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狂”

2019-04-17 08:11刘译琬
教师·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自由苏轼

刘译琬

摘 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个“狂”字统摄全篇,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狂态尽显的苏轼。但是,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来看,这种“狂”并非通常意义下的“狂妄”,而是词人苏轼面对人生坎坷的坦然、豪放、洒脱的态度。

关键词:苏轼;“狂”;豪放;洒脱;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1-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36-02

《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首词是苏轼担任密州知州期间一次出猎后所作。

词一开篇就说道:“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抓人眼球。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涉及“狂”的字眼似乎很少有褒义的。这不禁使人心生疑惑: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此时为何要用“狂”这个字?这首词中的“狂”又会是什么意思?从哪儿能看出苏轼的“狂”?他又为什么要抒发“狂”的心情呢?

一、“狂”在何处

词的上阕,“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大意为: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行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特别是这一个“卷”字,表现了出猎队伍前行时有如龙卷风之势,气势十分磅礴。

这使我们不禁感叹作者出猎的装备之齐全、随从之多、阵容之庞大。而围观这华丽且庞大的出猎阵容的,是倾城相随的百姓。這不禁让太守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场面的热烈,更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官员。为了报答倾城相随的百姓,苏轼决定效仿孙权,骑马射虎,真是狂气十足啊!

如此看来,词人的“狂”,在于出猎的装备齐全、阵容庞大、场面热烈,以及自比孙权、骑马射虎的狂气冲天。

二、为何而“狂”

词的上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声势浩大的出猎图。在这样一种“狂”态尽显之中,我们似乎又读到了一份特殊的心绪。作者写作这首词之时年仅38岁,但是却自称“老夫”。另外,一个“聊”字也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聊”的意思是“姑且、暂且”,作者为何只能姑且、暂且地抒发一下“少年狂”?词人的常态是怎样的?

“知人论世”是一种常见的对中国传统诗学和文本进行鉴赏的方法。我们也来看一看词人苏轼所处的境况。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

从背景链接我们可看出苏轼当时处境的不易,自请出京虽非贬谪,但个中滋味,谁又能不明白呢!这样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处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如何能轻松?纵使才38岁,却已显出“鬓微霜”的老态,或许,这种老态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身心俱疲。这也更加让我们好奇:处于如此境况的词人还有什么能让他“狂”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词的下阕。下阕说到酒兴正浓,胆气更加张扬,不在乎双鬓微白。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意气风发而且不服老的形象。正如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苏轼也有一种老当益壮的志趣在此。

苏轼心中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遣冯唐赦免魏尚一样赦免自己。魏尚又是何许人也?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可是,魏尚被赦免了,苏轼自己却还漂泊在外。这是怎样的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哀啊!

然而,不管处境如何艰难、前路如何迷茫,这样一个遵循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态度的人,在这首词中更多的是表达了渴望为国效力的忠诚和雄心壮志。他义无反顾地高喊着要拉满弯弓,瞄准西北,抗击侵犯北宋边境的西夏军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除了老当益壮之外,更有一种忠心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也是词人“狂”的原因了。

三、“狂”为何意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录了一篇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记承天寺夜游》,在文章末尾,作者说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生活清闲、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上清闲,即虽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人。由此可见,在承天寺赏月的闲人是对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所以,这一个“闲”字看似轻松悠闲,实则表达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

苏轼一生虽屡遭贬谪,颠沛流离于大半个中国,但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他面对生活坎坷的乐观坦然的心态也始终伴随着他。正如苏轼的另一首词《定风波》中写到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使惨遭贬谪,但是苏轼却能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畏风雨,坦荡前行,思索人生。

所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着重表示的“狂”,也必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狂妄”“狂傲自大”的意思。这种“狂”更多的是一种敢于直面人生坎坷的豪放和洒脱。

四、结语

究竟是什么撑起了这个英雄的豪放和洒脱呢?

或许,刘梦溪先生的这一段话可以作为答案:“盖人类的一切创造,都缘于自由,人生的一切挫折,也都缘于自由。而狂,则是自由的情感外化和自由精神的变体。如果‘狂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乃至一个人的性格精神和审美趣味,我们可爱的东坡先生,有理由作为它的全权代表。”

最后,愿我们也能如苏轼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无宠不惊过一生》)

参考文献:

[1]张崇琛.密州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州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J].齐鲁学刊,1999(1):44-49.

[2]闫笑非.苏轼知密州时期的思想与其《江城子》词[J].北方论丛,1999(1):44-49.

[3]刘梦溪.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王晓磊.论苏轼密州诗词中的“狂”[J].潍坊学院学报,2015,15(3):18-21.

猜你喜欢
自由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