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2019-04-17 10:39杨利颖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7期
关键词:沉沦死亡

杨利颖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海德尔格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作为写作题材。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式变“沉沦”,接纳“被抛”、操心——去存在、向死而生。我们沉沦于世,在世被抛,作为此在的存在,我们要去存在,去体会生活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透死亡,置之死地而后生。

关键词:沉沦;被抛;去存在;死亡

一、式变“沉沦”,接纳“被抛”

没有此在就没有世界,既有世界那么此在便是世界存在的一部分,此在是世界的此在,世界是此在的世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此在首先总已从它自身脱落、即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 即是说此在自脱落、在世的那一刻起,便已经沉沦,沉沦于世。“此在作为沉沦的此在,已经从作为实际在世的它自己脱落;而它向之沉沦的东西却不是在它继续存在的过程中才刚碰上或才刚不碰上的某种存在者,而是它本来就属于它的存在的那个世界”。 此在存在于世界,并在世界中去存在,同时在世界中沉沦,我们无论是处于何种境地或是何种环境,又或是经历着何种事情,以“闲言”与“好奇”为媒介作连接,沉沦于世,即你所“沉沦”的一切,都是构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無法逃脱的,我们所沉沦于世的动态的行为被海德格尔称为“跌落”,也就是说此在在沉沦之中通过动态的一系列行为跌入在非本真的日常生活中,海德格尔把沉沦的动荡标识为旋涡,其可认为我们被拖拽入一个旋涡之中,然后跌落,随即沉沦。其所论述的观点,并非带着价值判断在内,亦不会阐述这个或那个是好或坏,只是客观地告诉读者,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的日常,只要我们还活着,生活中所出现的一切主动或被动的事情,我们都要去接纳它。比如,我们要拿杯子喝水,要将其上到手头,那么伸手的过程中就可以视为是一个旋涡,是我们的需求即喝水这件事把我们拽入到其中,然后我们拿到杯子喝水,这件事完成以后,可视为是我们日常的沉沦。海德格尔指出,“只要此在作为其所是的东西而存在,它就总处在抛掷状态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本真状态的旋涡中。实际性是在被抛境况中从现象上见出的,而被抛境况属于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此在。此在实际地存在着。” 这已经非常明显地指出了,此在只要是作为其“此在”本身而存在,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在被抛过程中卷入常人的日常生活的旋涡中,也就是说此在只要存在于世,那么就无法避免被抛、亦无法脱离沉沦的旋涡。我们出生在哪里,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这并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处于“被抛”的状态,我们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被决定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发现我们因“被抛”而感到无力、迷茫、无奈、困惑或是沮丧的时候,我们应该深刻明白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恰恰是证明我们存在、正实际地生存着的证据。我们在世,才能沉沦,我们被抛,才存在,能够感受到喜怒哀乐才能证明我们还存在于世,还能与周围的世界打交道。海德格尔说,“本真的生存并不是任何漂浮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上空的东西,它在生存论上只是通过式变来对沉沦着的日常生活的掌握”。 本真的生存状态也不是什么虚无缥缈或者是难以达到的状态,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只要在生活中通过对沉沦着的日常生活进行方式改变的掌握,也就是说,沉沦既已是我们生活的存在,我们可以选择适我生存的沉沦方式去掌握和构成我们的生活,如此我们要达到本真的生存状态也不是难事了。比如,对于一个很久没有运动的人说,一开始突然跑一万米肯定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他改变方式,先从一千米开始,然后以每天递进一千米(适合其的方式)的方式进行运动,慢慢地再开始实现一天跑一万米的目标,如此也不是什么难事了。换言之,我们每天都在“沉沦”,但是我们要选择尽可能恰当的、能够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的方式去存在。而“被抛”更像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的,正如萨特所说:“人生就像是被抛上了一列飞速运转的列车,对于它来自何处,还是驶向何方,人们一无所知。人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存在中自由选择,并独立地对自身及整个世界担负起责任。”对于突如其来的状况,我们要学会接纳,接受我们自身的有限性,接受我们被抛的状态,但是我们又要化有限为无限,不好的境遇靠我们自己去改变,同样未来也靠我们自己创造。所以我们存在于世,要顺应于世,更要式变沉沦、接纳被抛,让生活变得多彩而又富有意义。

二、操心——去存在

我们在世沉沦,我们被抛于世,此在存在于世,所以我们要“去存在”。无论沉沦还是被抛,我们都要与世内上到手头的事物去照面,首先是有距离,然后我们要把物上到手头,要找到其位置,然后要定向、去远。在海德格尔看来,操劳就是与物打交道,我们在生存活动中,因有其目的而开始寻视,然后在其“何所往”的场所中去远、定向,然后使物上到手头,满足自己的日常生存需求。寻视是指顺应于事,也就是说是带有目的去寻找、捕捉的;去远是指去除遥远的距离,拉近、使之近,也就是说“去远说的是使相去之距消失不见,也就是说,是去某物之远而使之近。此在本质上就是有所去远的,它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让向来存在着的东西到近处来照面。” ;定向指的是,“凡接近总已先采取了向着一定场所的方向,被去远的东西就是从这一方向而来接近,以便我们能就其位置发现它。寻视操劳活动就是制定着方向的去远活动。” 此在存在于世就要操劳,就是要与物打交道,这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我们因为要生存,所以要寻视物,要使其上到手头来使用,但是世界是相关联的,我们不仅仅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与物打交道,我们还可能在寻视操劳的过程中与他人相照面,也就是说“在这个上手事物的存在方式中,亦即在其因缘中,有一种本质性的指引——指引向一些可能的承用者,而这个上手事物应是为这些承用者‘量体剪裁的。同样的情形,在被使用的材料中,‘承办得好或坏的材料制造者或‘供应者也来照面。” 这也就是说“工件”把“承用者”和“供应者”连接起来了,换言之,通过“工件”、“用具”的指引达到共同此在。所以我们作为此在,要积极展开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世界有多大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与多少人打交道、与多少物展开生存活动,我们的世界就有多大。“为衣食‘操劳,看护病体,也都是操持。但像使用操劳这个词一样,我们把操持这一表达式领会为一种用于生存论结构的术语,” 与人有关的这些活动直接影响了人的存在,与人打交道就是“操持”。操持有消极样式和积极样式,消极样式是“从存在论看来,随便什么物件‘无所谓地摆到一起与共处的存在者互不关己这两件事情之间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积极样式有两种极端的可能,一个是代庖,即“为他人把有待操持之事揽过去,” 也就是说他人的事情完全被揽过去了,成了一个被控制的人,不想去存在、不想去操心、作为此在不想去展开自己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明显的体现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恨不得代庖孩子的事情,进而限制、控制、束缚了其成长。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操心”被人拿走、抢走,不要成为依附者或是被控制者,要自己主动去操劳、操心自己的生存,要独立自由,不要回避问题而是直面问题,不要拱手让别人代庖我们的存在,否则,这恰是我们逃避自由的一大表现。操持积极样式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表率”,即“不是要从他人那里揽过‘操心,到要把‘操心真正作为操心给回他。” 也就是说,这一种操心更多的是涉及他人的生存但是不涉及他人操劳的具体事物是什么,这种“放手让路”的方式恰好是让他人获得独立自由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存在的方式。操劳与操持是此在存在的两种方式,而“操心并不只是描述与实际性及沉沦都脱了节的生存论结构,而是包括这些存在规定之统一的”,“操心作为源始的结构整体性在生存论上先天地处于此在的任何实际‘行为与‘状况之前,也就是说,总已经处于它们之中了。” 这两句话表明,操心是一种源始性的结构整体,此在的一般存在被规定为操心,也就是说操心是一个更大的范围,它的结构整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先行于自身而存在——生存论性质,未来;②已经在世界中存在——实际性(被抛),过去;③寓于世界中存在——沉沦,现在。故而,我们存在于世,我们被抛、却又沉沦在世界中,所以我们为“去存在”要与物和人打交道,即操劳与操持,这所有的一切都可称之为操心,不管是我们的过去还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属于“操心”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在世”就必须要“操心”,与物和人打照面进而展开我们的生活和开阔我们的世界,使此在真正存在于世。“去存在”,即to be,这或许是海德格尔一直在强调或者谈论的事情了,此在并非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存在。很多人都会疑惑,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会追问人活着有没有意义,其实这个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们的意义要在境域即意义关联整体中去展开,在其中去存在,去解蔽,去实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实现自己的意义所在。

三、向死而生

“日常共处的公众意见把死亡‘认作不断摆到眼前的事件,即‘死亡事件。这个或那个亲近的人或疏远的人‘死了。每日每时都有不相识的人‘死着。‘死亡作为熟知的、世内摆到眼前的事件来照面。作为这样一种事件,死亡保持在那种用以描述日常照面者特征的不触目状态中。常人对这类事件也已经备好了一种解释。对此道出的话以及多半是有所保留的‘躲躲闪闪的话都像是说:人终有一死,但自己当下还没碰上。” 也就是说,在极大部分人眼中,死亡是具有偶然性的,当死亡还没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始终觉得其很遥远,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又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且期望通过不断地操劳来改变这一事实,企图重返其安定的日常生活。这种有所遮蔽的在死亡来临之前逃避的,就其意义来说可能并没与真正认识到“死亡”,也就是没有真正“确知”其存在。而海德格尔明确地提出了整个生存论存在论的死亡概念:“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 死亡是无法逃避的,其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是死随时随刻都是可能的,人必有一死,这是此在的终结存在方式,我们无法闪避,只能确知其存在然后接受这个事实。

四、小结

人从被抛于世,到不知何时死亡,这二者或许都无法由我们主观控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迫感受无奈,在时光隧道中,我们一步步感知生活,在纷繁勾连的碎片中操劳与操持,无论你处于何种角色或何种地位,你都是你,这都是你存在于世的方式,这恰恰证明了你存在的意义,打开了自己的世界,勇于去积极开展自己的生活,在时间中感受生命的跳跃,在存在中感受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意义。

参考文献:

[1]——[15](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P204,P204,P207,P208,P122,P126,P136-137,P141,P141,P141,P142,P223,P290,P297,P297.

猜你喜欢
沉沦死亡
从《沉沦》分析郁达夫的国家意识
郁达夫的诲淫冤罪与自我净化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看郁达夫的《沉沦》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名古屋大学:为“沉沦”立碑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