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织造博物馆的空间设计管窥

2019-04-19 07:44
剧影月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江宁盆景园林

江宁织造博物馆作为南京的遗址博物馆,位于原江宁织造府的西园遗址上,位于目前南京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关于遗址博物馆的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建立并架构与历史建筑、文物之间的关系,在还原历史和传达遗址信息的基础上,将江宁织造的文脉融入现代建筑和文化的肌理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恢复遗址原貌。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江宁织造府旧址上的遗迹只剩下残存的街瓦和西园的湖池。有鉴于此,江宁织造博物馆所需要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使命便是要对遗址存留的文物进行一定的保护,和对当地文化信息进行恰当的转化,并运用设计的语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具体的空间和形态得以呈现。

一、结构设计

江宁织造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所处的地段是由长江路、太平北路、中山东路和碑亭巷围合而成,其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北侧的长江路是南京市重要的文化轴线,临近有民国时期的总统府、江苏省美术馆、南京图书馆等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如此说来,江宁织造博物馆处于现代化建筑群的中心。根据设计基地的现状,设计师别具匠心,在建筑的体量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周围地势和建筑群的空间分布,将博物馆与周围建筑相和谐的标高,使西北侧融入到大行宫街巷的位置中,而随着西北到东南角建筑高度的跌落,南面的主要入口下沉到与地铁口相平行的位置,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此处的建筑出入口结合地铁站的出入口形成下沉广场和地下空间的通道,便于游客进出。这一设计理念,在整体上形成了弃高求低的空间格局,于东南角的十字路口处便可以将馆内的建筑园林尽收眼底,与此同时也完成了博物馆自身对外的开放性。

根据外部结构的下沉设计,博物馆在内部空间上也拉开了空间的尺度级别,在高差的处理上为了扩充原有博物馆内部的固定空间以及展现江南建筑的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中国山水画中深远、高远和平远的的意境(图1)。具体言之,“高远”处的建筑为四楼的“楝亭”,“平远”处寓意为一层的西园湖面,因此地面之上整体建筑和园林呈现处“古建筑亭台—主体建筑—园林”三段式分布。而纵向空间上,通过采取地上和地下的区域分割呈现出“深远”之意,这三层意境的设计使建筑在主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正面垂直平移、梯度致深的美学法则,演绎出犹如中国山水画一般的连续性梯度重叠的空间,开拓了自然山水和现代建筑的关联,做到了师法古典艺术的空间构图,既传承了中国意境的深邃,也承接了现代设计的简约。

除此以外,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借鉴了古代雕刻和盆景艺术的创作手法,创造了“核桃模式”和“盆景模式”两种构架。“核桃模式”是对《核舟记》中核舟所采用的原材料体积虽小,却能表现出极广艺术境界的转化,因此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外立面的外观设计上并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而是围合了一周象征云锦金属丝表面的灰色墙体和金属格栅,通过在夜间灯光打出“云锦的效果”,以展现和呼应南京传统的丝织工艺,从而营造出博物馆外围朴实大方的艺术效果。再看博物馆内部,则是通过对不同历史片段和文物信息的集合和呈现,旨在对江宁织造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叙述,让观者能够细致入微地了解和认知江宁织造府的历史与文化。而这便犹如透过核桃的裂缝,去感知和体会隐藏于历史下的丰富隐喻。与“核桃模式”相辅相成的“盆景模式”,也是呼应了“以小见大”“芥子纳须弥”的中国古典艺术手法。盆景是通过对植物、山石、土、水等不同材料和元素的组合及塑造,于几架和盆器的小空间上呈现出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不同于“核桃模式”对建筑内外空间衔接方式的设计架构,“盆景模式”是实施在江宁织造的内部空间的建筑设计中,力图以盆景中“小体量,大蕴含”的建筑物组合,为不同的历史片段搭建桥梁,从而构成一个自由灵动的园林空间,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氛围。

在“盆景模式”的设计理念下,博物馆成为南京城市形象的缩影和江宁织造府历史信息复萌的载体。一方面,在景区的整体布局中通过引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之作中所对金陵的描述,将南京的三山街和白鹭洲以博物馆中北高南低的主体建筑和绿水坏绕的湖心岛来呈现,致力于营造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金陵意象。另一方面,在历史层面上,江宁织造博物馆具体是建造在江宁织造府西园的位置。在上述骨架的格局基础上,通过增添西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和红楼梦大观园的景观,实现了对于曹氏家族西园文化的呈现和曹雪芹笔下巨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象的投射。在整体空间布局上,设计师吴良镛先生采取两种设计模式——现代建筑立面与传统建筑群围合庭院的“核桃模式”及自然园林架于现代外壳建筑托盘之上的“盆景模式”,使江宁织造博物馆在中国大山水、大写意的背景下,立轴山水之盆景跃然于南京城市中心。

关于博物馆内部展陈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于遗址文物和历史信息的展陈;二是建立红楼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场所;三是推动相关文创产业和商业的发展。由此,构建了“一府三馆”的空间划分。关于江宁织造遗址文物和信息的展陈,首先以历史为脉络,围绕织造府本身的历史为主线和以所辖制造局云锦生产的历史、历史巨著《红楼梦》、作者曹氏家族兴衰史为辅线的展馆设计。其次是象征西园的“园林”部分,将曹雪芹的“记忆和意境”转化为园林建筑的语言表现出来。通过在园林建筑的造型上以一种理性的表现设计,回归至历史建筑本身。最后是红楼梦文化活动中心,例如:茶馆、曲艺表演、红楼餐馆、云锦商店等,形成多功能的综合性金陵文化博物苑,试图从多方面带动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活力。

再来看地上空间建筑,主要发挥复原历史建筑和信息的作用。其布局根据三段式结构划分为“古建筑亭台—主体建筑—园林”,古建筑亭台群是由三楼的“有凤来仪”广场、爬山廊、四楼“桃花诗社”和楝亭组成;主体建筑即江宁织造厅和旗袍馆是位于一层的位置,而园林作为整座博物馆的灵魂建造在江宁织造厅的后方位置,地下一层发挥了展览和文化休闲的功能。中间是中庭庭院,院中植有高大的桂花树,荼花和鲜艳的红色酢浆草。于绿影红花中,立有曹雪芹的雕像,凸显了这位大家炉火纯青的文学造诣。围绕中庭庭院是四个主要展馆,展览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一府三院”的内容,即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文学馆和云锦馆,辅有临时展厅,时尚发布中心和咖啡厅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后人留下可叹可追的繁华胜景与无限遐想。

图1结构设计

图2园林布局

二、园林布局

作为南京的遗址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旨在展现南京城市的文脉和江宁织造府的历史。其中园林的设计,作为一大亮点和新意,不仅浓缩了南京的城市风貌,还借助西园之形营造了《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可以说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仿若游经红楼一梦”。

园林的整体布局是要营造“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金陵意象(图2),从而形成山水相融的总体格局。在纵向上呈南北式走向的狭长设计,于是呈现出山势起伏跌落的视觉效果。而平面上园林建筑群的构图是以两条相互转换的轴线为基本骨架,一是“有凤来仪厅”与“萱瑞堂”所在轴线,一是戏台建筑群所在轴线,两条轴线与东西入口所在轴线交错于中心湖面,构成转折迂回的多条游径和小道,此为游人游览、观光提供了诸多便捷。在墙体设计上,采用了徽派建筑传统的马头墙,组成错落有致的叠落山墙。起伏的墙面设计使建筑的沿边呈现出线条的延伸和动态之美,生动地表现了山势的“绵延”。于建筑的细节之处,通过在木构建筑的门罩、窗楣和扇窗上雕刻莲纹、万字纹和云纹式样的镂空雕花,突出了江南徽派建筑特有的的大气厚重和古朴典雅。建筑作为历史和艺术的载体,吴良镛先生在建筑的造型上以一种理性的表现设计,回归到建筑本身,在形式上不仅贴合历史典故,还注重考虑到其所应有的功能和实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园林中的布景巧妙地借助于原著《红楼梦》中的典故和诗词而设计。从整体上看,以绿水环绕湖心岛隐喻白鹭洲,且以此为中心,在这汪池水的西南口引流处取名“沁芳闸”,喻为桥边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即沁芳源之流之意。与这一池湖水相关的取景有“寒塘鹤影”,虽是几平方米的布景,却是点睛之笔。在红楼梦的“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这一章节,山之高处,名为凸晶;山之低洼近水处,名为凹晶。林黛玉和史湘云选在了近水池沿处赏月联诗(凹晶馆),故在这一处设计成一方青松盆景。盆景下,近水岸置有几湖石和鸢尾等水生植物,从而将诗的场景生动地还原出来。饶有意味的是,此景的取名源自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而“芦荻夜雪”的布景设计依据源于芦雪庵赛诗的典故,原著中芦雪庵盖在傍山依水河滩之上,也有近水之缘,因此在这一景处故种有几丛芦苇灌木,树木杂草,以朴素素净之意喻之。

向右沿着长廊便是“潇湘竹林”,作为黛玉所居之处,将其设计在“怡红快绿”宝玉别院的近邻,也是源于对原著的真实还原。在潇湘竹林处,千杆翠竹摇曳,三色石子漫成水波纹样的甬道,红色雨花石点缀其中,隐喻镶嵌,暗喻落花衰红。而在小径处精心设有分岔口,以落红寻踪,呜咽处,葬花吟和花冢的诗词命名,生动地表现出“宝玉循声,黛玉葬花”的情景。相较于潇湘竹林布景予人清秀高雅之美,薛宝钗“蘅芜苑”的布景设计则是在方寸之地添几牵藤异草,桃杏葱树,别具一格。建筑上将半亭和回廊依墙而建,营造出一种半掩半露、含蓄深远之感。园间之中所有的布景和提名,不管是池水中的花色锦鲤,还是留转于假山之间的“曲径通幽”,亦或转过山石,穿花度柳后的“蓼汀花溆”,都能让参观者重温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皇恩重元妃省父母”的画面。

园内除了以《红楼梦》为线索的布景外,还穿插复原了历史资料和《江宁行宫图》中萱瑞堂、楝亭、织蜀戏台,及位于四层的多功能厅的四组古建筑等历史片段。三进的木制的织蜀戏台位于园林的东部,周围回廊环绕,戏台的藻井精雕细刻、精美绝伦。这里被作为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象征性地延续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让历史以戏曲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极具现代价值。而萱瑞堂作为历史信息的复萌,因其是曹寅奉母孙氏朝谒康熙的地方,承载了江宁织造府曾备受隆恩的一段光辉岁月,故将此设计在园林建筑的中心位置,突出其在曹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四楼的“楝亭”这一景致的选取,是源于历史上它是曹氏家族与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交往聚会之所,故将其置于古建筑亭台的西北角处,即全园的至高点,即是对原建筑位置的还原,也可以让游者俯瞰远眺园林全景,赏春秋风光,感受到曹家西园的诗意和文化。

对于具体的景点布置,吴良镛先生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处理。通过园林中蜿蜒曲折的道路、长廊、湖水的转折点,并利用园林中的筑山、叠水、配景和借景等手法,增加相衬的布景,从而架构了景与景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开放的园林空间。因此,在织蜀戏台可以看到三进别院和竹林掩映下曲折的廊道,登临楝亭俯瞰到全园的景致和叠落的建筑,以及循着“潇湘竹林”景色的变换,依稀可见红楼梦中的情境。毫不夸张地说,园林中的景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时间的三维空间和不同的游径体验下,展现出了中国江南园林移步换景,景观横纵的特点和独特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江宁织造博物馆的设计能获得了大众的肯定和赞扬,在于它运用了多元化的设计语言,将艺术和建筑融入历史之中。在中国大山水,大写意的背景下,金陵古城、江南风韵和典故诗词都被写入江宁织造博物馆的一景一物中,建筑被赋予了高远、平远和深远的层次,园林用其巧妙的空间布局再次书写了《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可以想见,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江宁织造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为南京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和深厚的文化熏陶。

猜你喜欢
江宁盆景园林
刘江宁作品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职业知识的实践探索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刘江宁作品
桌上盆景(外一幅)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宁分院 王光勇
萝卜盆景
柚子,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