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目标初探

2019-04-17 12:58朱婷马子贤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公民民主

朱婷 马子贤

摘要: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想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下探究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必须先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形成一个合理定位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应该是民主政治文化、法治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只有形成这种适应中国国情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才能使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获得延续生命力,并跟得上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步伐,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如火如荼地进行。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国家治理;民主;法治;公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047-03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概念

“政治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阿尔蒙德于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文章《比较政治体系》中提出的,他认为,“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流行起来的一套政治态度的过程、信仰和感情,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与这种文化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著名学者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规范的复杂综合”。笔者在综合多位学者关于政治文化的概念定位后认为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稳定的政治价值观,与政治体制、政治生态、有关政策相对应的政治理论、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认知、政治动机等均可包含在内。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吸收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精髓之处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成形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价值取向,其内核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的统一,是革命时期红色价值理念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时期多元价值理念的弘扬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理念与世界价值理念共享的统一。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而易见,只有在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前提下,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两个维度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成为一个坐标轴的X轴和Y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优化和创新国家治理的主体格局、体制机制和流程环节,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的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活力,使改革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得以解决,又在问题的持续解决中优化主体格局、体制机制、流程环节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嵌入价值规范和主张要求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科学制约监督权力等途径以及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技术等平台增加参与者的多样性,努力实现由集权向分权、由人治向法治、由统治向协同、由管制向服务、由权力向责任的治理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整合与相互补充,从而为中国未来的治理现代化描绘一幅崭新的蓝图。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若脱离当代政治文化,那么应时代而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几乎很难被提及被讨论并形成一股热潮,更不用说实现了。假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得不到推进,那么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不到滋养、成长和变迁,只能墨守成规。由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一个战略性的作用,所以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状态是相辅相成、一衣带水的。首先,代表政治实践发展的“领头羊”——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会带来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因为政治文化虽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經济、政治、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产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目标追求、制度构建、相关政策都会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影响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可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其次,只有当先进政治文化成为一种内在支撑才能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进的当代政治文化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导向来培养整个社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同心理,使之成为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社会心理基础,从而促进公民理性而又广泛的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最终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所需的强大精神力量的贡献方。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

(一)民主政治文化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毋庸置疑的形成了一种专制独裁的政治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建立起来的奴性社会,使得绝大多数人的权利被剥夺,命运被操纵,政治生活所蕴含的公共精神被湮灭。这种专断、独裁、野蛮、家长式思维的政治文化无疑会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虽然民主并不是中国的原创和首发,但它却名副其实的成为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之一,只有依靠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弘扬,专制政治文化才能逐渐被铲除,这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民主政治文化中,“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其核心理念的落脚点,多元化、广泛性、创造性是其实现方式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民主政治文化对公民的熏陶和引领,那么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民主制度就很难得到公民的认同和支持,这样一来民主制度的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和声讨,其作用的发挥就会举步维艰。民主政治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广泛普及,能够使得公民全面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价值理念、内在精神,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他们对民主制度由接受到适应,最终内化为每一个公民的社会实践并自觉维护,这也是滋养并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独立、理性、稳定的政治人格也会被塑造出来,这样一来,公民个体就会自觉地参与到民主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践行民主政治理念。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流行词汇——民主政治文化,它理应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

(二)法治政治文化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的人治政治文化难免根深蒂固,就连当代学者贝淡宁提出的贤能政治的本质也是人治,精英政治。近几年,中国法治建设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习近平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提升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确实,只有让与现代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政治文化成型,才能为实现“法治中国”提供优良的思想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因为制度的精神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远远比制度的任何直接规定要强大,国民的性格也正是由此形成和塑造。那么国家就需要用法管理社会,国家本身也要接受法的支配。中国的法治建设,从主体维度的构建上来看,依靠人们对法治的自觉、法治的自信、法治的自立以及法治的自强。而上述提到的法治自觉意味着社会共同体对法治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适当的高度,并从潜层次的拥有知识演化成为深层次的发自内心的承认和自觉接受,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化于日常生活实践,将法治同化为中国认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构成元素。其实无论是法治自觉还是法治自信实质上都是法治政治文化的重要体现,都是厚重的法治政治文化的凝聚和结晶。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之一的法治,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考验的有效治理方式。因此根植于法治实践和法治现实的法治政治文化,作为一种观念表述和理论先导理应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此时的社会主义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育和弘扬法治政治文化,以期为法治建设的实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公民政治文化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存在于儒家思想中的崇拜权威、尊卑等级、三纲五常等观念造就了中国人的臣民意识。“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在狭小的自主空間中,人们对权力的感情是复杂的,即崇拜和惧怕并存。将义务和服从凌驾于个体权利之上的臣民文化剥夺了人的主体性,但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运转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普遍意义的拥有主体性的个体的支撑。这里所说的个体兼顾道德和权利,尊重其尊严和自由。而公民政治文化就致力于培养公民独立的政治人格,致力于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孙关宏在《政治学概论》中将公民文化的特质概述为“公民均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自信可以成功的进行政治决策;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作为一种鼓励参与的公民文化,通过促进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的觉醒来有效增强公共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培养公民独立、理性的政治人格来使他们主动关心民主制度的运行进而加深对民主制度的认可最终有效巩固民主政治发展的成果。如果在整个社会中充斥着惰性依赖、漠不关心等政治心态时,民主政治制度极有可能会因为缺乏政治文化“软件”的支撑而无法正常运转,民主政治发展的珍贵成果也极有可能因此遭到破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必然会受到波及和影响。综上所述,作为能够充分加深公民政治参与的理念,促进各种社会主体之间形成良性合作的局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多元共治”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心理基础的公民政治文化,理应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打造目标。

三、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本文论述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吸收了人类优秀的政治文化成果,既抛弃了对传统文化的照抄照搬,也避免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效仿。社会是由公民个体构成的,公民进行的政治活动作为社会运转的支撑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只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才能支配政治活动的进行,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政治思想产生的源泉和将政治思想付诸于政治活动的驱动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每个公民的积极行动,更离不开他们心中的激情和热情即投身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劲头。当每一个社会成员只会被动机械地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毫无热情和动力,那么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会失去实现的活力,最终不可避免地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民主、法治、公民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不仅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而且还恰好可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转型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适应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建设国家治理体系,还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政治文化所提供的精神指导和内在支持都至关重要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三位一体政治文化培育的政治认同心理,离不开三位一体政治文化提供的政治价值导向。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目标的确立与构建的土壤,此目标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进度高度适应,与民主政治进步的节奏高度吻合,并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髓融会贯通,因此必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进程中扮演起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5]汪习根.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J].中国法学,2014,(2).

[6]刘京希.构建现代政治生态必须祛魅贤能政治[J].探索与争鸣,2015,(08).

[7]虞崇胜,何路社.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文化转型[J].云梦学刊,2015,(06).

[8]李良栋.论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J].政治学研究,2013,(2).

[9]丁志刚,王树亮.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J].江汉论坛,2011,(09).

[10]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11]王浦劬.科学把握“国家治理”的含义[N].光明日报,2013,12(29).

[12]殷亚天.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公民民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