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2019-04-17 12:58张晓娟钟晓婵黄志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张晓娟 钟晓婵 黄志红

摘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人與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繁荣生态文化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232-03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文化。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对新时代建设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状态。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以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含义基本一致,二者的关键都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1]

(一)生态文化按存在形式分类

1.生态物质文化[2]。生态物质文化是指人类文化意识形态、行为实践及其制度规范活动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成果,是生态文化的具体形式。它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清洁、可再生和新能源,清洁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2.生态精神文化[2]。生态精神文化是生态文化的关键所在。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抱着尊重自然的态度,培育和提倡生态全球和忧患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生态精神文化在发展中也会受到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和生态行为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2]

3.生态制度文化[2]。生态制度文化是与生态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的总和。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是生态行为文化的制度规范,可以巩固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精神文化成果,完善生态制度文化。[2]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

4.生态行为文化[2]。生态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行为。生态行为文化既受到生态精神文化的指引,又受到生态制度文化的制约,生态制度文化对它起保障作用,倡导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生态消费,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

二、生态文化的特征

(一)传承性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而生态文化则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衍生和发展而来的。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儒家认为“天、地、人三者互为手足,不可一无。”我国生态文化的思想渊远流长,不断发展,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生态文化与时俱进。创新使生态文化生机盎然,只有创新,生态文化才能历久弥新,真真切切地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二)整体性[3]

从人与自然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两个角度深刻认识整体的作用大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值得认可和尊重,部分在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动力,才能完成整体地平衡与发展。[3]生态文化涉及人、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各方面。任何一个地区的地理现象都要受到其他区域各种要素的影响,某些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的环境问题。目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有: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臭氧层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三)多样性

地球表面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环境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存在差异,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不同区域的生态文化表现出地域多样性。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政治和经济的差异,决定了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产生不同时期的生态文化,这也决定了生态文化具有多样性。

三、生态文化的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主要从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行为文化四个进行全方位建设。相对容易建设的是生态制度文化,其次是生态物质文化建设,最困难的是生态精神文化和生态行为文化的建设。[4]

(一)建设生态物质文化[4]

生态物质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在生态物质文化培育方面,主要是满足人们对清洁的生态环境和健康无公害食品等的需求。对城镇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改造,大力发展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力。加大对环保的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污水治理技术、可降解的垃圾等。发展循环经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适度消费,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树立生态精神文化[4]

生态精神文化是生态文化的内核,反映的是人们认识自然、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生态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艺术、文学、传媒等手段普及生态价值观。生态精神文化受其他三种生态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意识,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加强对生态文化认识与了解,养成生态文化思维的习惯,并树立良好的生态文化理念。让生态精神文化教育贯穿人们成长的关键时期,覆盖到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三)健全生态制度文化[4]

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构建完整的生态文化制度,生态环境依靠制度保护。生态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有:《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目前,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

(四)培养生态行为文化

生态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只有调动人们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培育良好的生态行为。生态行为文化是连接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精神文化的纽带,无论是生态精神文化要转变为生态物质文化,还是生态物质文化转化为生态精神文化,都需要通过人们的具体行为来完成,而这种具体行为本身就构成了生态行为文化。[5]推广使用节能产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节俭消费等。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引起公众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四、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化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生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思维方式、文化理念与生态环境和谐平衡的体现,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生态文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价值,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永续发展的体现。生态文化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方向。

(二)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6]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文化。历史上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背后都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强有力支撑。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强有力地支撑着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生生不息地发展。

(三)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根基[6]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根基,是国家能够永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要本以民族的生态文化作为源头。而生态文化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使社会的发展与生态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态文化的滋养“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和环节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言行举止中。

(四)生态文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道出了生态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生存关系的思想精髓,而生态文化在其中起到引领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内在价值的体现,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繁荣生态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荣,王高萍.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J].工作指导,20160(10):191.

[2]周觅.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J].文化創新比较研究,2017,(4):7-8.

[3]郭岩,陈文斌.论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

[4]王禁,莫宏伟.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化建设[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2):42.

[5]宣裕方,王旭烽.生态文化概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6]陈月平.以生态文化为支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赤子,2013,(7):298-299.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