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探究

2019-04-17 10:39陈国杰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7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大学生

陈国杰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目前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对如果加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叶圣陶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的行为却与其知识层次和道德认知水平不相适应,一些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多注重思想道德理论教育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导致出现了很多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发生。因此,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值得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之栋梁、民族振兴之希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长远的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风范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学在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放在首位的就应当是培养大学生依据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践行能力。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如何既是人性和人格的具体表现,也是教育结果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实施养成教育,使其行为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日常生活行为、交往处事行为等都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加强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既有助于解决“知行脱节”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整个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第三,对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目前,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上课吃东西、课上顶撞老师,课下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 劳动观念淡薄、宿舍垃圾成堆、公共场所吸烟、破坏公物、课桌上乱想乱画、举止行为粗俗、宿舍熄灯打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公共场所男女生谈恋爱行为出格等不文明、不道德现象随处可见; 校园内打架斗殴、赌博、上网成瘾、偷盗诈骗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许多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诚信道德缺失,对拖欠学费、助学贷款以及借钱不按时归还等现象习以为常。以上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身份严重不符更是与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严重脱离,这种小学生都能遵守的道德准则而大学生却经常违反的现象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关注。

三、当代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习惯的成因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也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上人心浮躁,各种不良思潮泛滥,尤其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中,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不良社会风气弥漫,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思想蔓延,严重冲击影响着心理和思想上都不成熟的大学生,甚至动摇他们接受的各种正面教育思想。

而且伴随着互联网广泛普及,大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各类良好的或不良的讯息,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各类良荞不齐的社会思潮充斥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浸染而出现了各种问题。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长的共识,家庭教育呈现了一派重智育轻德育的景象,在很多家长心中,学习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很多都应该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都由父母 “代劳”,孩子在家庭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在行为习惯方面也累积下些许恶习,在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后,这些恶习开始突显出来,形成了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另外,部分家长不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通过“身教”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子女,没有“为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自然受到直接的影响。

3、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初等教育阶段,在长年接受应试教育的情况下,是否能培养更多的学生考上好大学成为评价一个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被忽视,很多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情况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高校领导者和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对行为习惯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初等教育阶段应该完成的事情,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进入大学主要的目的是学习知识,拓展素质,而作为“细枝末节”的行为习惯教育不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任务。也有认为行为习惯问题只是大学生的小瑕疵因此而不重视它的存在。最后导致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严重缺失。

四、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引导,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者的传授与引导,使大学生对已形成的行为规范经过认同、理解、接纳的过程,再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的精神文化虽然无声无形,但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沐浴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长期受熏陶,能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在校园中,首先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空气,浓厚的政治空气会使学生感到有一种推动力,鼓舞他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活。

2、做好宣传工作,发挥榜样的积极引领作用

榜样,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导向。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且十分有效的引领措施,不仅可以拉近大学生与榜样的距离,而且由于年龄阶段、生活学习环境的相似更能激起大学生共鸣,见贤思齐。开展诸如“十佳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等评选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对榜样的认同感。有研究表明,“朋辈”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如果加以引导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

3、高校应当适当调整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过分强调成绩的作用,无论是在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还是组织发展方面都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导致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其他方面能力欠缺,尤其提现在做人和做事方面,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应该适当提高思想品德表现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提高品德表现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并建立日益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最终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崔怀将,试论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89-91

[3]陈鹏,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文学教育,2012(9):35-36

[4]杨志,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7):106-107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创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