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学生主体性教学设计

2019-04-17 12:58李春丽赵占军车晓翠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问卷调查教学设计

李春丽 赵占军 车晓翠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学生学习主体性进行调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总体上较差。根据学生反馈总结,分析学生学习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树立主体性教学观、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学生主体性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主体性;教学设计;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173-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主体论”、“教师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的理论观点被提出和不断讨论。主体性主要指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主要是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自主性(主体的权利)和自为性(是自主性的逻辑延伸)”。学生学习主体性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正确合理的选择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1]。学生学习主体性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教学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2],好的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的现状特征,使课堂生动有趣[3]。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现状特征,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和完善。

一、高校学生学习主体性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在我校2014级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毕业班同学随机抽取300人,在毕业生离校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发展、主体观念和意识、对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看法等方面共16项指标。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利用Excel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37.4%的认为大学期间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学会自主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其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占24.0%;大学中最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中,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排在首位,达40.4%。在学生主体观念和意识方面,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性质主要表现为被动性的居多,占38.4%;绝大多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活动,占76.8%;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为团队合作式和启发引导式。对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看法方面,学生对教师教学关注较多的是教学重点突出、生动性、案例教学和增加学生讨论,平均综合得分分别为6.48、6.16、5.64和4.83;目前大学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37.4%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参与太少;目前的大学课程,认为必修课太多和课程本身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的分别占14.1%,认为理论课太多,实践课程太少的占35.4%。总体上,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较差,虽然学生知道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主动活动,但教学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

二、大学生学习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弹性,不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弹性、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表现为学生转学、转专业难度大,可选课程少,上课时间、地点选择性小等现象。学时太多,导致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生转专业制度不够完善,学校资源并没有达到共享的目的,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专业兴趣方向,也很难实现专业跨越。调查中,学生认为选课制、转专业制度不够完善的占9.09%。目前必修课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所占比例很小且有些实际是必修课的延伸。选课自由度不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还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效率。

2.评教体系不健全,限制了教师主体性。在教学中,在规范的教学管理面前,教师需要严格遵守教学管理制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开展教学,可选余地较少,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信心和意愿不强烈,压抑了教师作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力。如果教师没有教的自由,不能充分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和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导致教与学的活动的契合度无法达到最大值,甚至不能实现教学目标[4]。

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主要用教师的科研成果衡量和评价教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未与职称晋升、岗位竞聘、年度考核和发放酬金挂钩,影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3.课堂师生交往缺失,禁锢了學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被选择的权利,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大学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是直接呈现已有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更多时候是机械地接收,被动参与课堂活动,很难有自己创新的见解。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语交往行为中,学生不喜欢回答教师提问占比最多,达54.55%,异议仅占3.03%。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对于老师偶尔讲错或者知识点未讲到学生也基本没察觉,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另外,高校大部分师生互不熟识,师生交流少,师生关系疏离,学生很少主动与老师讨论问题,即便有不懂的内容也不会主动向老师提问。

三、学生主体性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1.树立主体性教学观。首先必须树立主体性教学观,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立足点和根本目标。不断完善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既要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保障师生间交往的平等,又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设计,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学内容是为了构建和完善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而设置,教学过程也是为了发展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校应调整大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时学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教师的“主教”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是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部设计和实施的主体。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教学的支持力度,营造和形成教学科研并重的氛围,给予教师以各种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使教学成为教师的中心工作,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教”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自己的教学背景,根据学科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学习进度要求,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规划,同时注重讲授的精简性和启发性,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内容选择的有用性和时效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另外,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而展开。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辨别、分类、概括与归纳,可通过有效连接先行知识、问题启发式等方法来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究。团队合作式、讨论式、启发引导式、思维导图式等教学方式,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学习方式,都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方式去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戴风明.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05):6-8.

[3]赖绍聪,华洪.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30-31+45.

[4]郑福胜,赵永春.关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的辨正与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30-33.

[5]张恩忠,杨雪滢.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86-88.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问卷调查教学设计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