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控制》教学改革探讨

2019-04-17 12:58江若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应用型

江若楠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高校课堂成为应用型院校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直接的场所,从而也促使课堂教学由研究型转向应用型。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瓶颈——学生参与度低、合性较强和缺乏实践,为突破教学瓶颈,提出“多力合一”的教学理念,并构建了DDU教学模式,建议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CPA班级解决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内部控制;CPA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109-03

实现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相关行业输送优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鲜明健康、有特长专长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急需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从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视角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2014年,国务院积极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成为高校分类发展的新趋势。与研究型本科高校不同,应用技术型大学更加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地域性人才。较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校企合作模式、实训课程模拟、假期社会实践模式和学科技能竞赛等。以**学院为例,对于正处于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会计学专业而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具备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解决、分析会计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等单位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完成本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突出应用性、职业性,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经验,加强实践性教学,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有特色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当前《内部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瓶颈

《内部控制》课程主要阐述企业、非营利组织乃至政府机构抵御外部风险、防止财务舞弊、提升管理绩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该课程的培养方向是运用会计学专业知识测试并分析企业内部发生的控制问题,查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关专业性改进建议,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专业性问题的内部控制应用型人才。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和2014年又陆续出台了《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这充分说明我国社会对具备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由于发布的指引以及规范有着“类法律”的性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较低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各种条文,如果没有配备具体案例,在解释上存在一定难度,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法律条文”的错觉,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经常是“各自为营,低头看机”,回答问题时思考受到固化思维的限制,较多依赖教师的解释,且学生的思辨思维受当今大数据时代所传播网络知识的影响,思辨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调研发现,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与思考问题的深度,同小组中是否有学生干部有相关性,后期可进行深入研究。

(二)综合性较强

《内部控制》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般在《管理学》、《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经济法》等会计类必修课程之后开设。实践教学中发现,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会出现吃力的现象,因为该门课程属于宏观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一部分属于定性分析,另一部分属于定量分析,还有一部分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思维,才能产生思维碰撞,最后得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或俗称答案)。通过调研得知,大部分会计学专业学生习惯于“借贷”、计算等的量化思维,对《内部控制》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容易产生排斥性。另外,课堂上采用发散性思维教学,而在期末考试时采用笔试考核方式,两种形式的结合存在一定的矛盾,即使平时已经让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但到了期末考试,笔试题目仍然會迫使学生“死记硬背”,阻碍学生创新运用能力的提升。这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1)对“内部环境”中组织架构设计的解释,因为是《指引》中规定的内容,如果没有对《管理学》、《经济法》等课程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对组织架构中风险点控制的理解就可能产生偏差。(2)在“风险评估”战略目标的设定中,如果对《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设立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的常用方法和技术中的“盈亏平衡分析法”的理解就有一定的困难。而这个方法是根据产品的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综合分析,预测利润,控制成本,判断经营状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具有一定的影响。(3)在“风险识别”中,如果对《财务管理》掌握不够扎实,对“风险识别”方法中的“杜邦分析法”的运用就有一定的障碍。该方法是利用一系列财务指标之间的递进关系,揭示出指标间的内在联系,找到造成某一指标发生变动的相关因素,为公司经营者控制该项指标朝着良性方向发生变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缺乏实践

目前应用型的本科教学中,《内部控制》课程属于选修课程,基本处于“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该门课程属于管理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该门课程对实践的要求比量化课程来得更高,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与学到的量化课程相结合,采用《内部控制》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查找出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具体缺失在哪个环节,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体现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思考《内部控制》课程在实际企业运用的意义,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探讨

(一)针对参与度低的建议

1.教学理念。利用管理学中团队合作的理念,通过以小组任务(即团队合作)驱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以**学院《内部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建立“多力合一”(Various Abilities In One)的教学理念。“多力”即“查找以及筛选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一”指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运作模式(DDU模式)。以**学院《内部控制》课程为例,采取“DDU”教学模式,即D(Different director)、D(Different content)、U(Understand Internal control)

从建立的DDU Model可以看出,**学院的《内部控制》课程围绕团队合作教学理念进行,其中:(1)“不同的主导”(即different director)。教师作为该课程的引导者,进行课程的引入介绍;按照实际学生人数,要求学生自行组队,每组要求在2—3人,以小组任务驱动的方式自由选择各章节主题。其中,发现组成一组学生的兴趣、生活方式、性格等特性,对最后的小组学习效果具有相关性,后期可进行深入研究。(2)“不同的内容”(即different content)。教师负责介绍内部控制的历史、演变以及目前状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内部控制概念;各小组分别对内部控制框架、风险评估、业务控制、沟通与信息系统、业务活动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等具体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学习,并选择一种演示方式(例如PPT演示、情景表演等)进行讲解。(3)“懂内控”(即understand internal control)。因条件受限,各小组针对选定的具体主题进行案例学习(案例主要来源于网络),在演示结束后,课堂上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表达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内控能力。其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所受家庭教育有相关性。

(二)针对综合性较强的建议

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建议在该专业建立一个CPA班级。这个班级的师资可以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具有CPA资格的会计师进行联合授课,或进行远程授课(如视频教学等)。该班级的课程培养方向为CPA方向,尽量将课程安排浓缩到大三(上)学期结束,大三(下)学期可以进行《内部控制》课程的授课,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与会计师事务所(可多个)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已建立“卓越项目”计划,该计划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设。为顺应发展趋势,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寻求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纳入该项目的合作。根据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配合程度与会计师事务所能提供的平台有相关性,后期可进行深入研究。

2.对会计学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CPA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根据调研得知,随着互联网+的到来,电子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会计行业已经逐渐进入无人化做账时代。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在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贸易、文化等交流越来越频繁。从宏观环境角度来看,CPA班级的建立顺应了潮流发展,帮助增强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信心。

(三)針对缺乏实践的建议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CPA班级的教师可以在大三(下)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习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学生进入实习。CPA班级学生在实践期间须进行定期反馈,专业教师可不定期走访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听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实习结束后提交一份内部控制报告,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综上所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仍然充满不确定因素,课程体系建设也处于转型过程,尚没有一个定论。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修正的过程。因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仍处在摸索阶段,所提出的建议仍会受到主观以及客观方面的影响,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1]雷金英,李莉.《内部控制》课程“四位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基于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视角[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5):121-124.

[2]尉玉芬.“内部控制”课程差异化实践教学改革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12):165-167.

[3]方红星,池国华.内部控制[M].第3版.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81-82.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