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法律引导机制构建

2019-04-15 01:45孙红莺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

摘 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个人的情感、观点和意见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学生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先进技术有助于全面的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这给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新的视角来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管理关键,提出在法治校园框架下运用法律教育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监督和有效预防,这也是完善高校管理体系,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互联网+” 大数据 网络舆情 法治教育 法律引导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8SCG014)。

作者简介:孙红莺,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研究生培养办,馆员,研究方向: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079

“互联网+”是一种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形态的互联网来引爆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可以迅速形成网络舆情。高校大学生也是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活跃、积极和敏感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网络舆情影响着一定范围的社会网络舆情的生成和发展,并形成了新的舆情格局,具有蔓延性、更难控性和更多样性。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开放、实时交互、资源共享、摆脱空间束缚、使用低成本等特点,也给网络舆情管理变革带来了机遇,将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大数据结合,可以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中发现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趋势,将抽象复杂的舆情信息转化成知识或决策。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并尝试利用法律支撑来引导构建规范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督、预防和保障机制。这有助于推进高校网络环境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高校人才素质的提升,实现高校和谐发展,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舆情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舆情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学者对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成果。有著名学者李普曼的《舆论学》中关于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以帕克、霍夫兰等为代表的新闻传播学经典理论,德国学者的公共领域的理论以及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等,这些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国外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危机管理,始于20世纪中期提出来的,现已深入研究建立各種以数字运算为基础的危机处理模型,并已经发展为各国学者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研究领域。

欧美国家在社会实践方面也探索出一系列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措施和制度体系,比如美国通过一系列法律规范建设,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基础相当坚固。尤其是隐私保护、电子通信隐私、电信、电子签名、儿童互联网保护和网络安全方面都有成文规定,如《联邦电信法》《联邦通讯法》《信息安全与互联网自由法》等,美国的网络立法分为联邦和州两个层次。英国在2009年出台首个《英国网络安全战略》,是最早将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大国之一,政府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对网络舆情是以行业自身的自律性进行引导管理,倡导社会各方自律作为补充。国外对网络舆情引导治理主要有立法管理、行业与用户自律、技术手段控制和市场机制调节。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始于2003年,更多的是从传播学角度来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和引导,大多学者是从整个网络舆论治理的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中心等属于学院型舆情研究机构,学科背景多元并具有非常浓厚的学术传统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现有的网络舆情管理技术主要有信息采集技术、文本分析技术、自动分类技术等,网络舆情监控技术流程一般是数据获取、预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有学者认为要从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现状出发,针对高校网络危机管理机制、应对和处置对策、网络安全与研判预警、舆情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学者认为要根据舆情发展态势,对网络舆情信息研判、控制和引导,积极构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有学者认为以舆论领袖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控制和引导中的作用探讨,提出要主动培养舆论领袖并将话语权掌握手中的方法,对危机进行管理和重点监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共76部,尤其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颁布实施47部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占“十二五”期间立法总量的62%,网络立法速度明显加快。内容涉及到网络安全、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网络著作权保护、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网络侵权以及预防和惩治网络犯罪等方面。中国在依法治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既推动发展又确保安全,既保障网民自由又维护网络秩序的治网之道。”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及现状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信息平台,扩大了知情权与参与权,同时也给各类网络舆情的发酵提供了温床。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和高校舆情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问卷、电话、网络问答等方式),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对历年中国高校热点事件爆发式和传播渠道的统计,发现高校学生主要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知乎等社交媒体以及QQ群、校园BBS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发表意见建议等;学生发表网络评论较多,正义感强,网络信息主要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从不同渠道传播,接触各种信息增加的同时,对社会热点事件、政策法规等不同舆论观点有更多关注,主要类型有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安全、招生考试、教育架构、课外实践和海外留学等;大学生关注面比较广泛,国内热点问题会成为大学生网络关注的首选,

尤其是反腐问题、教育公平问题、食品安全、养老问题、国家主权问题、国家政策以及地区性突发事件等。对国际的政治局势、世界经济趋势、宗教、地区冲突以及恐怖袭击等有较高关注度;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舆情信息传播存在内容碎片化、情绪多而事实少、观点片面绝对化等问题,最大隐患是群体化现象易发生;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讨论瞬间扩散、很多热点事件传播“十万+”甚至“千万+”为单位,有时大学生不能科学辨别事件的真相,易受煽动易走极端,易介入错误的舆论氛围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在高校,正面网络舆情有利于高校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在維护师生切实利益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与治理;而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对高校治理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出现大学生负面舆情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大学生是舆情主要的发起者、参与者和传播者,在网络平台活动过程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比较强烈,希望可以获得网络以及管理者的尊重、理解和认可。当有不适当的管理引导易导致大学生交流沟通受阻,甚至会激化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出现舆情危机,从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加之部分大学生道德规范意识薄弱,缺乏一定的法治观念,面对网络负面效应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无法利用自身知识进行有效过滤,成为不良舆情的传播者和拥护者。

(二)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缺乏时效性和连续性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性,也改变信息传播的进程。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时,需要把握网络舆情管理的最佳时机,在网络舆情形成初期可以准确预测舆情发展的事态和走向,并积极加以引导,使其可以朝着预测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也是一个连续过程,需要持续地进行管理和引导。如果高校没有在舆情发生之初及时发现,并且网下舆情活动已经开始,才觉察事态的严重性而采取措施,已为时过晚,会影响到高校名誉和社会安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缺乏法律和规章制度

由于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起步较晚,出台的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法规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国家对高校网络舆情关注较晚,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针对性的法律规定,如有关校园网络发布信息、审查网上信息以及监管制度、舆情预警以及应急制度等,对于网络违法行为的判定以及相关处分条例还没有,非法与合法之间没有明确界定,容易造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产生。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法律引导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大学生舆情传统的表现形式,同时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提出新挑战。针对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利用新技术手段来加以引导。在社会思想集散地的高校,要按照预期的引导目标,及时关注、把握校园网络平台中的舆情内容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策略来应对校园网络中的不良言论和虚假信息。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抵挡西方敌对意识的渗透,鉴定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必然要求,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校园网络环境,保证高校舆情朝着既定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应用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舆情分析、监测、预警、应急、反馈和法治教育机制等密不可分的整体融合性机制,由于网络舆情信息具有大数据特征,可以将“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大数据的监管分析和预测。国务院公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领》对大数据定义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大数据具有数据容量大 (Volume)、数据处理速度快 (Velocity)、数据类型多样 (Variety)以及数据价值密度低 (Value)四大特征。

我们可以利用Hadoop作为大数据处理平台来构建舆情分析系统,对大学生舆情数据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舆情分析和舆情报告,完成舆情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发现大学生舆情的热点和事件发展趋势。Hadoop是Apache软件基金会开发的一个开源项目,可以部署在廉价机器上处理海量文件的存储与并行计算的云计算平台。使用者可以利用其开源性自主开发和运行,处理数据具有高效性、可伸缩性和可靠性,开发成本可以大幅下降。整个平台是由Hadoop内核、HDFS、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以及一些相关的开源项目组成,其中HDFS是Hadoop的存储系统,实现对分布式存储的底层支持,具有创建、删除和移动文件等功能,操作的数据主要是原始数据以及计算过程中的中间数据,实现高吞吐率的数据读写;MapReduce是一种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的并行处理模型,程序运行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Master/Slave集群架构上(一个Master节点,多个Slave节点;Master节点负责任务的调度和管理,Slave节点执行具体的计算任务),模型采用分治策略,将一个大数据集分割为多个小尺度子集,然后让计算程序靠近每个子集,同时并行完成计算处理。

利用大数据Hadoop作为处理平台,首先需要信息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信息。网络爬虫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自动程序,能够自动与Web服务器进行网络连接,访问服务器上相关的新闻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微信、微博、博客平台等网页以及内容,并按照网页上的超链接进行更多页面的获取。网络爬虫先从初始网页的URL开始工作,并建立URL白/黑名单,避免无用的网页爬取。在抓取网页的过程中,根据网页分析算法过滤与主题无关的链接,将有用的链接保留至待抓取的URL队列中,然后网络爬虫根据某种搜索策略从队列中选择下一次要抓取的网页URL,并重复以上过程。所有被抓取的网页会自动被系统存储到本地。利用Hadoop技术可以将文本数据库分散到各个网络社区计算节点上,利用HDFS文件系统构建HBase分布式存储系统存储,利用MapReduc来处理HBase中的海量数据计算。

然后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将采集的原始网页解析之后,转化成格式化文本和图片保存至文本数据库,经文本预处理模块,即对采集到网页信息进行去重、消除噪声等处理后,从网页中撷取正文信息,采用倒排索引等方法将采集到的文本字符串进行切割,转化成单个词条,提取该文本的特征项,再利用中文分词技术、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等数学模型对特征项文档进行抽取形成文本向量集,为后期的舆情分析做准备。

对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模块,要完成网络话题的识别跟踪、文本倾向性分析、热点发现等。首先对话题文本向量集进行机器学习,对同一事件中大量文档汇总聚类,对每一个更新的向量化文本进行相似性计算,判断该文本是主要话题、历史话题还是新话题;再通过数据挖掘来确定网络文本内容(包括各种观点、喜好、态度、情感等)并获取文本语义,通过倾向性分析模块发现负面舆情,通过统计话题的权威度、评论数量、转载次数、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来确定某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根据热度进行排序方便用户查看。

輿情警报是整个系统的输出上层模块,可以有关键词推荐、热点推荐、预警邮件、预警短信以及相关的法律引导等。根据舆情分析形成报告反馈给用户,为舆情监督部门管理和决策者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对用户进行相关法律引导。可以根据形成报告的量化数值大小来确定舆情警报的等级。一般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与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分为一般预警、轻度预警、重度预警和特重度预警五个等级.针对不同级别的舆情预警,采取分层分级、由上至下的管理机制,对于一般预警,高校可以实适时跟踪,防患于未然;轻度和中度预警,高校基层需要加强监控,充分调动学生党团干部与网络舆论领袖的力量,阶段性的介入引导;重度和特重度的预警需要高校管理层进行干预,启动危机处理预案。舆情反馈是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和解决路径,及时更新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完善分析指标设置,更有效应对高效舆情的突发性和不可控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模块更加完善。

(二)网络法治观念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应用

网络空间法治化是指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导下,借助法治手段来规范网络空间主体行为,明确网络空间主体权责,形成“依法治网、办网、用网、护网”的网络社会秩序。为此要建立网络治理法律制度体系,2016年11月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让网络空间治理有法可依。同时做好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与网络治理基本法律制度配套建设;惩治网络犯罪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行政纠纷调解裁判制度补充完善。通过中央、全国人大对网络治理基本法的实施加强监督,来促进网络空间的有序健康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监管机关与网络执法机构的主体作用,尤其加大对各网站的监管力度,严审相关媒体的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媒体人学习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通过建立专门网络监控平台,联合通信管理、公安网监、工商文化综合执法部门的专项治理与监管活动,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保障网络运行安全、治理违法违规信息、打击侵犯用户信息安全违法犯罪、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增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保障网络空间法治的有效实施,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以及网络空间秩序。

网络法治观念教育要从国民教育抓起,将“网络强国”“网络法治护国”以及网络法治教育贯穿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培养造就大批“复合型、能力型、创新型”卓越网络法治人才,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需要树立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理念,即具备网络信息思维,不仅了解网络信息而且科学分析信息、甄别利弊,从而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需要加大网络不正当行为或犯罪的宣传力度,制定完善的网络法治教育计划,营造良好的网络法治培育环境;需要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加大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拦截力度,从根源上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有效性,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拉近距离,取得学生信任,使得网络法治教育工作可以深入学生内心。

四、建立健全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加强日常教育的工作领导机制,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制度性

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高校成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网络中心、校宣传部、学生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等参与的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工作研究等制度建设,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顶层设计,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明确网络管理职责,多方联动机制,构建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组织体系,保障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日常有序协调运转,形成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二)加强法治教育引领机制,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性

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的,高校应将网络法治教育放在首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必须建立在合法、合理基础上,不管任何行为和言论都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将校园法治化教育占领网络舆情阵地。针对大学生群体,将网络法律法规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进行弘扬先进文化主旋律,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依法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网络违法行为制定具体的惩处措施。同时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对传播网络色情行为和网络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范网络行为,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网络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创新性

在高校,通过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法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中,通过大学生参与媒介平台的实践活动,参与校报采编、校园网以及校园微信公众号,通过自身的实践锻炼、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等,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同时高校教育者要通过网络关注国家重大政策、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高度敏感性,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通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改变网络监管不严、缺乏互动等不良现象,引导学生弘扬正能量。

(四)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队伍,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队伍,就是要建立好引导评论员工作队伍、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建设,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政治素质、强专业能力、经验丰富等综合素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可以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网络热点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感给与关注,尊重学生的需求,引导大学生无论在思想还是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结合法律思想、法律理论和法律咨询等教育活动,保证高校舆情法律教育体系顺利运行。注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是高校辅导员要从知识、技能和素养三方面努力学习,依法掌控、管理、疏导和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过打造校园网络法治教育新平台,加强良性舆论导向,以传播正能量的网络舆情引导人,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提高舆情引导的实效性。

(五)加强建立信息汇集和反馈机制,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可控性

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反馈机制是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从实际出发建立舆情信息的汇集机制,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确立舆情信息汇集的内容,借助学生骨干、辅导员、学生社团、学生宿管、二级学院的职能管理部门在舆情信息收集的优势,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对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在网络舆情发生前制定出有效的监管机制并进行正确引导。对于正确的网络舆情给与肯定支持,对于负面网络舆情给与真诚客观公正的解释;对于恶意造谣、攻击国家制度的信息坚决给与回应,可以删帖并主动阐明正确的观点。通过成立校级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通報有关信息情况,确保信息畅通等,一旦爆发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形成快速响应、部门联动、集中资源、正面引导、有效化解。通过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包括总体要求、职责分工、处理方法、实施不足等内容,当高校出现网络突发事件时可以妥善处理。

五、结语

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及舆情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对实证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管技术,提出利用大数据Hadoop技术平台对大学生舆情数据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舆情分析和舆情报告,及时发现大学生舆论热点和各类事件发展趋势。探索并构建出一套可操作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法律引导机制,推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进步,从而进一步为社会网络舆情的管理控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互联网办公室.互联网信息安全与监管技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王保华.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王迁.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Anonymity.USfraud victims face Internet auction rip-off: FBI hotline gets more than 200,000 complaints.Computer Fraud &Security,2007(4):4-6.

[5]燕道成.国外网络舆论管理及启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5-140.

[6]汤羽,等.大数据分析与计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7]马梅,刘东苏,李慧.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模型研究.情报科学.2016,34(3):25-27.

[8]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 169.

[9]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6,27(7).

[10]魏天达.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北京教育(德育).2018(11):45-47.

[11]曹彬.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舆情监控系统.信息网络安全.2014(12):33-34.

[12]徐伟琴.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教育与职业.2014(24):62-63.

[13]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网络舆情大数据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