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2019-04-15 08:25张跃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历夔州雨景

张跃文

摘要:杜甫—生共作约一千四百五十首诗歌,其中以夔州时期所创作的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考察杜甫诗题中带有“雨”字的诗就有四十余首,而夔州时期,纯粹以“雨”为题的诗歌,更高达十二首,而与“雨”相关的诗歌更多。这些诗主题各异,其中有对久旱逢雨的喜悦,有对阴雨缠绵的厌烦,有对所居夔州生活的多面描写,有对国家时事的关怀,以及感叹自身滞留夔州,抒发飘零之苦。艺术莽去方面,诗人善用感官摹写,使诗歌富有动态美感,广征典故传说,赋予诗歌浪漫与想象的瑰丽色彩。

关键词:杜甫 夔州 雨

杜甫一生以夔州时期所创作的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考察杜甫诗歌题目中带有“雨”字的,就有四十余首,而夔州时期,纯粹以“雨”为题的诗歌,更高达十二首,而不以“雨”为诗题但诗篇中描写“雨”的诗歌更多。夔州多雨,夔州姿态万千的“雨”使得这类诗歌各具风貌、内容多样。诗歌中融合夔州山水景观,以及风俗民情,用以表达杜甫个人的心志及日常生活情状,主题各异、感隋丰富。艺术手法方面,诗人善用感官摹写,主要是听觉和视觉结合,渲染、衬托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富有动态美感,更广征典故传说,赋予诗歌浪漫与想象的瑰丽色彩。本文试就杜甫夔州诗的“雨”意象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一、抒发滞留他乡的飘零之苦

唐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去世以后,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沿岷江舟行人长江,顺江而至渝州、忠州、云安。于云安卧病数月之后,大历元年(766)晚春,杜甫到达夔州。从大历元年晚春“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到大历三年(768)正月中旬“卧病巴东久,今年强作归”,杜甫在短短一年又九个月的时间里写了四百多首诗歌,其中很多都在抒发其常年滞留他乡的飘零之苦,而“雨”这一飘落天地之间的意象便常常出现在抒发此类情感的诗歌之中。杜甫初到夔州,在《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写道: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此诗描述诗人因“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而不能登岸与朋友道别,心中羡慕“柔橹”以外的“轻鸥”可以自由飞翔,尾联除了用“觉汝贤”表达对朋友送别的感激之外,“含凄”更是表达了诗人风雨之夜漂泊江上的凄凉之感。颔联对江上风雨的描写语言简练,視觉和听觉结合,让人读来顿觉江雨飘落之景如在眼前,雨击江面之声如在耳畔。同时“雨”这一意象不仅渲染了诗人漂泊之环境,还暗合了诗人自身“飘零”的形象。

这样的情感在《老病》这首诗里也有体现: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药残他日里,花发去年丛。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

这里“夜足沾沙雨”中“雨”不仅仅是一个景物描写中的意象,更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关键。全诗抒发了诗人“稽留楚客中”、“老病”犹如“一飘蓬”的孤独飘零之苦。颈联关于“夜雨”景色的描写,呈现出诗人犹如一幽人夜游沙岸,冒雨而行的画面。晚风吹拂,他目之所及,心之所想,都有说不尽的愁绪。

二、久旱逢雨的喜悦之情

杜甫于大历元年(766)春夏之交到夔州之后,在夏秋之际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炎热和干旱,后遇甘霖的喜悦在多首诗歌里均有表述,如两首《雨》和《晨雨》等诗。我们先来看其中一首《雨》:

峡云行清晓,烟雾相裴回。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凄凄生馀寒,殷殷兼出雷。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楚宫久已灭,幽佩为谁哀。侍臣书王梦,赋有冠古才。冥冥翠龙驾,多自巫山台。

仇兆鳌评此诗首四句“云雾先兴,风雨并作,此晓时骤雨之势”。“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把夔州风雨并至,苍树在风中摇摆,石壁受雨拍打的情形再现。整首诗表达了杜甫久旱逢雨的喜悦之情,诗人不禁感叹说:“白谷变气候,朱炎安在哉?”诗人对这次雨水到来的喜爱洋溢在每一次景色描写之中。

勤奋而颖慧的诗人难抑心中的情感,在另外一首题为《雨》的诗歌中同样表达了喜悦之情:

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

此诗前六句写雨中之景,后二句抒雨后之隋。前六句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江上风急雨骤的图景:云雾浓重,万木隐藏其间,因雨气连山而未开。风吹过,门扉掩不住,就连水上飞翔的鸟儿飞过又飞回。雨落江面,声音如鸣杼一般,樵舟也因雨受阻不能伐枚。就是在这样一个风急雨骤的环境下,诗人却感觉“清凉破炎毒”,即使是“衰意”却仍想“登台”,而诗人为何要登台呢?那首写于同一时期的名篇《登高》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感伤。而这首诗歌也是如此,人至暮年,体衰多病,怀乡情切,所以才会有一年后的去夔出峡。反过来看此诗,在前六句运用多角度描写“雨”景之后,最后两句仍然是表达了诗人对雨水带来的凉爽的喜悦。

诗人在夔州作于大历二年(767)的《晨雨》也表达了喜悦的情感:“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晨雨在晨光初开之时到来,不辨形色,先闻打叶之声,而这次晨雨却如此微小又短暂,如雾一般,风一来旋即而去。黄生日:“‘微雨不滑道一章,以为微雨难写,故多从题外着笔,及阅此诗,能字字实写小雨,以正面还题,真如化工肖物。”

以上三首直接以“雨”为题的诗歌都正面描写了雨景,不论是描写江上风急雨骤的大雨还是清晨淅淅沥沥的微雨,诗人多运用听觉和视觉的结合,通过生动写景,渲染气氛,表达了诗人对不同时间的雨景的喜爱之情。

三、对阴雨缠绵的不适与烦恼

杜甫在炎热的夏天感觉暴雨的爽直,在曦光初开的清晨又感觉微雨的可爱,但诗人毕竟是“北客”,对“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天气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从而在一些描写“雨”景的诗歌中就表达了这种烦恼与不适。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竞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晴二首·其一》)

啼鸟争引子,鸣鹤不归林。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晴二首·其二》)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可见乃就雨初晴而作,表达对晴天的喜爱,后文便着重写雨后天晴的美景。“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后又言“回首因南客,驱驰魏阙心”,这里表达了诗人喜晴厌雨,伤感自己羁旅在外不得归乡。杜甫晚年身体多病,他的诗作中大量出现“老病”“衰鬓”等词便是明证,《返照》中“衰年病肺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也是例证。而夔州诗中大量对“雨”意象的描写以及一些专门以“雨”命题的诗篇大都表达了诗人对夔州多雨的不适及厌烦。这是我们在关注夔州诗歌感时伤事怀人等诸多情感之外又一不能忽视的情感,便是通过夔州诗歌中“雨景”的描写看出诗人对南方气候的不适应,以及对家乡的怀念,这也是诗人离开夔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甫作于大历二年(767)初旬的《月三首·其一》“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表露出对断断续续下个不停的巫山雨的愁烦,同时也表达了对“青嶂月”的喜爱。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巫山雨…‘青嶂月”同时呈现给读者,就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诗人即使不用直接抒情,也情感自明,何况《月三首·其一》中“愁杀白头人”这一直接抒发诗人对长期下雨天气的厌烦呢?《久雨期王将军不至》同样表达了此类情感。诗人开篇即说:“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锐头将军来何迟,令我心中苦不足。”这里诗人因久雨不晴无法出门,只能“幽独”,所以期盼朋友王将军的到来,但王将军却是久盼不来,或许是因为久雨难行,等待中的诗人心中觉得“苦不足”。毋庸置疑,诗人心中所苦的不仅仅是朋友的“来何迟”,萧萧天雨也是诗人所苦的一大内容。

本已年老体衰的杜甫流寓夔州期间所写的大量诗歌均由心中所感促成,而对南方多雨天气的不适应也是其夔州诗歌的一大内容。

四、对夔州生活的多方面反映

杜甫于大历元年(766)暮春移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中旬去夔出峡。短短一年九个月的时间里,诗人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居西阁,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如《西阁雨望》和《阁夜》等。诗人大历二年(767)春自西阁移居赤甲;大历二年(767)三月又遷居滚西草屋;秋,因收获稻谷暂住东屯。诗人在夔州的生活相对安定,但也迁居多处,多样的生活给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就产生了大量反映夔州生活的诗歌。而本章主要就几首描写“雨”景的诗歌来分析期间诗人的复杂情感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写于大历二年(767)夏的《夔州歌十绝句·其六》:“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我们读之可以发现在移居夔州一年之后,诗人早已由《最能行》中“此乡之人器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以及《峡中览物》中“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中对夔州的生疏、不融合变成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夔州风物了。“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在杜甫眼中,无论晴雨,夔州都是幽美的,比如那晴空下亲呢着的鸥鸟和夏雨中忙碌的神女。诗人以欣赏的眼光写着夔州美景,这也正是杜甫相对安定闲适的生活和心理的体现。依仇兆鳌本,引梁权道依旧次编在大历元年(766)夔州诗中的《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写雨由“鸣雨”转向“微雨”,又描写了“阶前短草…‘院里长条”等物,其中描述雨景,为我们展现了夔州天气的变化及雨中景物的多姿。《返照》“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虽不是专门写雨,但在首联提到夔州黄昏时分短暂的雨景。诗歌题为《返照》,却由写景引出后文衰病离乱之伤感。诗人言“衰年肺病准高枕”,认为夔州是“豺虎乱”,不可“久留”。由此可见,不论夔州天气如何,是风雨交加还是返照后的晴好,杜甫终究认为夔州不可久居,除了表达诗人的飘零之感以外,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夔州的动荡不安。

《白帝》写于大历元年(766)秋:“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诗人开篇就描写了汹涌宏大的白帝城雨景,雨势“翻盆”,高江之上雷霆相斗,而天地一片昏暗,诗人用“明昏”这一情景,就像天塌地陷的大灾难到来一般。诗人运用大量比喻、拟人的手法,把白帝城宏大的暴雨之景描写出来。而后四联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家之寡妇求被诛尽的哀伤痛绝,写出了当时整个大的社会局势的混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而这一混乱的社会和百姓的深重灾难,诗人在首联颔联的昏天暗地的雨景描写之中就有暗示,这不仅是以景衬情,同时也有象征手法的运用,既再现了夔州混乱的局势,也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受难百姓的深切同情。

“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滂沱朱槛湿,万虑傍檐楹。”这首《西阁雨望》,前两句写西阁雨凉,中间四句写阁中望雨,最后两句则对雨寄慨。这首诗为读者展现了夔州的风物,同时艺术特色也很丰富。首先此诗最能体现诗人用笔的简练,一句多景,如“楼雨沾云幔”,既写了“楼上雨”“雨中楼”,也写了广大的“云幔”。同时杜甫擅长以一字点染全句,如“菊蕊凄疏放”,一个“凄”字把在雨中开放的菊花的状态描摹得十分生动,就像一个在风雨中坚持自我的人一样。菊花不畏风雨,依然“凄疏放”,杜甫的语言如此简练传神。其次,诗人写“雨望”并不是处处直接写雨,但处处都有雨的存在,如“沾”“冰”“湍”“凄”“滂沱”“湿”等,雨的气味、雨的温度漫延整首诗歌,可见杜甫的诗歌笔力与巧思俱佳。

《解闷十二首·其一》“草阁柴扉星散居”也咏了夔州的山水和风土人情,写雨是“浪翻江黑雨飞初”,交代了夔州的地势、天气等。《江雨有怀郑典设》写了雨的“纷乱”,借怀人描写了雨中的夔州。

猜你喜欢
大历夔州雨景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叶敏作品赏析
雨景
大历年间的诗词文化特征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大雨之夜
写微诗的时候,想起雨景截句
简论大历十才子对庾信之接受
杜甫夔州诗与三峡文化关系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