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典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之关系

2019-04-15 02:27王立亚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美古典诗词

王立亚

摘要:古典诗词作为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以其优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历久弥新。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门类中,可以说是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种形式。中国园林集诗词、绘画、建筑营建等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具有诗意、画境、美感、情趣的空间形式。因此笔者从古典诗词为园林的营建提供意境美、古典诗词影响园林风格的形成以及园林和诗词互为文人、画家创作源泉的关系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古典诗词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诗词;古典园林;意境美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其中诗歌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词起源于隋唐,但在宋代尤为流行。在宋代诗词中,提及“园林”的就数不胜数。据统计,四万两千八百余首全唐诗里就有六千多首关于园林景致内容的诗作。据不完全统计从汉代至清代提及“园林”的诗词就有一千多首,其中宋代词中提及“园林”的数量更是多达789首,唐代詩歌中提及“园林”的数量多达108首,仅次于宋。其他朝代的文学作品中提及“园林”的便很少,远不如唐宋这两个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朝代。唐诗中提及“园林”的如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许敬宗的《安德山池宴集》“园林瞩望新”、贾岛的《偶作》“园林自有主”、白居易的《闲居偶吟招郑庶子皇甫郎中》“园林聊自娱”、刘禹锡的《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城外园林初夏天”等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文人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争斗,在园中寄情山水所得的百感千愁以及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是不可替代的,此时“自然‘人性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5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诗都是带着自然观构划的园林。“春风”、“杨柳”、“明月”等意象都是善解人意、温馨宁静且是与人相伴赋予人创造诗歌的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山光”、“潭影”都染有禅意。唐代这一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怡情的文人墨客都对园林风格的形成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在宋词中如欧阳修的《浣溪沙·青杏园林煮酒香》“青杏园林煮酒香”、陆游的《蝶恋花·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新绿园林晓气凉”、辛弃疾的《念奴娇·风狂雨横》“是邀勒园林”、吴潜的《浣溪沙》“装缀园林新景物”等等。追其原由宋词为何流行提及或者描写园林,联系园林发展的五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第二个阶段是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第三个阶段是全盛期——隋、唐;第四个阶段是成熟期——宋、元、明、清初;第五个阶段是成熟后期——清中叶至清末。由此可见诗词的发展历程与园林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之处。而宋代是园林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由于经历过晚唐和五代的混乱,宋太祖赵匡胤建都开封,建立宋帝国,使得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2]73由于经济基础的空前扎实,作为上层建筑的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朵奇葩。而《营造法式》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建筑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请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继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3]48在这样一种文化成就斐然的环境下,宋代士人所著的词中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荷为君子、梅妻鹤子,将自然、动植物都拟人化,喜欢到极致,这些人格化了的物件都沉淀着宋代文化特有的文人审美理想和情感。正是这种独特的词的风格也深刻地影响了园林营建的风格。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4]一语道破园林与诗词一样都要通过构思,而构思的最高境界便是意境的产生。又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5]3在中国园林美学中,首重意境。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亦是园林中意境的摹本,园林中的意境美的塑造更是直接来源于诗词中所描绘的美的境界和主人的审美追求。大多数园林布局的规划、建筑的设计、植物的配置都是来源于画家的画作上。很多造园家本身就是画家,且精通诗文、音律等。因此文人、画家成为了园林的主要设计者,大多数士人心中有丘壑,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品德志向,因此将自己的才情、审美、追求融入到园林中,一池一木,一山一筑皆是情。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这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便是文人园林所所不懈追求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有“三境”之说:物镜、情境、意境。讲的是意境美的过程。而在意境中的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点情感支配下,经过文人的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在园林意境中,“借景”的手法也是非常常见的。如明代人的诗中曾说:“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便写的是这种境界。“借景”给予人的美感是不经意间的,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就在“悠然见”。这样一种游离于有意无意之间的美感才是意境中情景交融的最好的阐释。

“园林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诗词与园林景致的构成上”[6]11在布置园林中的景观时,要赋予其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摄取大量的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描述,作为构景成分。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园林中徜徉,细细品位咀嚼,犹如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给人撼人肺腑的魅力和无穷的回味。园林既然被誉为“无言的诗”和“立体的画”,那么园林中的楹联、匾额不仅起到点景、标志的作用,更是增添了浓重的文学气息。如“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又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再如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由园林题名、楹联可见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对园林造景影响之深。本来平淡无奇的亭台楼阁被平添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诗意,使得整个园林的文化厚重而又内敛却不失风采。而诗词中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更是园林意境美不可或缺的创造源泉。清人厉鹦在《秋日游四照亭记》中说:“献于目也,翠潋澄鲜,山含凉烟。献于耳也,离蝉碎蛰,咽咽喁喁。献于鼻也,桂气暗薆,尘销禅在。献于体也,竹阴侵肌,瘠瘅以夷。献于心也,金明萦情,天肃析酲。”这段描述十分形象,向人们传达了秋日坐在园林中的综合感受,眼可观湖水涟涟、林木青翠、烟云缭绕,耳朵可听秋蝉鸣唱,鼻子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气,而且还使人心生禅心。古典园林的精髓在于将中国诗词中常用的字眼,如徘徊、流连、周旋、盘亘等,用具体的建筑语言表现出来。在这种特有的建筑空间中,“中国人对宇宙的观照像《易经》上说的是‘无往不复,像陶渊明的诗所说的是‘俯仰终宇宙。有往又有复,有仰又有俯。在这种往复仰俯中,‘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6]3来回、往复、无往不复、周而复始等抽象的字眼,可通过园林意境呈现。由此可见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宗教、美学等思想无一例外地成就了独树一帜、极具意境美的中国园林风格。

中国古典诗词和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发展历程中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即是当今社会的精神财富,也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社会物质财富。对于当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更应该追本溯源,探求先祖为我们创造过的伟大的业绩,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研究体系,为日后我国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等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夏咸淳,曹林娣,沈岚.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卷[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12

[2]王其钧.画境诗情 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

[3]陈从周.品园[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4]清钱泳.履园丛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5]王国维.人间词话[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11

[6]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意境美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浅谈园林艺术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