宝宝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厉害了我的哥。”“蓝瘦香菇”……

是不是看了都觉得有些尴尬?现在让你写在朋友圈,是不是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我們说,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本身没啥趣味,其意义主要在于:小圈子黑话交流;耍俏皮;跟风。极少数流行语,可以因为习惯纳入日常语言环境,比如打酱油、套路、土豪、心塞等。但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就是一时的小圈子风潮。时候稍久,自己回头看,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当时为什么会喜欢呢?因为人年少时,都难免以自我为中心。规行矩步久了,稍发现不合乎语言规范的新表达,自然觉得刺激、新鲜、有趣、创新。网络流行语既然是互联网时代黑话+俏皮话,若是同道中人,可以感受到其中丰富的反讽;若非同道中人,可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嚯,连这个都不懂,没意思了吧?我这多好玩啊!”

值得一提的,倒是另一个现象——网络流行语里,有许多实在是没技术含量,只是变体的粗口,比如“心里没点B数”“草泥马”等。密歇根大学有位先生总结过:人类说粗口最多的地方,一是骂人,二是表达激烈的情绪(愤慨或快乐),三是赌咒发誓。

历来的流行语是根植于书面语的,口语无法进入主流,因此脏话粗口,始终只是在“水面”以下流动。而现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流行语,根植于口语。讲汉语的十几亿人,起码一半能上网,又多匿名,而互联网是个完美的适合宣泄情绪的所在,于是在这个舞台上,口语化、可以释放情绪的粗口,当然比非口语化、不利于释放情绪的书面语要容易流行了。

历来用粗俗与滑稽刻意讽刺上层社会的虚伪存在,本就是民间文艺的特色。高级一点的形式,就是喜剧式反讽,比如赵丽蓉老师把“玛丽姬斯”说成“麻辣鸡丝”;不那么高级的形式,就是用谐音来玩梗,宣泄粗口,比如把“羊驼”叫成“草泥马”。所以互联网时代流行语的日益污秽,是平民话语权的扩大,是民间口语对已有书面语建制的挑衅、嘲讽与反击,是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里,靠骂人搞定案件大获全胜思想的集中浓缩:“什么权威,还不是要靠骂来搞定!”

这种心情,本身也有时效性:年少时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的话语权多少受到了压抑,就是喜欢耍俏皮说黑话甚至说粗口来反抗权威。而之后回首时的尴尬,则可归结为:慢慢地,那种年少时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最为特立独行的心态消失了,也并不觉得骂粗口很酷了。

所以,这个时代喜欢追着新词玩流行语的,基本上有两种人:一种多是年少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喜欢耍俏皮说黑话,希望全世界都顺着自己。但随着年纪渐长,这一点就会慢慢改善。另一种是刻意赶时髦来聚人气,显得自己格外贴近大众。这里头有些是跟得上潮流的可敬长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纯粹是借着流行语撒娇卖萌没话找话的骗子。

(摘自《看天下》 图/黄文红)

猜你喜欢
黑话粗口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网聊“黑话”破解词典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