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2019-04-15 01:50蒋文振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劳动关系

蒋文振

摘 要:本文通过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时间划分为自由竞争、垄断竞争、经济衰退、战后稳定增长、新经济增长五个阶段,系统地阐述了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以及相应的劳动关系的特征,详细地说明了工会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劳动关系在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发展与演变,利用雷达图展示了劳动主体在各阶段的力量变化,得到了争夺分配权是劳工运动的核心,利润率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导致了二战后劳动关系的不断演变的规律总结。

关键词:劳动关系;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一、劳动关系概述及相关概念

劳动关系一般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组成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工、雇主、工会、雇主协会、政府五个部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经济性罢工最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工资问题,二是就业问题,三是工时和工作条件问题。本文将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划分为五个阶段,系统阐述相应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和劳动关系的特征。

二、阶段一:自由竞争时期(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一)时代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英国人发明了“飞梭”、“珍妮纺织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开始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生产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到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成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

(二)指导思想:古典自由主义

1.主张自由放任。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主张市场和竞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干预。

2.反对政府厘定工资。1817年,大卫·李嘉图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坚决反对政府厘定工资,倡导建立完全自由的制度。

3.反对劳工联合。斯密认为雇主与劳工都倾向于以联合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雇主人数较少,易于联合,并且被法律允许。劳动为了对抗,提高薪资,也走向了联合,但是在雇主的反对和政府的打压下难以持久。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

在这一阶段,机器大规模生产得到普及,劳动力彻底沦为商品,大型工厂快速发展,机器不断替代工人,工人权益受到剥削和挑战。工人为了提高待遇,避免失业,改善工作条件,组织罢工,请求政府禁止工厂引进机器。而雇主和政府则联合打压劳工和工会运动,以暴力式打压,对抗性闭厂、解雇,立法禁止工会运动为主。英国1799~1800颁布的《劳工结社禁止法》和法国1791年的《夏勃里埃法》是禁止工人结社、罢工的代表。

总体来说,此时劳工和工会都处于弱势的地位,雇主和雇主协会,以及政府的地位相对比较强势。此时的工会活动大多是自发的,分散的状态,对于雇主决定和政府政策都难以形成实质的影响,雇主和雇主协会占据绝对优势,而政府的立法和政策都倾向于雇主一方。

三、阶段二:垄断竞争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一)时代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将电引入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国家轰轰烈烈地开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二)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

1.重新界定“自由”。密尔在《論自由》中讨论了公民自由,“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

2.主张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密尔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干预,这就为政府职能的扩大提供了依据。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

这一阶段,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相继得到较大的发展,西方国家政府不得不相继废除禁止结社的法律。工会代表劳工与雇主谈判的方式开始在部分国家部分企业出现,并逐渐成为影响劳资关系的足够强势的力量。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向国家干预倾斜。例如,干预政策首先体现在立法上,187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904年,新西兰出现了较规范的集体合同法。

总的来说,劳工和工会的力量不断增强,雇主和雇主协会开始由暴力对抗转变为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解决劳资矛盾,工会的设立开始获得合法的地位,集体谈判合法化,政府不再一边倒地站在雇主和雇主协会这一边,开始干预劳动关系的协调。

四、阶段三:经济衰退时期(1914-1944年)

(一)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

在这一阶段,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对人类物质和精神造成极大损害。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后来波及欧洲,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大萧条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了摆脱大萧条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又是一次巨大的损害。

(二)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

1.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非自愿失业”。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以充分就业为假定前提的局部均衡论,认为经济活动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就业不足。凯恩斯提出“非自愿失业”的概念,即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可是仍找不到工作。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2.用国家干预增加有效需求。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以增加投资,消费;并且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推动投资支出的增加,以此增加有效需求。

3.工资价格刚性。凯恩斯认为,工资在向下调整时存在刚性,主要是因为工会合同、最低工资法和隐形合同。价格在向下调整方面具有黏性。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经济生产受到战争和大萧条的影响,劳资关系在战争和大萧条中反复动荡,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针对大萧条,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政府颁布了《产业复兴法》,1935年通过的《国家劳动关系法》进一步确认了工会的权利,1935年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复苏,各国开展了“产业合理化”运动,该运动是促进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产业民主化运动。并且此时,三方性原则开始出现,分为两种。第一种三方合作的方式是,在政府的主持和法律的约束下,以集体方式处理劳资关系;第二种三方合作的方式是,政府制定劳动立法的过程中,邀请劳动和雇主共同参与。这一时期三方性原则在企业中还不是很普遍和完善。

在战争和大萧条等严酷的外力下,工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制约和打击,失业大量增加。不过在外力的严重冲击下,劳资关系也在反复地冲突和协调,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开始提出,冲突协调开始走向制度化。工会活动受到战争的影响进入低潮,工会、雇主和雇主协会反复不断地冲突、协调与和解,力量越发地步入均衡的格局,政府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了干预的角色。劳动力开始“去商品化”,国家强制保险制度在各国风行。

五、阶段四:战后稳定增长时期(1945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一)时代背景:第三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逐渐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出现了经济增长的黄金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促进经济的增长。1973年埃及以色列战争结果带来的石油价格冲击,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大规模失业在20世纪70年代席卷各国。

(二)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

1.强调市场调节。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米塞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核算》认为计划着不能准确地评估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和生产价值。

2.主张缩减福利。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长期内不存在,提高通货膨胀率不可能消灭“自然失业”。要减少失业,要用市场的手段。

3.反工会思想。20世纪50年代,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认为工会为对自由市场的垄断性威胁,应当将恢复市场机制放在私有化上。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

在这一段时期,战后经济重建,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劳动者在战后重返劳动力市场,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得到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员工三方共同合作,共同制定产业政策和劳动政策。集体谈判制度也进一步完善,并且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用。

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从起初的不干预,到后来的直接干预,变为了通过立法和规范间接干预。

在美国,1947年通过了《塔夫托-哈特利法》,对工会的权力进行了规范和约束。1955年,劳联和产联合二为一,结束了两大工会力量长期竞争的局面。

总的来说,工会的力量在增强,但是冲突的形式并不剧烈,劳动关系更为成熟,双方能够在法制化的范围内寻找到解决冲突的方式。政府更多通过法律和规章间接发挥影响。劳動关系进入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各方力量较为均衡。

六、阶段五:新经济增长时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工作组织制度由原来的多等级的官僚制转变为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如弹性工作制,网络化供应、团队合作等方式,此外全球一体化带来更为激烈的全球竞争。

(二)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同战后稳定增长时期)

(三)劳动关系的特征

在这一阶段,集体谈判的地位开始下降,传统的工会谈判遭遇危机和挑战,劳资关系的纠纷和矛盾缓和,企业开始采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替代传统的集体谈判,规避谈判带来的损失。企业自发实践新型雇佣方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及改变企业内部权力结构等。

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逐渐衰落,企业更多地运用人力资本管理技术替代和补充集体谈判机制;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和处理机制越发多元化,各种新型雇佣方式被企业快速使用。

对于集体劳动关系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而言,劳动关系的演变在于利润率危机与合法性危机之间的困境。二战后形成的集体劳动框架平衡了劳动关系中各方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为矛盾冲突寻找到合法的解决方式;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新和市场全球化,更为剧烈的竞争给企业利润率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工会力量及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被弱化,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始作为对集体谈判机制的替代和补充。通过削弱企业中传统工会的力量和建立非工会的企业组织来实现替代,通过在集体劳动关系框架内扩大工作场所创新的覆盖面来实现对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的补充。

劳工、工会、雇主、雇主协会、政府,在多次博弈中,各方力量达到均衡,企业为了避免和劳工造成大的冲突,并且减少自己利润率的损失,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来进行企业内部的调节和维护。

七、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演变的规律总结

(一)争夺分配权是西方国家劳动关系演变的核心

一般而言,劳资双方可能采取的行动类型有三种,分别是忍让(消极合作)、谈判(积极合作)和进攻(冲突)。我们用囚徒困境来模拟劳资之间发生冲突的过程,他们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合作,要么冲突。矩阵中的数字代表劳资双方各自的收益,它的值由双方共同决定。

从资方看,如果劳方选择合作,则资方应该选择冲突,这样收益最大,如果劳方选择冲突,则资方也应该选择冲突,这样收益最大。

从劳方看,如果资方选择合作,则劳方应该选择冲突,这样收益最大,如果资方选择冲突,则劳方也应该选择冲突,这样收益最大。

无论哪种情况,双方同时选择冲突,其最终结果(纳什均衡)就是劳方低工资、资方低利润,对劳资双方都不利。

在一次博弈中,选择冲突的可能性会很大,会使劳资双方的生存状况都恶化,当反复博弈出现的时候,双方就会意识到,冲突会使两者都受损,而合作则会带来更高的收益。

(二)利润率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导致了二战后劳动关系的不断演变

随着二战后劳动关系制度的稳定,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进入完善的体系,法律和规章也健全了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新兴经济的利润率产生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新兴企业一方面避免与雇员发生大的劳资冲突,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对劳资矛盾进行合理调整,在利润率与合法性之间寻求稳定。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7.

[2]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1.

[3] 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

[4]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14.

[5]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 张丽琴.欧洲集体谈判研究——以英、德、瑞为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7] 張峻峰.国外企业经济性罢工处理机制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8] 王兴化.全球劳动关系的演变与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9] 石美遐.劳动关系国际关系比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10] 赵瑞红.劳动关系[M].科学出版社,2007.

[11] 程延园.劳动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劳动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分析
竞业禁止协议探究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原因再探究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