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9-04-15 01:45达世元
甘肃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初中语文

达世元

【关键词】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4—0055—01

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本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完善学生品行修养,进行理想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对于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是我们教育者的职责。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父母,不仅要“养”,更要“敬”,否则与犬马无异。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古代流传久远的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孝亲事亲的真挚情感,这种美德应给予继承和光大。教育学生勤俭节用,懂得体贴父母,引导学生仿效榜样,学会尊敬父母,激励学生多做家务,学会关心父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完善学生品行修养

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论语十则》中的内容有许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对学生很有启发意义,但要教师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结合课文学习解读,进行自然生成。换句话说,就是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应结合课文进行,要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的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热烈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例如,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优美的描写,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习范仲淹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了这句话,的确,大千世界,浩浩尘寰,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砥、矢志不渝,最终问鼎胜利女神宝冠的人也为数不少,这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勤奋与努力息息相关,但每个成功者的历史上都书写着他们立志的高与远。

现在有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也许复杂多样,但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是一个至關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混天度日,碌碌无为地生活。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树理想、定目标,关系到能否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提高进取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学习或作文练习,逐步深入疏导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知识面不同,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就参差不齐。教师在讲评时要进行综合评析,既要在写作技法上给予指导,又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予启示。在讲评中坚持正面引导,对作文中表现出的健康向上的情感给予充分肯定,发扬光大;同时,要及时纠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不健康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目的。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