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与创新

2019-04-15 01:50王莉芬徐天琦陈海利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创新

王莉芬 徐天琦 陈海利

摘 要: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扩大,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高校公共安全危机的特征与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高校公共安全制度保障、落实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保障、推进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及加快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开放程度的加大,高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之也产生了很多影响高校安全的隐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尤其是频频出现的突发事件,更是对高校办学治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要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一、高校公共安全危机的特征与分类

(一)高校公共安全危机特征

对于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而言,突发性以及危害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很多高校突发事件都是由此所导致的,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突发性。尽管高校突发事件会在发生之前出现相应的征兆,从而使高校能够提前进行有效防范,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都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较强的危机意识,导致师生在心理上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并产生极大恐慌,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二是扩散性。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往往都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所导致的,并且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发生,管理者法往往无法提前对事件做出有效预测,或无法提前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上日益普及的网络技术,导致信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三是后果危害性。较之于其他各类学校而言,高校有着更为密集的人群。虽然学生达到了成年人的年龄状态,但是他们涉世未深,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对问题往往考虑不周,同时也缺乏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在突发事件面前无法保持冷静,从而加大了突发事件的了危害程度,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也会扩大。

(二)高校公共安全危机分类

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具体类型主要如下:一是政治类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爱国热情比较强烈,当外界某个事件会危及到或损害到国家利益时,高校学生往往难以通过合理的途径来表达诉求,他们的很多行为甚至非常极端。二是高校经常会出现一些治安类突发事件。由于客观上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及主观上不够重视个人财产的保管,导致财产被盗事件屡见不鲜;或者由于无法妥善处理彼此之间的纠纷,很多时候都依靠武力来解决;甚至赌博的恶习也在学校蔓延,一旦被校方查处,也极易导致产生突发事件。三是管理类突发事件。由于高校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教学方式未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或者学生不满意学校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再或者学生不满意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等,都非常容易导致负面情绪在学生甚至是家长当中蔓延,进而使事态严重化,演变为突发事件。

二、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给予了更高的关注,所以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一旦出现,便会引起轩然大波。就现阶段而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

最近几年,随着各类突发危机事件在高校当中发生几率的不断攀升,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公众的人身安全。虽然很多高校也加强了相关制度建设,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治安管理、教学管理,以及较为顺畅的民主渠道,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比较守旧,未能充分掌握管理對象的特点,对学生的关怀也不到位,甚至剥夺了学生应有的权利,导致公共安全事件出现之后, 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很多高校在信息监测和报告制度方面存在欠缺,无法系统的处理突发事件,甚至采取瞒报的方式企图瞒天过海、遮人耳目,这种在媒体面前所做出的各种欺瞒行为,最终不过是想要逍遥法外,这种做法必然会严重危及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不利于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高校公共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

就现阶段而言,虽然很多高校也颁布实施了公共安全管理条例,但是这些管理制度或办法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高校平时对潜在的公共安全事件未能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现阶段教育以及管理中所暴露出的不足进行分析,也未针对这些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预警机制建设方面存在很大欠缺。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校园危机应急机制的建设。此外,大部分高校都未设置专门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部门,通常都是由行政领导负责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在管理上不够系统,导致经常会出现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少报、漏报等现象。因此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以更好的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处理。

(三)高校公共安全课程教育不重视

高校在公共课程设置方面也不尽合理,公共安全课程在整个课程系统当中只占有非常低的比重。目前,高校当中主要有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必修课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专门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的高校屈指可数,或者所开设的安全教育课程缺乏较强的指导性。有的高校尽管也开设了公共安全教育课,但是由于教学人员在相关理论上不够丰富,自身在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讲课的过程当中未能由表及里、进行更加深入和透彻的讲解。在教学中理论未能充分结合实际,在案例讲解方面比较少,实战演习更是无从谈起,知识无法转变为技能,这样理论脱离于实践,公共安全教育就无法取得实效。由此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对公共安全教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

(四)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教育

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强,具有正义感,常常会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到了网络论坛上,这些言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力。而高校应急管理缺乏较强的法制性,而之所以会导致出现这问题,主要在于:第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对法律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第二,专门的法律法规有所欠缺。目前,并未明确界定学校及责任人在突发事件当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导致无法从立法层面给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以有力支持,所以饱受争议。

三、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与创新

为了使我国现阶段高校当中频频出现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无法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建立健全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确保高校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的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高校公共安全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能够平稳有序的推进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高校必须要确保公共安全教育制度的完善性,严格按照规则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很多高校都是在多年管理实践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规章制度,能够为大学生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提供充分保障,因此,必须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实施办法,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加关于公共安全教育部分的内容,同时还要对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以及监控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者予以明确;除此之外,还要对公共安全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予以明确;明确在此项工作当中各个层面的权责。其次,要切实将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否则,就无法充分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成效;而离开了公共安全教育,也就无法实现高效的管理。第三,要按照责任事故级别、性质的不同,采取与之相适合的处理方法,通过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为更加有效的开展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二)落实公共安全管理的组织保障

高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高校当中度过,因此其周边的环境会对其安全和身心健康产生非常重要影响。所以,高校应当尽可能的协调相关的人员以及机构,促进相应运行机制的常态化发展。首先确保人员常态化。高校当中涉及到了非常多的人财物,其内部包含着非常多且复杂的要素,与社会之间存在非常强的交互性,极易出现非常态性突发事件。在高校常态化管理当中增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将具体的工作交付给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其次形成常态化的管理。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当中应当增加关于心理干预以及危机教育等内容,在高校应急突发事件管理方面确定明确的目标,界定清楚各方在其中的责任,确保管理无死角,人人有责任。第三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对于高校而言,要想更好的防范突发事件,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突发事件监测机制,通过科学准确评估各种风险,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应对措施,能够确保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应急主体赢得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应急决策,从而使处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推进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

针对大学生,必须要注重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促进其安全意识的有效提升,确保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的开展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首先,要确保课堂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推行参与式教学。为了使大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公共安全意识,对公共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界定,高校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来促进大学生自防自救能力的有效提升。其次要通过选修课或基础的方式将公共安全的相关知识技能传授给高校学生。同时,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到实践活动课程当中。第三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开发,积极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素材的发掘。比如,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教材的编写,并将之应用到高校的教学当中,同时还要对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进行不断完善,通过不同的方式发放,立足于不同的层面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对公共安全知识技能有更加全面的掌握。此外,各个高校也将广泛交流和分享各自在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心得以及好的做法。

(四)加快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

高校的作用就是向社会输送由有用人才,高校是否能够进行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减少,建设更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国家的稳定,更好的进行法治国家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高校应当安排专职教师负责教授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并且要定期培训教师,与其他学校相互交流经验,积极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要注重法制教育。要充分借助于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尤其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对师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借助于法律武器来对自身的合法權益进行维护,防止采取极端手段来进行维权的错误行为,避免问题的扩大化。第三要对信息化平台进行充分利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高校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网络安全宣传主页,以及微信等传播手段,对公共安全信息及时进行发布,使安全教育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安全教育更具吸引力,使学生身心更加健康,为校园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爱琴.构建高职院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9-21.

[2] 张  晓.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3] 陆锦冲.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95-97

[4] 张  晓.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要做到“四个结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13-16

作者简介:

王莉芬(195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

徐天琦,女,南华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养老政策研究。

通讯作者:陈海利(1962-),男,湖南东安人,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机制创新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皮革机制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