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木偶戏起源考

2019-04-19 07:44
剧影月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京剧团泰兴傀儡

木偶,古称傀儡,又称窟儡子、傀儡子、傀儡。古代奴隶主用以殉葬,叫做“俑”。《礼记,檀弓》载:“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而今,人称虽在台前而幕后受人操纵者也为“傀儡”。

木偶戏,是指操纵木偶演绎故事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俑进化为能表演歌舞的傀儡。《旧唐书音乐》载:“窟儡子,亦云傀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唐代段安节《乐府杂谈》中有一篇很有趣的记载,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陈平曾用木偶化装成美女,歌舞于山西平城陴间,以解冒顿单于攻城之危。这里的木偶,能载歌载舞,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同时也说明了木偶戏的初始形态是歌舞。

扬州是中国木偶戏的发祥地。唐人韦绚著《刘宾客佳话录》载有:“大司徒杜公在维扬也,尝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驷八九千者,饱食讫而跨之,著一粗布褴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后致仕,果行前志。谏官上疏言,三公不合入市。公曰,吾计中矣。计者即自污耳。”这里说的维扬,即今日之扬州,而杜公即指杜佑。“盘铃傀儡”在当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其时杜佑身居庙堂之上,竟然“入市看盘铃傀儡”,自然遭到非议。杜佑是非常喜爱傀儡戏的,在他所撰写的《通典》里有专门记载:“窟儡子也云傀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今闹事盛行焉。”杜佑爱看傀儡戏的故事流传很广,后明人王衡还依据此事为素材,编入杂剧《真傀儡》。

清代扬州的木偶戏达到空前繁荣,不仅演出频繁,其种类也更加丰富,集布袋、提线、杖头木偶和水傀儡之大全。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道:“韩园在长堤上…闲时开设酒肆,常演出傀儡子,高二尺,有臀无足,底平,下安卯榫,用竹板承之,设方水池,贮水令满,取鱼虾萍藻实其中,隔以纱障,运机之人在障内游移转动。”这里描述的情形应指水傀儡,也有杖头木偶的前期特征。同书又载有布袋木偶活动情况:“风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扁担戏。”清代扬州诗人郑板桥在《咏傀儡》中更对木偶戏刻画得惟妙惟肖:“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成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体能灵动,不籍提撕不屈伸。”

清乾隆年间,徽班晋京前齐聚扬州,新颖的徽剧艺术,博得富商巨贾以及市民们的青睐,迅速占领演出市场。这时的古木偶戏在市区逐渐衰微,被迫转向扬州所辖的邻近县城、集镇及农村去安营扎寨。从此,扬州附近的兴化、泰州、泰兴、靖江和如皋等地的木偶戏普及开来。里下河地区,水网交叉,村庄都集中在岛屿式的垛地上,往返交通非舟船不可,提线木偶由于体形和舞台较小,全班吃住都在船上,适宜于这些地区活动。泰兴、泰州、靖江、如皋等地,场地空旷,河港较少,杖头木偶由于体形和所需表演的舞台较大,适宜于这一地域活动。天长日久,形成了自然的分界线。提线木偶艺人多集中在兴化地区,经常活动在建湖、东台、射阳和泰县北部里下河的广大地区;而杖头木偶艺人则聚集在泰兴、泰县两地,活动于靖江、如皋、南通、海安、扬中等县城村镇。

扬州的杖头木偶在泰兴、泰县带生根立足后,日见繁荣昌盛。清代中叶,杖头木偶分布区域的庄户人家每逢祭祀敬神、婚丧寿辰、岁时节庆都必演木偶戏。一时间,众多专业的和亦艺亦农的木偶戏班应运而生,争相观看木偶戏是寻常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据调查统计,1949年前泰兴县43个乡镇共有117个木偶戏班,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两三个戏班。“两泰”地区木偶艺术的兴盛,是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独立成枝并得到繁荣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7年,泰兴县对民间木偶剧团进行登记时,尚有光明、新生、大众、德胜、合兴、群艺、复兴、仲德、同兴、同福、同艺、大众等12个木偶剧团。另有“民福”班在镇江登记,成为镇江木偶剧团;“红星”班在上海登记,合并进了上海木偶剧团;还有的在如皋和泰县登记成为当地木偶剧团。1959年,泰兴县又将11个木偶剧团合并为三个木偶京剧团,又于1968年秋将木偶京剧一、二团(木偶京剧三团已于1965年解散)合并为泰兴木偶京剧团。

泰兴木偶京剧团成立也不过十余年时间,但在杖头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8年,泰兴木偶京剧团第一次改进了杖头木偶的制作工艺,将传统的木雕偶人头改革为泥塑造型,石膏翻模,还为主角木偶装配了活眼、活嘴,既使木偶轻便利于操作,又增强了表现力。1961年,著名木偶戏导演常骥良先生编导的神话木偶京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问世,这是木偶戏从幕表戏向剧本剧方向的一次重大突破,从此木偶戏的编剧和导演在这项艺术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964年,由常骥良先生编导的现代木偶京剧《海防前哨》公演,这是第一部现代题材的杖头木偶戏,引起观众的轰动效应,后来改编的“现代戏”《奇袭白虎团》和《红灯记》,都是因前者积累了经验。通过若干大型剧目的排演,杖头木偶戏走进了剧场,实现了从乡土戏向舞台剧的转变,使杖头木偶表演艺术向综合艺术方向推进。“文革”期间,泰兴木偶京剧团巧妙地运用办工厂养艺人、移植“现代戏”躲过浩劫,保存了木偶艺术的精英和实力。

1973年7月,泰兴木偶京剧团上调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1983年4月,又更名为扬州市木偶剧团,团址也由泰兴迁至扬州。经过200年左右的迁徙,扬州术偶戏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回归到生成和养育她的这一方土地。

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回归故里的30多年里,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竖立起令同行瞩目的三个“里程碑”。一是于1981年创作演出的大型木偶剧《嫦娥奔月》,改京剧形式为京歌形式,使人耳目一新,当年即获得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奖,并入选国家首届艺术节演出剧目,得到了木偶界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同,被称为近代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二是于1994年创作演出的大型儿童神话木偶剧《琼花仙子》,该剧从木偶设计制作、导演手法、演员操纵表演到舞美灯光设计都极大地提升了木偶戏的文化艺术品位,从而获得国家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六艺节”优秀剧目奖,导演和主演也同时获得文华奖,被称为又一个里程碑;三是于2002年创作演出的卡通儿童木偶剧《三个和尚新传》,立意新颖、个性鲜明、表演独特、富有创意,获得由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大赛金狮奖金奖,成为第三个里程碑。2006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童话人偶剧《白雪公主》,几经修改,日臻完善,实现了人与偶的有机结合,可谓天成,在2007年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优秀剧目一等奖。

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1984年,国家派遣扬州木偶剧团出访日本,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创下连演52场的记录。从1990年至1995年,扬州市木偶剧团与日本影法师剧团签订合作协议,中日合作的大型木偶剧《三国志》在日本连续公演6年之久,这在中国木偶艺术团队出访国外演出活动中是罕见的。十多年来,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的足迹遍及南美、西欧、东亚、西亚、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文化部和有关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国外同行、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扬州市木偶剧团在全国文艺界享有盛誉,曾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被江苏省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得到国内国际木偶艺术界的普遍认同,曾经作为中国杖头木偶艺术的代表和漳州布袋木偶剧团、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共同参与中国新闻电影纪录片《中国木偶艺术》的拍摄而载人史册。

猜你喜欢
京剧团泰兴傀儡
水傀儡考论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铭记来时路 赓续永向前
东汉
泰兴城市健身舞蹈的开展与推广分析
清代沉船“泰兴”号百件青花瓷将入藏中海博
《牵丝戏》
傀儡的密码
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