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2019-04-17 10:39俞美玲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7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俞美玲

摘 要:分析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以90例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参考组(n=45)及研究组(n=45),参考组患者接受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以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为研究组患者提供护理风险管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参考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3.33%,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可保证护理质量和水平并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和改善。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情复杂、进展迅速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中老年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大,由于患者抵抗力下降,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风险较高,因此,必须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以保证护理质量,加快患者身体康复,同时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1]。此次研究以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90例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入组患者均对本研究有知情权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如下: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合并传染性疾病患者;合并重度出血性疾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2]。入选患者经随机抽签法分为参考组(n=45)及研究组(n=45),参考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7-86周岁,平均(57.8±6.3)岁,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5-84周岁,平均(58.1±6.8)岁。对比参考组和研究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参考组患者接受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以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2)为研究组患者提供护理风险管理,如下: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长由护士长担任,选择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责任观念且认真负责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小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对重症患者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预案,能够有预见性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消除护理隐患,一旦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能够迅速采取处理以及应对措施。重症患者由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出现跌倒、坠床等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较高,因此,必须加强重点防护,可在床头张贴防跌倒、坠床标志,告诫患者卧床后应该缓慢起身,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排便不可用力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者心力衰竭[3]。

1.2.2强化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在发药时必须查对患者身份,防止出现发错药的现象,加强护患沟通,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向其讲解药物服用方法、剂量以及用药过程中各种禁忌、注意事项和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得到用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部分患者服用降糖药物或者利尿强心药物后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等现象,容易加大药物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前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使其风险意识获得强化。

1.2.3不断提高护理技能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血管重症护理应急预案以及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其风险意识和观念得到强化,定期进行考核,有利于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高,通过护理查房以及业务学习等形式丰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4]。

1.3评价指标 记录和对比2组患者药物渗漏、管道脱落、坠床、跌倒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 ±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以t、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参考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3.33%,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n(%)]

3讨论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具有病情突发且进展迅速等特点,而且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患者免疫功能衰退,反应较为迟钝,容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以及医疗纠纷,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及早发现护理安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能够使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能够使护理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得到提升,防止出现发错药物等护理安全隐患[5]。

此次研究中,参考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6.67%,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3.33%,对比2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为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使护理安全性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加快患者病情好转和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管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368.

[2]范娟,徐琴.護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53-54.

[3]王小义.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防范策略[J].养生保健指南,2018,(15):119.

[4]王晓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8,5(50):243.

[5]朱爱玲,朱海林,吴丽明.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周刊,2018,(13):263.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产妇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