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教育中案例分析方法的辨析

2019-04-17 00:57郭骁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培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

郭骁

摘 要:案例分析是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方法,但分析“过程”的热烈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工作生活中的能力“结果”。基于此,就需要重塑案例分析方法的逻辑,从传统的“以案例为中心”调整为“以学员(人)为中心”,仅将案例材料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和抓手,强调调动学员头脑中真实的经验和感受来弥补案例材料的不完备,每个学员分析案例进行时,把个人“真实”的经验、直觉和阅历加进去揣摩,用每个学员的“真实”弥补案例的“不真实”,最终每个人的方案都是基于“死”的案例材料给出一个“活”的结合了个人经验的方案,由此每个学员不是跟案例学习,而是“人”与“人”相互学习,交流、碰撞、磨合经验。

关键词:企业管理;教育培训;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9) 01-0081-04

Abstract: Case analysis is a common method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education, but the enthusiasm of analysis of "process" has not been fully translated into the "results" of ability in real work and life. Based on this, we need to reshape the logic of cas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traditional "case-centered" to "student (person) centered", only using case materials as the carrier and grasp of thinking training, emphasizing the mobilization of re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in the minds of students to make up for the incompleteness of case materials.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 are added to make up for the "untruthfulness" of the case with each student's "truthfulness". In the end, each student's plan is based on the "death" case material to give a "living" scheme which combines personal experience. Therefore, each student is not learning from the case, but "human" and "hum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se analysis

一、問题的提出

企业管理教育中,对案例分析方法的应用成为常态,应用的对象既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也包括有工作经验的MBA等在职培训学员,究其原因在于管理的本质是实践而不是理论,但上课的过程(即管理教育的实施)又难以在真实的企业动态实践中去操作,而只能是在教室这样一个静态环境下发生,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易感到上课“过程”的平淡无味,老师往往需要个人努力去描绘各种真实的管理情境来还原管理的实践属性,但往往效率不高,效果也不佳,只有那些态度认真、全情投入且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才能基于“想象”来进入老师口中的情境。正如明茨伯格在下图所指出的:

明茨伯格强调管理是科学、艺术和技巧三者的平衡,缺一不可。而案例分析方法的引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体验,有助于三者的平衡,其广泛引入源于老师不再需要自己去描绘各种真实的管理情境,而是由文字材料去描绘情境,且这种文字情境可以包含更多人物、情节和细节,阅读者只要阅读完这庞杂的材料就必然会产生想法,老师只需轻轻一推,甚至无需推动,不同个体其想法的必然差异就使得讨论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冲动,这种讨论的易于发生就使得上课“过程”不再平淡无味。但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呢?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感到,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热烈,并没有转化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现实能力结果。又或者说,既然在管理领域没有标准答案或最优答案,即没有完美“结果”,那么还是“过程”重要,因为过程可以训练我们的管理思维能力,从而增强我们应对现实问题时的分析解决能力。但如果分析的“过程”是基于润色过的不完备的案例材料,或者说仅仅围绕案例“材料”本身来分析,可能都存在舍本逐末,都会大大降低案例分析方法的价值。因此,案例分析方法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创新性地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即需要重新设定案例分析的目的,重新塑造案例分析的逻辑,重新设定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学习对象,从而赋予案例分析以“活的”生命,而不是被“死的”案例材料本身所限定。

二、案例材料本身的特征

就像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一样,电影电视剧的剧本都需要编剧基于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实情进行适度的改编,而之所以要改编首先是因为我们对历史实情本身并不完全了解,只是通过有限的流传下来的材料获知的,而这些材料由于是不同个人从不同角度所写,诸多原始材料汇集起来就表现出点状的、碎片式的、片段化的联系,本身没有实现清晰的串联,因而故事性和整体性并不强,但这些繁杂材料的真实性相对更强,所以如果要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就需要艺术加工,需要编剧这个人来基于原始材料进行改编,这种改编就是“润色”,通过润色把诸多点状的、碎片式的、片段化的信息人为地串联捏合起来,使其表现出完整的故事性,但这种润色就必然包含了编剧本人的适度主观臆造,这种臆造就受到编剧本人的个体特征影响,因此改编后的剧本在故事性增强的同时,其历史真实性必然降低。

同样的,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材料就是改编后的“剧本”,案例撰写者就是“编剧”,撰写者一开始也是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并获得很多原始企业经营材料,这就好比是原始的历史材料,其同样表现出点状的、碎片式的、片段化的特征,可能在企业重大经营事件中总有几个核心人物无法见到,总有些信息无法印证,甚至不同员工原还的事情都不完全一样,但这些庞杂的信息真实性很强,但由于完整性不强,甚至逻辑有矛盾,因而无法构成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这就需要案例撰写者进行适度的润色,将诸多繁杂信息串联整合为一个可以理解的案例故事,润色过程中强调什么环节,简化什么环节,都受到案例撰写者个人的认知和思维特征影响,因而案例材料在故事性增强的同时,同样存在真实性的必然降低,这种降低与影视剧本一样,是有一定共性和必然性的。

但除此之外,基于企业经营决策者的隐私需要,案例材料的真实性还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原因在于,企业案例材料与历史题材的剧本还有很大不同,后者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当下已不存在,也不对当下的人和事直接产生影响,而企业案例材料中的人和事依然在发生发展,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都依然存在,这使得企业经营中越是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其背后涉及的越是决策者的隐私,其个人性情、个人难处、家庭、个人偏好乃至嗜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越是核心的战略决策节点,就更可能只是源于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次会面,除非案例撰写者与决策者是知己才能获知,因为这类情节人只会告诉身边非常有限的亲朋挚友,甚至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三、重塑案例分析方法的逻辑:从“以案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因此,案例材料与影视化剧本一样,都必然含有“润色”的成分。但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跟我们参加案例讨论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看戏剧时,其目的不是学习而是消遣,正如我国著名的编剧刘和平(曾是电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以及《北平无战事》的编剧)在《朗读者》节目中所言,“忘记了历史,是因为戏舒服”。因而我们一般对这部戏所对应的那段历史的真实性并不刻意去追索、去讨论、去回答历史问题。但参加案例讨论是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消遣,我们阅读案例材料是要用来讨论的。但上文提出案例材料与企业经营现实必然有差距,一方面案例撰写者个体其认知的局限性有必然性,另一方面企业决策者出于隐私需要也存在应然性,因此这并不能归责于任何一方,案例材料在理论上就难以完全写实,必然存在不完备的特质。那么如果这个基础不牢,我们该怎么讨论,还要不要案例分析方法?笔者认为依然需要,核心是怎么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需重新塑造案例分析的逻辑,重新设定案例分析過程中的学习对象。详见下图2:

图2中左边是当前多数案例分析方法的运用过程,其核心是传统的“以案例为中心”的逻辑,ABCD四个学员是围绕案例本身进行分析,每个人对应的都是案例,而不是其他学员,这种方式方法就会受制于案例材料的不完备性。我们应该转化为右边的逻辑,即一个“以学员(人)为中心”的逻辑,每个人都是对应其他学员,而不是案例材料,案例材料仅仅作为四个人训练思维的载体,只是一个思维训练的“抓手”,其是否充分完备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就可以降低,因为他们四个人都来自真实的企业经营实践,他们头脑中真实的经验和感受可以弥补案例材料的不完备,每个人对信息不完备的案例进行分析时,把自己多年工作获得的“真实”的经验、直觉和阅历加进去揣摩,甚至“再改编”案例,去揣测该企业决策者个人的性情、难处、家庭、偏好乃至嗜好,进而用每个人的“真实”弥补案例的“不真实”,最终每个人的方案都是基于“死”的案例材料给出一个“活”的结合了个人经验的方案,由此每个人不是跟案例学习,而是“人”与“人”相互学习,课程中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自身的差异化经验,案例分析方法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使学员把这种经验带到课堂上,进而实现客观上的与他人共享,由于学员间彼此经历不同所产生的经验差异,不同个人的经验必然有冲突和矛盾,通过案例分析就可以使每个人反思自身经验的局限性,进而在这个难得的没有利益纷争的教室里集体“磨合”经验,从而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各取所取……

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M].杨斌(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克劳士比.质量免费[M].杨钢,林海(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亨利.福特.我的生活与工作[M].梓浪,莫丽芸(译).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明茨伯格.战略规划的兴衰[M].张猛,钟含春(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第7版)[M].焦叔斌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朱兰.戈弗雷.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M]. 焦叔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刘源张.感恩录:我的质量生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理查德.H.泰勒,卡斯.R.桑斯坦.助推:事关健康、财富与快乐的最佳选择[M].刘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刘源张.中国管理学的道路——从与经济学的比较说起[J].管理评论,2006(12).

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Christian DeBnesson.An Entrepreneur Cannot Innovate Alone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Are Repuired [J].Paper to be Discussed at the DRUID Conference on Systems of Innovation in Aalborg, Denmark, 1999.

Freeman C.,Roy Rothwell.External Networking and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Firms in Europe[J].Technovation,1991,2:93-112.

Burt,Ronald S.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Participation i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73,2:125-144.

Tan,J.Fischer,E.Mitchell,R,Phan,P. At the center of the acti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research in the small business setting[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9,47(3):233-262.

Rodney Runyan,Cornelia Droge,Jane Swinney.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Versus Small Business Orientation:What are Their Relationships to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8,46(4):567-588.

Jintong Tang,Zhi Tang,Louis D.Marino,Yuli Zhang,Qianwen Li.Exploring an Inverted U-Shap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Ventures[M].ET&P,2008:219-239.

Justin Yifu Lin.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1989,9(1).

Sutcliffe,K.M.,S.B.Sitkin,L.D.Browning.Tailoring Process Management to Situational Requirements[J].InR.Cole and W.Scott(Eds.),The Quality Movement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Thousand Oks,Ca:Sage,1999.

Van Gils,A,Zwart,P.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in Dutch and Belgian SMEs:The Role of Strategic Allian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4,20(6):685-692.

Frazier,B.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n Information Access,Marketing Competence and Perceptions of Performance in Small,Rural Business[M].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East Lansing,Michigan,2000.

猜你喜欢
教育培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