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新记(外一篇)

2019-04-16 06:56冯文超
中国铁路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桃花源枸杞

冯文超

大凡念过点书的人,大概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是虚构出的一个理想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境界。后来,也真是衍生出一些这样的景区,但大多是商业招徕,看着,都是按图索骥的修建,喧嚣一时,但游览过后,品着那种植的桃花不是那个味道,看样儿,真正的桃花源,只有游存于陶令公的文笔里了。

近日,有朋友告诉我,高原上也有个桃花源,虽然不能和陶公的文章暗和,但也有几分味道,令人依恋,流连忘返。这就引起我想去探寻的强烈好奇心。

时光穿越千年,当年的“船”变成了汽车,当它穿山过岭,把我们送到这个桃花源时,确有一黑黢黢的洞口,当然没有桃花林引路,也不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也没有“林尽水源,便有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眼前这个洞口可不是小口,显然是人工修建,像是个隧洞,能过汽车。“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房舍俨然,”这倒是有点像,进得洞来,见四周是险峻的大山围住的地势,说这山是祁连山的余脉,山上遍生树木,蓊郁葳蕤,山梁极像座座驼峰,凸凹起伏,线条圆润,裸露的岩石上,还镂刻着藏语中的六字真言,很是醒目。靠西边的山下那平旷的土地上种的是蚕豆、洋芋、燕麦、菜籽、甜菜等农作物,一律深绿,有一道河流绕山奔腾而过,水极清绿,极像那林木沁出的汁液,望着,真像是养育这片土壤的一条流淌不息的血管。哦,真是个叫人醒心醒脑的地方!

看房屋,都是藏式平房,白墙紫色图案,别具风格,平地建起的大阳台,日照充足,火热的高原紫外线,使洁净的房间暖洋洋,真有想放松自己、马上歇息的惬意感。这里人家大多开了这样的农家宾馆,供前来游览的客人居住。

这地方叫东旭村,小得也就三十几户人家,有土、汉、藏,藏族较多。进村洞口处,有一无数石片搭起的高高堡楼,有防御,烽火传讯,不怕焚烧,易守难攻特点,记载是这里最早居住的是藏族人的军队后裔,后演变为小部落,再后是解甲为民,耕牧繁衍。望着这个屹立的军用建筑,想着那时候,这里真是个由大山封闭的小部落,又慢慢接纳一些逃荒的其他农民,演变于这个类似于桃花源的地方。但这个堡楼,也说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不可能的。而现在,更不是世外,有政府机构,有电网宽带、电子商务点,几乎家家都有汽车,现代文明,正通过那个小小的隧洞口源源流淌进来。可是,一天走访,我也惊讶地发现,这里的人们真有一些桃花源的文明特点,叫人赞叹,容我慢慢道来。

村庄听得见鸡啼,但听不到一声犬吠,没人养狗,大门都敞开着,没必要护院。倒是一些游人带来些宠物狗,跑来跑去,很煞风景。

家家房间不上锁。拖拉机和其他农具扔到农田里几天不会消失,一副天下无贼的派头。

街坊邻里和睦相处,农家宾馆不互相抢生意,没有铜臭味。生活慢节奏,心静。

有事邻里互相帮忙,如盖房子,地里农活,大家和泥搬砖、抢收打场,都不要报酬,当成一家人的事。

村里有个广场,立着人工建造的巨大牛头,两个弯弯的大角白亮亮的,这里是全村娱乐的地方,来住的客人如想跳舞唱歌,全村人都会来,穿戴漂亮的民族服饰,舒展长袖,少女们粉妆玉琢,众人拾柴,点燃篝火,火旺歌高,大家围着跳锅庄,这样的集体娱乐活动,大家都必参加,不讲条件,相约成俗。

村里,年轻人上学或打工。从这洞口出去进来,而老年人从不出洞口,就在这里生息安葬。他们说:“这里天蓝云白,草木丛茂,泉干土肥,没污染,多好!城里闹死了!不去!”

村主任姓张,是汉族人,妻子是藏族人,他告诉我,明年政府还要投资,他们想把这些农家宾馆结成一体,平均接待旅游客人,一起分红,不搞自由竞争,一共三十几户人家,没必要为点钱争得脸红脸黑,那就变味了。要维持“桃源人”的本色。他说:“这些年,村里从来没有犯法的人和事,从没见过警察的影子,不出村里的人,不知警察是什么样儿。”我问:“为什么不种桃树,那才像桃花源?”他回答说:“杏树有,桃树是没有。但种不种不重要。心里有桃花源就行。”

我想起村口挂起的一条红布标语:文明是地区发展之魂,美德是立身做人之本!

接待我们歇息的是杨公保家,是个大眼睛、热情、能干的藏族汉子,他种地,也开农家宾馆。为我们“设酒杀鸡作食”,当初,上边号召根据特点发展旅游业时,他是第一个响应,也得到了政府的贷款扶持,率先一枝红杏,点燃了其他家,一起红红火火。他的饭菜、居住、都有古朴民俗、宗教、和现代化结合的风味。在我们和他告别时,他没有像《桃花源记》里所说:“渔人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而是热情邀我们再来。我们全都开心地笑起来。想着陶公的桃花源,那种理想社会只是想象而已,而实际在大千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在高度发达的电子时代的今天,这块土地上还有这样清纯如水的人际关系,同甘共苦,共同致富,真叫人称奇,让人心里温暖。这里保留了农耕文明的好多东西的生活,是先进还是落后?这真是无法评说。

总之,这是个心灵歇息的地方。

枸杞珍珠

昆仑山下,万亩枸杞园。深秋,那一望无际的粉绿世界,点缀着无数耀眼的小小的红果、黑果,真是宝石世界,星光闪烁。

峭拔凛凛的昆仑,是护卫者,立起高高长长的屏障,而广袤起伏、一望无际的戈壁、流淌奔腾的雪水河,都是它的隆起的肌肉和翻滚的热血。以前,这里是格尔木军垦之地,种植枸杞得天独厚。大批的種植户络绎而来,砍去野荆棘、芦苇,刨开盐碱地,种下棵棵枸杞苗,又搭起一个个色泽鲜明的简易住房、彩钢房,在这里一年四季挥汗如雨劳作。这里海拔高,光照强,产的枸杞粒大、糖分高,驰名中外。

中国文字最早对于枸杞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枸。”其意思是说,登上北山那高粱,采点枸杞尝尝。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小圃枸杞》一诗中也说:“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枸杞的药用更是给予较高评价。

观看这盐碱地,真如冻结的冰地一样,表面如晶亮的冰壳,踩之松软则碎,种庄稼,最头疼的是盐碱地,可枸杞却情有独钟,就偏喜欢在这地里自由自在地生长,真是神奇了!看那一望无际的红枸杞田、黑枸杞田,绿叶红果或绿叶黑果,像长长的彩带,红枸杞棵儿高,枝條银白、修长,绿叶素荣,红果坠坠,而高处枝条嫩梢被累累果子压得弯下来,在风中款款摆动,如少女的刘海儿,望去很是妩媚、动人哩!

而黑枸杞则是妹妹,低矮、棵儿强壮,论营养,她比姐姐多一种花青素,自然珍贵些。可这妹妹不太好惹,身上披着硬刺,护卫着果实,让你不能近身,那果实不像红枸杞那样一颗一颗好摘,而是密密一串像糖葫芦挤在枝条上,没有一点间隙,颗颗如围棋黑子般大小,采摘就困难些。枸杞开花很好看,都素润洁白,只是黑枸杞花儿微带些紫色,看得出,这姐儿俩都是盐碱地上生出的美人,但性情却不一样,我摘了一颗红枸杞放进嘴里,呵,一包浆似的甜,比蜜还可口,而黑枸杞却淡甜带点微苦,水分不多,但有韵味。可见姐姐外表秀气大方,但果子热猛火爆,而妹妹虽冷冽带刺,但果儿却性温悠长,彼此生在盐碱地上,脾气却不一样,叫人回味。我贪吃了一大把黑枸杞果,嘴边可能染了一片蓝墨水一样的颜色,以致那些采摘女工见了我,嘻嘻窃笑。

枸杞田里,全国各地而来的采摘女工,彩色头巾攒动,放着音响听歌,或手摘,或是电动采摘,那是种带着充电池,有一米长的杆,头上是几根圆棍状,形如滚筒,一按开关,那东西转动起来,嗡嗡响着,在枸杞棵儿上横扫,果实夹杂着叶子纷纷坠落,效率很高,一瞬间觉得,她们在用长长的针绣着一幅长长的美丽十字绣,铺在这昆仑山下。

摘黑枸杞就不容易了,刺儿扎手,一种是直接剪下刺枝晾晒干了,一抖一敲,果实就落下了,剪掉的断枝可以来年再发,但头梢万万不可剪。我见一女工不用剪枝法,而是手持剪刀,从果实下手,左转右转,果实纷纷坠落,不伤一点,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一手不知是剪了多少棵才练出的?女儿家真是灵秀手巧,叫人惊叹!但技术再高,也有河边失鞋时,免不了手被刺破,流出血来,而摘一季下来,手臂晒黑,肿得滚圆,手上贴满创可贴。高原紫外线又是超强,滚烫如瀑布倾泻下来,远望去,屹立的昆仑群峰也像浮着层雾气,爱美的她们用口罩、头巾,把自己严严包裹起来,但那热还是受不了,想跳想喊、想死想活的那种热。而把太阳这个大火球刚熬下去,蚊群又出来了,那是集团军一样多的蚊子,没见过人,猛冲猛咬的那种,打死都不松口,办法嘛,只有往脸上涂点药,一天下来,还是叮得脸上、手上都是包。望着她们脸上滚动的汗珠,我产生了幻觉,觉得那摘下的颗颗的枸杞,就是汗珠,叮叮当当落进桶里。

承包几十亩地的刘连昌,安徽人,五十多岁了,在格尔木安家落户几十年,工厂、销售都干过,他说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总结出,做人要实在,守信誉,才能客户多,还要用新科技,才能赚钱。他不怕多花钱,采用滴灌,不用渠水漫浇,地垄边都爬着扁扁长长的黑管子;田里还安了能转动的那种监控器,像个大眼睛的机器人,转动脑袋把枸杞田看个遍,拷贝出一部记录片,把整个生长、收获过程给用户在网上播放、介绍。老刘说他的枸杞是绿色食品,因为从不用违禁农药杀虫,他自己发明了一种有机农药,除虫不伤果。我问他配方,他狡黠地一笑说:“保密!又说自己正在申请这个药的专利。”

他嘟嘟开着农用车,把装满枸杞的小山一样的箱子运到晾晒场,这里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排排塑料大棚,和种菜的那种不同的是,下部有很大的通风孔。里边铺着晾布,枸杞要用碱水清洗一遍,这样才好晾干,倒在晾布上,用耙子摊平,我帮忙一会,就喘息不止,败下阵来,而老刘那常年生活在高原,那紫外线曝晒黧黑的脸上,汗水涟涟,不停地劳作,颗颗汗珠滴落在铺在地上的枸杞上,我又想起枸杞就是颗颗汗珠的比喻。看着高原秋日的太阳格外热毒,可老刘偏偏很高兴,念叨着:“就这样晒,晒!千万别下雨!这样枸杞才好晒干。要是下雨,就要麻烦,拖很多日子晾啊!”应了那句江南民谣:“耕地哥哥盼下雨,养蚕姐姐盼晴天!”

晚饭时,在彩钢房里,老刘让我尝了他媳妇自做的枸杞酒、枸杞糕,果然很是香甜可口。吃完饭,一家人又忙着把晒干的枸杞称斤装袋。这个时候,枸杞还要一颗颗仔细看,发现干枸杞上有遗留的蒂儿要细细摘掉,库房里,灯光明亮,有一股干枸杞非常好闻的气味在弥漫着,令人感到真是一种劳动的香甜吸入肺腑,此情此景,我又想起那颗颗枸杞和脸上的颗颗汗珠融在一起,分不清楚谁是谁了。猛然,脑洞大开,我情不自禁地念起一首古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猜你喜欢
桃花源枸杞
走进桃花源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宁夏六月枸杞红
采枸杞
《桃花源记》
枸杞到底是怎么养生的?
隐匿的桃花源
柴达木枸杞化学成分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