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谭漫话三千烦恼丝

2019-04-15 01:49慕乔
高中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淘米水秀发长发

慕乔

趣谭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头发就有着非一般的爱护之情。以前剪头发可是件大事,除了出生后剃一次胎毛外,几乎终生不再剪发。用《孝经》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且,头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断生长的特点,古人认为“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另外,夫妻在古代也叫做”结发夫妻“,所以古人也常用断青丝的举动来表示跟情人恩断义绝,因为断青丝与”断情丝“谐音。

头发的审美标准

头发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作为体现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认为,人首是全身最高位置,而头发高居人首,作为装饰的部位来说,远较其他部位来得庄重、明显。而且人的身体健康与否,除了察言观色外,发须往往是最好的验证。拥有一头乌黑油亮、富有弹性的秀发,不论男女,无疑都会给人以年轻、健康的视觉印象。而头发枯黄、稀疏,过早地花白、脱落,则必定会严重影响人的容貌和仪表,给人苍老、颓废的感受。

自原始社会起,发须就成为人们展示美的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也成了每个人的心愿,尤其是女性,因为只有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人们才能做出各种精美的发式,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纵观我国妆容史,几乎无一不与发式有关,仅史籍中可见的发式名目记载就有成百上千种之多。

那么,什么样的头发最美呢?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女性头发的审美标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赞美女子头发乌黑、浓密的古诗。《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记载:“鬓发如云,不屑髢也。”“鬓”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后人常以乌云代指女人秀发,如“乌云高绾”。又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有仍氏生女,鬓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玄”也是称赞头发乌黑的词语。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太平御览》记载:“上(汉武帝)观其(卫子夫)发鬓,悦之。”卫子夫的一头秀发一打开,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样,闪闪发光,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汉武帝。《陈书·张贵妃传》记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鬓发如漆,其光可鑒。”除了卫子夫、张贵妃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外,《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出生时发垂即过颈,从三岁开始发与身等,及长大成人后更是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

护发的复杂流程

古代男女都留长发,长发就会面临着打理难的问题,所以古人面临着第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洗头。

在洗发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古代,人们拿什么洗头呢?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将皂角、首乌、茶籽等天然植物捣碎洗发养发的传统。据《本草纲目》记载:皂角——去屑止痒、消肿祛毒;首乌——益血气、黑鬓生发、悦颜色;旱莲——乌鬓发、脱发涂之即生。还有用草木灰和淘米水的,用稻草、秸秆烧成的灰烬能用来洗头,甚至可以用来洁齿。不要小看草木灰,其中含有碳酸钾——溶于水后呈碱性,可与油脂类反应,去除头油;另一方面,草木灰类似活性炭,也有吸附污物的功效。用淘米水洗头,早在《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史记·外戚世家》写道,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少年时家中贫困,年幼的弟弟被人贩子买去,分别时,窦氏向邻家讨来淘米水为他洗头,寄托深情。当时不论男女,日常所用的洗发液也就是淘米水了。这其实是个保健头发的好法子,至今民间还在应用。

一头浓密的长发真的是很难干的,比如杨贵妃每次洗完头发都要到专门建造的“凉发亭”去把头发晾干,普通老百姓没有这个条件,那就个挑艳阳高照的大晴天洗头好了。洗完头发还需要护发,在很多关于古代女性妆容的描述中,总会提及一种叫“头油”的制品,汉代《赵飞燕外传》中有“膏九回沉香水”、“七回光莹肪发泽”,是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护发所用,即在油脂里加入香料,让头发散发诱人的清香,回旋飘荡。五代时,和凝的《宫词》中有:“多把沈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油内加入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多种香料,讲究至极。《红楼梦》里也写有桂花油、花露油之类,都是护发用的头油。

也有一些比较另类重口的养护发方法,说起来普通人不但心理承受不了,经济上的花费也不能负担。明朝末年,有个叫秦兰征的人,他撰写的《天启宫词》里记载:“觅得丹方助艳姿,不须银海贮桑脂。云鬟细染群仙液,会遣长如二八时……惟客氏令美女数辈,各持梳具,时时环侍左右,偶欲饰鬓,辄以梳具入口,挹津唾用之,昏暮亦然。自谓此方传自海外异人,名曰‘群仙液,能令老无白发。”这段古文翻译过来大致是说,有个贵妇人客氏,她挑选了几个美少女,时刻围在自己身边,手中捧着梳理头发的梳子、抿子等工具。一旦客氏觉得自己的鬓发有些凌乱需要整理的时候,美少女们就把手里的梳子、抿子,用口水润满,然后用沾满口水的梳子、抿子为客氏修饰头发。这位重口味的贵妇人客氏还引以为傲地吹嘘说,这个妙法是从“海外异人”那里得到的真传,还有个十分高雅的名字叫做“群仙液”,能让人不生白发。

可见古人为了拥有一头乌黑健康的秀发,也是煞费苦心。

假发的流行

古人不同的发型代表了不同的年龄,并且社会地位也不同,但是对于那些秃头的男人来说,顶着一个“地中海”出门实在有点尴尬,那古人都是如何解决秃头的难题呢?

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就患有严重的脱发,他在诗中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说头发用手一抓,就掉一大把,最后连簪子都用不了了,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尽管头发很少,但是杜甫还是坚持戴簪,也就是说还有一点头发的人,能束多少头发就束多少。

还有一些人发际线高的离谱,为了美观便戴上一顶头巾,这样也能解决秃头难堪的问题。看来秃头真是一件让人十分尴尬的事情。所以,假发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佩戴假发的习惯,早期是上层社会女性的饰物,用来加在原有的头发上,令头发看起来更浓密,并可以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春秋时假发盛行,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都要佩戴假发。到了汉朝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王后的假髻更有专门的宫廷官员“追师”负责掌理,假髻可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

到了唐朝,假发仍然很流行,杨贵妃平时就喜欢戴假髻,当时称为“义髻”。元稹《追昔游》写道:“义梳丛髻舞曹婆。”“丛髻”就是假发。以假发加入自己的头发中梳成发髻,或直接把假发编成假髻然后戴上。

古代假发的来源很是有限,其中一种是贫贱妇女售卖自己的头发以换取生活所需。还有一种就是从犯人那里剥夺。髡刑,中国上古五刑之一,是一种将人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还有一种来源比较特别,那就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女性经常给中原进贡头发。唐朝时期,朝鲜女性向中国进贡的头发最多。唐代女子爱美,社会风气开放,女性追求“高髻”,但有的人自己的头发长度和厚度有限,这也不难解释为何那时候进贡的头发那么多了。

猜你喜欢
淘米水秀发长发
鲸宝宝的殇歌
会变色的淘米水
柔顺的长发
莴苣姑娘,请放下长发来!等
一碗淘米水=10种药
谁的长发甩绿了春天
用活淘米水
选对眼霜,为眼睛减龄
让乱发不抓狂
以简化繁的纵横线编造出丝丝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