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9-04-15 01:45朱林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呈现出自主性与多样性、理性与功利性、波动性与矛盾性、片面性与表面性等比较复杂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要从5个方面着手:加强“两课”、党课团课等主渠道政治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鼓励大学生参與政治实践锻炼;提升网络新媒体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政治主体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8年高校学生工作立项研究课题“‘键盘侠现象研究——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视角”(课题编号:LX2018Y173)、中国药科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键盘侠现象研究——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视角”(项目编号:2632018PY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林,中国药科大学纪检监察室纪检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廉洁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09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另据媒体报道,截止2018年春节期间,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数首次突破10亿,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微时代”。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更是具有较鲜明的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95后”甚至“00后”,他们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浪潮汹涌前进而出生的一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个性最为张扬,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也最为强烈,他们与网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网络文化、“微时代”文化的体验先锋,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政治主体意识等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概述

(一) 政治主体意识的内涵

若要把握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需要先厘清何为政治主体意识?在此要区别几个比较接近的概念:政治意识、政治主体意识、主体政治意识、主流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的心理反映,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习俗和政治价值的复合存在形式。 所谓主体政治意识是指在政治意识体系中居于主导、主要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政治意识,主体政治意识与主流政治意识属于同位概念。而政治主体意识则是指政治成员作为政治行为的主体,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感知意识和认同意识,也就是能够激发起人们政治思维和行为的驱动意识。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意识、政治责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政治信念意识等,其中政治认知意识是基础,政治责任和政治参与意识是关键,政治信念意识是保障。

(二) 当前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特征

1.自主性与多样性。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喜欢新奇,彰显个性,崇尚自由、平等,敢于质疑问题、发表见解,反对人云亦云、教条主义,基于这些,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同时,由于大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社会政治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各种媒体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还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各种政治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相互交织。

2.理性与功利性。当代大学生是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宏观背景下长大的,在政治主体意识方面,他们考虑问题较现实、理智,政治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要比他们的“前辈”淡得多。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往往是与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等个人利益紧紧挂钩,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外部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无疑强化了这一特征。

3.波动性与矛盾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其价值观、政治观等也尚未定型,政治主体意识不太坚定,容易受到多变的社会环境、纷繁的媒体舆论与个人的得失成败的影响,产生波动、迷茫。传统的教条化、应试化、“宏大叙事”化的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效性不强,许多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存在矛盾性:一方面认为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还大有市场;一方面呼吁民主法治,另一方面却默认或参与“潜规则”;一方面有政治认知,另一方面少政治行动;一方面“严于待人”,另一方面却“宽于律己”……

4.片面性与表面性。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他们的法治、权利、平等、民主等意识都比较明显,对改革开放的政治认同度高,对党中央充满信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但是,他们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思考和认识政治问题往往比较片面,比如他们对权利、个体价值非常在意,而对义务、社会价值则不够重视。他们比较喜欢关注一些政治现象,而对政治现象的根源与本质缺少分析,认识不够深入,政治主体意识存在着表面性的不足。

(三)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不仅是大学生关心国事、参政议政,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前提,还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确保培养的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的保障。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参与、带动作用,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青睐、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极为重要的信息平台、学习渠道、交往载体乃至生活方式。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拓展政治视野,优化政治知识结构,为大学生提供政治信息获取与政治学习的载体。传统的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教育的渠道比较狭窄,主要是课堂教学、专家报告、党团培训等,政治实践参与、体验的机会较少,许多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主体意识往往是停留在自己的政治“理想国”“象牙塔”之中。而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海量信息性等特点则使当代大学生轻易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国际、国内时政动态、党的大政方针、社会热点等资讯,“天下大事就在身边”;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政治话题、政治思想,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学习、探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些都激发了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

2.有利于大学生表达政治诉求,融入民主政治进程,为大学生提供政治实践锻炼与参政议政的平台。在网络背景下,电子政务、网络办公等新型政治行为模式不断出现。网络为大学生的政治表达、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大学生进行网络问政,要求政府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对政府机关工作成效、政风进行网络评促等;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开展倡导保护环境、关爱弱势群体等政治公益行动;通过网络参与校务、班务公开,对大学生评奖评优、党员发展等进行监督。网络为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锻炼提升政治主体意识,为营造民主政治氛围,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3.有利于大学生参与舆论监督,投身政治文明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弘扬公平正义与维护权益的渠道。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无冕之王”,网络媒体对于营造依法治国、民主平等、权益维护等政治文明氛围,对于发挥舆论监督的政治功能以及推动政治社会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参政议政、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等政治行为在时空上的便捷性、高效性,有利于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都能参政议政,处处都能参政议政,时时都能参政议政”的政治氛围,充分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积极性和政治主体意识,营造一种弘扬公平正义、维护合法权益的网络政治文化。

(二)消极影响

1.淡化:导致大学生出现“去政治化”倾向,消解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娱乐文化、虚拟文化、“去中心化”文化,网络中充斥的各种不良内容会误导一些政治判断能力不太强的大学生形成远离政治、拒绝崇高、娱乐至上、游戏政治的政治心理,产生政治态度消极、政治信仰退化、政治虚无主义等政治主体意识淡化的问题。政治冷漠似乎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比如西方国家选举投票率走低,大量选民主动放弃投票, 诚然,西方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我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青年学生与西方民众中存在的政治淡漠现象的根源也大不相同,但是,这种淡化政治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偏离:各种思潮冲击主流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互联网是一个“大杂烩”,也是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思潮、价值观念、文化思想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是21世纪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争斗的,没有硝烟的、最前沿的“战场”。古人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为占领网络阵地,网络中各种思想观念进行着复杂、激烈的交锋。除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主旋律之外,还有西方的、“毁三观”的各种意识形态、政治观念等往往借助于所谓的“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社会公知”等外衣拉拢青年大学生,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价值的模糊、混乱与沖突,政治主体意识的偏离与迷茫。这有可能产生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可能引发群体骚动甚至动荡,影响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与青年基础。

3.分裂:沉溺于网络会导致大学生形成“分裂型政治人格”。网络具有的“匿主体性”、虚拟性,可能会使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道德法律观念等“钝化”和弱化。网络容易使人上瘾,耽于网络的“宅”一族容易导致政治主体意识的“极化”:要么不问政治,政治信仰迷茫、淡漠;要么高度关注政治特别是某些政治事件、政治思潮,由于网络的“集群效应”,他们在某种政治思想的牵引下可能形成“集体无意识”或“集体反意识”,产生极端性的政治价值取向或群体行为。网络很容易导致“键盘侠”“愤青”问题,有些网民喜欢以立于所谓的道德、正义“制高点”自居,在网络言论上义正辞严、评头论足,而在现实中若真的遇到问题时却冷漠畏缩、无动于衷,形成政治言行与政治人格的分裂现象。

三、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的路径

(一)加强“两课”、党课团课等主渠道政治教育

“两课”、党课团课等主渠道教育教学是加强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培育、提升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

“两课”、党课团课教育教学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律”,把政治教育内容讲清、讲透、讲入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取得实效。要避免两种极端化情况:一种是教育人员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满口说教式的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对其敬而远之;另一种是教育人员不敢讲政治,为了迎合学生而只是讲一些无关痛痒、“插科打诨”、东拉西扯式的东西,背离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