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服刑人员的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2019-04-15 01:45张淼郭丁超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控制自尊攻击行为

张淼 郭丁超

摘 要 为了探讨男性服刑人员自尊、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并且检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308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男性服刑人员的自尊、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自尊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男性服刑人员的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自尊通过自我控制影响男性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 男性服刑人员 自尊 自我控制 攻击行为

作者简介:张淼,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郭丁超,河北省邯郸监狱。

中图分类号:B8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118

一、问题提出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低自尊水平是暴力犯罪的原因之一,能显著预测暴力行为。那么,在我国的服刑人员群体中,他们的自尊水平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攻击行为水平的表现呢?

大量以普通人为样本的研究都显示自尊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然而,在Salmivalli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则发现个体自尊与个体欺负行为关系不显著,高自尊者反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研究者将高自尊者区分为防卫的高自尊(defensive HSE)和真诚的高自尊(genuine HSE),认为防卫的高自尊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Bushman和Baumeister的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

针对不同的研究结果,目前通行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高水平自尊者有两类人,真正接纳自我的人和防御性地保持高自尊感觉的人,后者并不真正从内心认可自己,而是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常具有高水平攻击行为。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在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可能存在第三变量,二者关系受到第三变量的影响。本研究试图根植第二种观点,探索自尊影响攻击行为的路径,找寻它们之间发挥重要影响的第三变量。

根据Gottfredson的一般犯罪理论,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是决定犯罪行为发生的核心因素。低自我控制水平者冲动,延迟满足能力弱,挫折耐受力不足,缺乏稳定的社会关系,这些特点使之在犯罪情境适宜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犯罪行为。

因此,本研究探究:(1)服刑人员群体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2)自我控制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是否发挥着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从河北省某监狱两个监区随机抽取400名男性服刑人员发放问卷400份,剔除不完全回答和不真诚回答后,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回收率率77.0%。被试年龄范围18-60岁,均为渡过两个月以上适应期的服刑人员,服刑时间在2个月至10年之间。

(二)研究工具

1.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在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SES),分4级评分,得分越高,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自尊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2.攻击行为量表

采用罗贵明修订的Buss和Perry在1992年发表的攻击行为量表。该问卷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因子。问卷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攻击行为水平越强。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九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0。本研究中,攻击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各分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0.64、0.74、0.78。

3.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修订的Tangney等在2004发表的自我控制量表。谭树华修订的版本分为冲动控制,健康管理,抵御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5个因子。问卷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控制水平越强。本研究中,自我控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各分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73、0.63、0.63、0.61。

(三)施測过程和数据处理

在正式施测前告知被试问卷调查仅用于科学研究,并对回答保密,被试需严格按照自身情况真实作答。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并当场回收问卷,回答时间为60分钟左右。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包括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

(一)自尊、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1所示,自尊与攻击行为及其各因子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均显著的负相关(p<0.01);自尊与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及其各因子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均显著负相关(p<0.01)。

(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分析

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方法中的依次检验法对自我控制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进行检验。

如表2所示,自尊对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极显著(p<.001),自尊对自我控制的直接预测作用极显著(p<.001),当自尊、自我控制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回归效应不显著了(p>.05),但自我控制对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极显著(p<.001),说明自我控制在自尊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四、讨论

(一)自尊、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结果

自尊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这与西方传统理论的观点相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社会连接理论、归因理论都对该现象有相应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尊水平不高的人在童年期可能经历更多的拒绝和羞辱,导致个体更多的自卑感,引发其成年后攻击行为水平较高;社会连接理论认为低自尊者通常社会连接更少,与社会规范一致性低,社会适应能力更差,从而其攻击行为水平更高;归因理论认为低自尊的个体更倾向于为了避免自卑和羞愧的体验,将自己遭受的失败进行外部归因,从而导致了对他人的敌意和愤怒。作为自我的保护机制,提升自尊能够降低个体的攻击行为水平而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规范。

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自尊对自我控制及其各因子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体对包括控制能力在内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是自尊的形成因素之一。高自尊者具有更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够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该结果符合一般犯罪理论的假设,即低水平的自我控制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低自我控制者在面对挫折或诱惑时,更难理智考虑行为后果,更难抑制冲动,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说明自我控制对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该结果印证了一般犯罪理论其中一项假设:即任何心理特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需通过自我控制才能起作用。在监狱心理工作的开展中,不仅要关注服刑人员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也要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项目,提升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水平。

五、教育建议

一方面,关注服刑人员的自尊的体验和发展。一方面,监狱考核应以增强服刑人员对竞争活动的适应力,对競争强度的承受力和形成对竞争结果的正确认识为前提来进行,有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和对环境的控制感的增强。

另一方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是预防犯罪的关键。监狱部门需要重视培养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是能够通过训练程序来提高的。

六、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男性服刑人员的自尊、自我控制与攻击之间存在显著两两相关。自尊与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自尊与攻击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与攻击显著负相关。

2.自我控制在男性服刑人员的自尊对攻击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50-258.

[2] Salmivalli C. Feeling good about oneself, being bad to others? Remarks on self-esteem, hosti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01,6(4):375-393.

[3] Bushman B. Baumeister R. Threatened egotism,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direct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 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lead to viol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5(1):219.

[4] Gottfredson M,Hirschi T著. 吴宗宪,苏明月,译.犯罪的一般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11-13.

[5]贵明.父母教养方式, 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8-199.

[6]谭树华,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6(5):468-470.

[7]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猜你喜欢
自我控制自尊攻击行为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可信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