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融合角度对比简析泰国高棉建筑与中国石窟建筑

2019-04-15 02:27栾剑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泰国

摘要:高棉建筑是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形式,柬埔寨的吴哥窟是其典型代表;与柬埔寨相邻的泰国境内,其古城阿育塔雅与素可泰两府同样也是高棉建筑的聚集地。作为同是外来文化传播融合的一种产物、一种蕴含宗教寓意的艺术形式,高棉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石窟建筑有着可比较之处。

关键词:高棉建筑;泰国;石窟建筑;中国

一、泰国高棉建筑概述

(一)高棉建筑简述

“高棉”是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柬埔寨的典型建筑,名称源自建筑发源及鼎盛时期的其所在地的族人之称。公元4世纪时,一位印度使臣到达柬埔寨,将婆罗门教,即后来的印度教带入柬国;同时,随印度的军事扩张,其在马来半岛、爪哇等地的侨民聚居区也不断扩大,印度人的大批量迁徙开启了东南亚地区印度化的征程,(1)社会文化也开始收到了相应的影响,反映之一便是在建筑上。印度教之后,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初,佛教传入东南亚,柬埔寨首先成为东南亚地区佛教的中心。两种宗教特色的艺术在高棉建筑中打下烙印,成为其主题。(2)

(二)泰国素可泰高棉建筑

9世纪到12世纪,高棉人曾长期作为暹罗土地上的统治者长驻于那里,暹罗也就是后来的泰国。12世纪中期,泰国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建立,都城即为素可泰(Sukhothai)。在这段时间内,泰国主要受高棉文化的影响,因而素可泰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有着明显的高棉艺术风格。建筑讲究细节雕饰;材料为紫红或赭黄色的、产自泰国本土的一种石,石的中间布满空隙,这使得整体建筑从远处望去时有一种珊瑚礁丛生之感;佛塔多为一层层叠起的莲瓣,塔身都设计为莲瓣的形状(3)。

素可泰府高棉建筑所集中的古城长1.8公里,宽1.4公里,外围有3重土城墙,2条护城河与4道大门。古城中散落着二十余处建筑群。一座名为金池的寺庙位于古城中心被池水隔出的“岛屿”上,岛屿中央是南亚锡兰风格的舍利佛塔,佛塔南面的浮雕表现了佛陀与左侧随从梵天、右侧随从因陀罗一起从天来到凡间的场景,这是高棉建筑宗教文化特征的典型反映,即佛教与印度教的融合。(见图1)

古城西南部的另外一座佛寺西沙外寺,所建时期正属素可泰被高棉人统治之时,佛塔为三座莲瓣型塔,塔身下部即偏红色,说明建材就地取于本土,这里发现的毗湿奴以及其他印度神灵的雕刻品反映了建筑所受的印度教的影响(4)。(见图2)

(三)泰国阿育塔雅高棉建筑

13世纪中期,暹罗民族的另一支在泰国中部阿育塔雅(Ayutthaya)建立新王朝。这一时期的建筑依然順承了高棉艺术特色,同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建材基本上仍为红色的石——红砖;阿育塔雅的古城规模更为庞大,建筑和庙宇更为分散;留存的遗迹更多、更完整一些(5)。在古城的建筑群落中,多处可见佛像的残骸余片。其中一座寺庙内的密集树丛,恰好包裹着一尊佛陀的头像。在这个时期,泰国的高棉建筑越加倾向于表现佛教文化,印度教艺术的因子逐渐减少。(见图3)

二、中国石窟建筑概述

(一)石窟建筑简述

石窟一般也称石窟寺,在山崖峭壁上开凿窟室,把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是兼有寺院功能的石室。石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开始出现于4世纪时的印度,随着佛教东传而进入中国。

(二)中国云冈石窟

在世界各国的石窟建筑中,中国的石窟是在印度之外继承其精神创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典型。(6)中国石窟建筑不仅有着对印石窟艺术的学习与借鉴,还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再创造,融入了民族特色。

石窟建筑从传入中国起到8世纪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云冈石窟建造于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统治时期,因前有魏太武帝灭法灭佛事件,佛教的发展逐渐向尊崇王道的思想贴近,以争取得到皇家的支持,其世俗化的倾向在石窟建筑中也得到了体现。如昙曜五窟,其为5世纪中期工匠的作品,它的洞窟形式摒弃了印度传统的草庐式,取而代之的是鲜卑游牧民族最普遍广泛的毡帐,说明了佛教文化与本地民俗文化的融合。(7)(见图4)

在云冈石窟群中,很多洞窟内出现了二佛并坐的图案,反映的是当时北魏皇室斗争的政治背景与情景写照,王朝内“二皇”执政的场景通过石窟中的图案得以显现,同样也说明了皇权与佛教义理两者的结合。(8)(见图5)

云冈石窟的建筑呈现的是一种粗犷巨大感,到中期,洞窟更加讲求华丽的装饰与色彩的绚丽,其富丽堂皇的格调更加彰显出其建筑受时地影响,愈加与本土的文化甚至是政治相融的特点。

(三)中国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七世纪“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而川渝一带局势相对稳定,石窟建筑艺术便随南迁人群中的僧侣、工匠而流传到巴蜀之地,四川地区的石窟建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足石刻群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石窟晚期的典型代表。

大足石刻群中的建筑、洞窟、佛像、佛塔等,其呈现的社会样貌、事物、事件更加趋于清楚细致,连贯完整,这可以称之为对“实”的表现和提炼;而建筑中的雕刻尤其是佛像的神情、动作,又显示出一种安详平静与怡然自得,这是“虚”的表现。虚和实的结合彰显的是佛教文化与儒文化的合一,也就是佛教本土化的另一个方面,即禅宗的形成。

在大足石刻中,更多的雕像建筑呈现的是自然、婉约、飘逸、旷达之感,具有空灵的特征,这也符合禅宗的意境和精神。到大足石刻阶段,中国石窟艺术已近于完全地成为本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9)(见图6)

三、泰国高棉建筑与中国石窟建筑的对比

(一)相同点

1.时间、发源地与发展趋向

泰国高棉建筑与中国石窟建筑在各自两国的发源与兴盛时段基本吻合,都源于南亚印度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两种建筑艺术形式其后又随着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政治背景、民俗风情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了自身的创新与本土化。到发展后期,不论是高棉建筑,还是石窟建筑,都倾向于表达两国自己的文化——在泰国,高棉建筑与最终潜移默化里成为泰国教的佛教相结合,印度教文化的因素已很少再有显现;在中国,从政治到思想,石窟建筑都成为中国文化的典型写照。两者都是文化融合的完美产物。

2.宗教色彩

泰国高棉建筑与中国石窟建筑都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建筑艺术形式,其蕴含的多样的组成部分——佛塔、佛像、雕塑、壁画、装饰等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出了宗教的要义与内涵。在当时,它们又都是一种宗教活动场所,建筑的某些特点便出于这样一种性质来设计与施工——两者建筑群落空间的广大给人以肃穆凝重感,将人召于神的聚集之地,显现人的渺小、神(佛)的庄严伟大,人对神(佛)的敬畏顿时而生,宗教的感染作用和号召力得到了强化。(10)

(二)不同点

1.融合的文化因子

两种建筑形式虽都是文化融合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泰国高棉建筑是两种外来文化,即佛教与印度教的碰撞与结合;随着佛教在泰国并不明显的本土化而被泰社会近于完整地吸收,高棉建筑在舍弃掉印度教因素之后,反映的也就是泰国自身的佛教文化。

中国石窟建筑则始终是一种外来文化,即佛教,与本土社会、政治、思想、民俗等多种因素融合生成的结果,最终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艺术写照。

2.地点、空间与建筑组成

高棉建筑一般建于广阔的平地,或聚为热带草原上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或散落在热带丛林中的空地上,整体而言,高棉建筑的空间是向平面延展,其占地面积广大,建筑群呈给人以广阔之感;高棉建筑中,静物如塔、柱等要多于佛像,使人感受到的是历史本身的凝重沧桑与璀璨。(见图7)

石窟建筑的地点一般为山崖峭壁,空间狭窄,尤其对于每个洞窟而言,窟底平面面积狭小,空间向上垂直延伸,人们须仰视窟内佛像雕塑,产生的是一种压迫感;石窟建筑中佛像是主体,使人感受到的是神与佛的震慑力。(见图8)

注释:

谭立峰,温玉清,柬埔寨吴哥古迹建筑与装饰艺术探微

郭洁,神圣与苍凉——吴哥的建筑与雕刻艺术

孙晓红,泰国的古城

泰国

孙晓红,泰国的古城

龙红,论中国石窟艺术的设计意匠

范鸿武,云冈石窟的设计特点与设计创新

徐建国,云冈石窟:北魏帝都风范的显影

李耘燕,虚实观与中国石窟——以大足石刻為例

范鸿武,云冈石窟的设计特点与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范鸿武.云冈石窟的设计特点与设计创新[J].艺术百家,2013(18):145-149.

[2]郭洁.神圣与苍凉——吴哥的建筑与雕刻艺术[J].长安大学学报,2004(3):45-49.

[3]李耘燕.虚实观与中国石窟——以大足石刻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278-280.

[4]龙红.论中国石窟艺术的设计意匠[J].重庆大学学报,2006(4):99-109.

[5]凌建英.云冈石窟的美学风格[J].艺术评论,2010(11):75-77.

[6]缪琳,刘婷.泰国[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4.

[7]孙晓红.泰国的古城[J].人与自然,2004(6):48-53.

[8]谭立峰,温玉清.柬埔寨吴哥古迹建筑与装饰艺术探微[J].127-130.

[9]吴为山.论柬埔寨吴哥窟艺术及其宗教文化特征[J].阅江学刊,2009(3):86-92.

[10]徐建国.云冈石窟:北魏帝都风范的显影[J].2010(11):72-74.

[11]中国石窟[M].文物出版社,1989-1992.

作者简介:栾剑,北京师范大学,学院:汉语文化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附:文中对泰国高棉建筑的探究起源于在泰的实地见闻,图片为笔者亲自拍摄。

猜你喜欢
中国泰国
泰国的“验胆美食”
泰国的中秋节
新年游泰国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