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是神似

2019-04-18 02:17沐兰
财经天下周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唐装仕女和服

沐兰

最近去了趟西安,见了一些文创产业的公司。有一家公司打造了一个颇可爱的IP,把唐代仕女设计成卡通形象。我称赞这个设计好,公司的CEO十分高兴又带着一丝遗憾地感慨:“虽然很多人喜欢,但也一直有强烈的批评,说这个设计太像日本人了。”我愕然。这明明就是唐代仕女啊!怎么会扯到日本人呢?不过呢,这个话题也没展开来多聊。

开完会的晚上,我去西安著名景点溜达,正好看到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有这个唐代仕女IP设计出来的衍生品,于是走过去仔细看看。刚走近,就听见身边一位年轻女性带着惊讶的语气跟同伴说:“这个好可爱啊!可是怎么都是日本人呢?”和她同行的男士语气也十分不确定:“是啊,会不会是日本人啊?”我真是无语。看来白天开会时CEO感慨的烦恼并不是空穴来风啊!可是年轻的朋友们,你们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了吗?难道看不出来这百分之一百是唐代仕女么?

出差回来,一下飞机又发现了某新闻上了热搜:有人把“和服”和“唐装”分不清楚。好歹我在日本也生活了好几年,挂着的穿身上的和服也见了不少,怎么都不会觉得和服和唐装能被弄混。但是想想在西安的经历,我倒是真的相信普罗大众恐怕现在确实分不清“唐风”和“和风”了。一瞬间,我内心真是百感交集。日本仕女和唐代仕女确实有相像,日本和服当然也有唐装的风韵,因为这一切都是唐代日本人向中国学习的呀!要说也是日本人像咱们,怎么变成咱们的东西“像日本”了呢?明明是儿子长得像爸爸,却被人感慨爸爸长得像儿子,这可真是滑稽了!

回想在西安的这几天,我确实经常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最近几年生活在日本,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西安找到了影子。尤其是看博物馆的时候,原来这个杯子的造型是我们唐代的呀,原来吃生鱼片的习惯也是源自唐代呀,原来艺妓那白底红妆也是来自唐代呀。更不要说京都的城市规划就照抄了唐代的长安城。而当讲解员说到,目前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仅存山西的一座佛塔,我不禁想起在奈良的唐招提寺还有两座唐代遗留至今的木质建筑,我有幸见过好几次呢!要寻找唐代的遗风,除了来西安看博物馆,还可以在日本找到不少。

至于最近引发风波的服装,我还真做过一点小研究。最早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服装和纺织技术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称他们的传统服装为“吴服”。在日语里,是有“吴服”这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的,但是日语里并没有“和服”这个字和词语。而到了唐代,日本疯狂地向我们学习,日本的史书记载:“沿唐服装而其制大同小异。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所以日本的服装“折衷于汉唐之制”。那么当然我们中国人现在看来,唐装与和服是有相似之處的。但,只能说和服像唐装,日本仕女像唐代仕女,这才是正本清源。怎么现在一看到来自唐代的东西,就被群起而攻之:像日本!真是本末倒置啊。

当然,也不得不感慨日本人真是善于学习。其实你要抓一个普通人,要他画一位唐代仕女,或者日本仕女,他也画不出来。要让一位中国姑娘说出来和服到底什么样子,唐装有什么特点,恐怕热衷于服饰打扮的女孩子也说不出太多。但是偏偏任何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唐代的东西“像日本”,这就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确实学到了精髓。神似是最难的。也只有神似,才能在经历千年后仍然被普通人一眼就辨认出来。日本当年学中国,尤其是学盛唐的中国,真真是学到了骨子里。平心而论,日本浮世绘中的美女,那丰腴的脸部线条,那妆容发饰,五官神韵,飘逸的服装,确实尽得唐代仕女神韵啊。

但是现在说到日本社会,第一感觉并不是他们学习了中国。尽管日本人并不否认这一点。起码日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仍然有分量很重的中国诗词。2018年的日本高考,语文考卷的一道大题就是对中国古文(杜甫作品)的“阅读理解”。其难度并不低于中国学生对古文的考试。但是满街日本人大多西装革履,这一点又是深受英伦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认为英国和日本一样都是远离大陆的岛国,因此格外亲近。日本酒店里的英式下午茶也是颇为地道。而自发起世界大战又战败之后,美国接管日本留下的烙印是近代最为深刻的。如果不是因为我来自中国,或许我会认为日本更像欧美国家,而把日本保留的来自中国的东西当作是日本传统的。

这一点其实颇为可悲。甚至有日本人问过我“在中国有没有酱油”。我反问:“你难道不知道酱油是从中国传来日本的?”对方竟然大惊,还较真地上网查询。好在日本的网站是如实记载,日本人看到历史上酱油是从中国传到日本也是心服口服,还诚挚地向我道歉了。然而更可悲,更引发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会第一时间说“像日本”?明明是我们的文化根源,被日本学习借鉴,结果今天我们看到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而以为是日本的呢?

是日本的文化太深入人心,还是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太陌生?恐怕是后者的原因更大。

中国文化确实太博大精深了。一个盛唐的文化,滋养甚至启蒙了日本,而唐代之于整个中国的历史,也不过是其中一段篇章。所以说全世界中国学生学历史课最辛苦,几千年只能浮光掠影地学习,而其他国家一两百年历史的东西也能当作文物。但这也不能成为借口。文化自信的首要基础是对文化的了解,否则这自信从何而来?

而文化自信更重要的一点,是开放的胸怀。这次参观陕西博物馆,讲解员特别介绍了馆藏的一条金蚕,见证了丝绸之路。当年中国的特产、文化,就这样影响着沿途的国家。而异域的风土人情也被我们吸收、融合。这样的包容、谦和,才体现了真正的自信。为什么千百年后,我们反而要因为一件衣服就去排斥、去驱逐?而这正是我们自己老祖宗遗留的宝贵财富,结果,“儿童相见不相识,笑言客从海外来”。真是莫大的讽刺。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正是一个极其善于学习的民族。回望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学习、吸收、传承的历程。这个民族永远积极地向当代最强大的国家或民族学习,学到形神皆似,甚至青出于蓝,然而当作自己的财富代代相传。这样的民族,我觉得很可怕。因为他随时会变化,会毫无包袱地去接纳新事物,然后又会固执地传承。

与这样的民族相邻,我们应该有何姿态?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也很难简单地回答。但至少,我们有足够的自信要比他们更博大,毕竟曾经我们是他们的老师,甚至也是这个世界的老师。

猜你喜欢
唐装仕女和服
日本文化的象征:和服
我的唐装特别帅
和服日
浅谈木雕中的仕女创作
“唐装”不是唐朝人的服装
从唐代仕女人物画看中国传统色彩之美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