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水仙和肉桂中氟离子的浸出规律研究

2019-04-19 02:32傅仙玉钟智霞武广珩刘金仙
关键词:水仙茶汤茶水

傅仙玉,钟智霞,武广珩,刘金仙*

(武夷学院 a.茶与食品学院;b.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氟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不同程度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之中,但大量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约占人体含氟量的90%[1]。氟利于牙釉质的形成,能抑制牙齿细菌的生长,能够坚固牙齿,具有防龋齿作用,还具有加速人体骨骼形成,增强骨骼硬度的作用。但人体所需氟的安全阈值比较窄,适当摄入氟利于健康,摄入不足、过量都对人体有害,不足易使人产生骨质疏松和龋齿等,一旦过量,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氟斑牙、氟骨症等中毒现象[2]。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人均每天适宜的氟摄入量为2.5~4.0 mg[3];我国制定的最大摄入量标准为4 mg[4]。

茶树是一种富集氟能力很强的植物,含氟量是普通水果的12~30倍,蔬菜的5~20倍,其叶片是氟元素富集的一个重要场所,含量高达每千克几百至上千毫克[5]。而且茶叶中42%~86%的氟可被溶解到茶水中[6]。

饮茶是人体获取氟的途径之一,但过度饮茶也可致氟中毒。近年来,在我国四川、新疆、内蒙古等地均有饮茶型氟中毒症报道[7],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氟斑牙、尿氟升高和氟骨症。对饮茶爱好者而言,茶叶中氟含量高低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因饮茶而导致氟中毒,以及如何预防氟中毒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8-9]。

水仙和肉桂作为武夷岩茶中的两大品种,是武夷山茶区的主打茶[10],二者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受到许多茶客的青睐。据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氟离子含量与其原料的老嫩程度有关,制作原料越老,成品茶的含氟量越高[11]。岩茶的原料较成熟,因而其含氟量会相对较高。在武夷山地区,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人每日会饮入大量的茶水,而人体的每日氟的摄入量是有限的,这样势必有可能导致氟的摄入量过多,引起饮茶型氟中毒现象。本研究对水仙和肉桂中氟的浸出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为人们的健康饮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供试材料:水仙、肉桂成品茶(产于武夷山当地)。

试验试剂:1 mol·L-1CH3COOH、3 mol·L-1CH3COONa、0.75 mol·L-1Na3C6H5O7、NaF 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otal ionic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将 3 mol·L-1CH3COONa 溶液与0.75 mol·L-1Na3C6H5O7溶液等量混合,现配现用。

10 μg·mL-1F-标准液:称取 0.022 1 g 基准氟化钠(NaF)。预先105~110℃干燥2 h,干燥器内冷却,转入1 000 mL容量瓶中,加去离子水稀释至标线,摇匀,贮存在聚乙烯瓶中。

1.2 试验方法

1.2.1 氟离子标准曲线制备

(1)氟离子标准液配制:用10 mL的移液管分别移取 1 mL、2 mL、3 mL、4 mL、5 mL 的 10µg·mL-1F-标准液于5个50 mL容量瓶中,再往每个容量瓶中各加入10 mLTISAB,然后用去离子水定容,摇匀,配成F-标准液。

(2)标准曲线的制备:将电极浸入去离子水中,在离子计上测量其电位,然后更换去离子水,观察其电位变化,如此反复进行处理,直至其电位达到稳定并为它的纯水电位为止,然后再进行测量氟离子浓度。一般情况下要求其电动势达到330 mV以上。

将F-标准溶液分别倒入5只塑料烧杯中,放入磁性搅拌子,插入氟离子选择电极和甘汞饱和电极,连接好离子计,开启磁力搅拌器(转数1 000 r/min左右,以下测定时所使用磁力搅拌器的转数均为1 000 r/min左右),依稀至浓的顺序依次测量,在仪器数字显示在±1 mV内,读取电位值,记录数据。再分别测定其他F-标准溶液的电位值,并记录数据。

1.2.2 水仙、肉桂不同温度氟离子的浸出率

按茶水比为1∶22,称取肉桂、水仙茶叶各5 g三份,分别加入100℃、80℃、60℃水110 mL,浸泡15 s,倾出茶汤,用微孔滤膜过滤后,用10 mL的移液管移取10 mL茶汤至50 mL的容量瓶中,再加入10 mL的TISAB,加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具体操作参见国标GB/T 5009.18-2003。

1.2.3 水仙、肉桂不同茶水比氟离子的浸出率

按茶水比为 3∶110、5∶110、7∶110,分别称取水仙、肉桂茶叶各3 g、5 g、7 g三份,皆加入100℃水110 mL,浸泡15 s,倾出茶汤,用滤膜过滤后,用10 mL的移液管移取10 mL茶汤至50 mL的容量瓶中,再加入10 mL的TISAB,加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具体操作参见国标GB/T 5009.18-2003。

1.2.4 水仙、肉桂不同冲泡时间氟离子的浸出率

按茶水比为1∶22,称取肉桂、水仙茶叶各5 g三份,皆加入100℃水110 mL,三份浸泡时间不同,分别 5 s、15 s、30 s,倾出茶汤,用滤膜过滤后,用10 mL的移液管移取10 mL茶汤至50 mL的容量瓶中,再加入10 mL的TISAB,加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具体操作参见国标GB/T 5009.18-2003。

1.2.5 水仙、肉桂不同冲泡次数氟离子的浸出率

按茶水比为1∶22,称取肉桂、水仙茶叶各5 g三份,每份冲泡5次,每次加入100℃水110 mL,第一次浸泡5 s,倾出茶汤,后面的4次每次浸泡10 s,倾出茶汤,用滤膜过滤后,用10 mL的移液管移取10 mL茶汤至50 mL的容量瓶中,再加入10 mL的TISAB,加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具体操作参见国标GB/T 5009.18—2003。

1.2.6 实验数据的处理

原理:氟离子选择电极的氟化镧单晶膜对氟离子产生选择性的影响,当氟电极与甘汞电极组成电池,电池电动势(E)随待测溶液中氟离子浓度(c)的变化而改变,符合Nernst方程式。

式中E为电池电动势(mV);E0为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为一定值(mV);R为摩尔气体常数(8.314 J·(mol·K)-1);T为测定时热力学温度(K);F为法拉第常数(96 486.70 C·mol-1);c为氟离子浓度(mol·L-1)。E与 lgc成线性关系,2.303RT/F为该直线的斜率。

根据F-标准溶液电动势的记录结果,以F-标准溶液的负对数为横坐标,以电位值为纵坐标作图,绘制标准曲线。再参照当天的标准曲线,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各组茶汤样液的含氟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冲泡温度条件下水仙、肉桂的氟离子浸出量

表1显示了不同冲泡水温条件下,以茶水比为1∶22,冲泡时间为15 s所得的茶汤中的氟离子含量。从表1可知,水仙在冲泡水温为80℃时茶汤中的氟浓度是60℃时的1.351倍,100℃时是80℃的1.655倍,说明水仙的变化增长幅度差异大;肉桂的冲泡水温为80℃时茶汤中的氟浓度是60℃时的1.267倍,100℃时是80℃的1.269倍,增幅差距小,说明肉桂的变化增长幅度相对比较稳定。说明温度对水仙氟浸出率的影响比肉桂明显,但是肉桂中氟浓度的水平始终在水仙之上,其氟浸出量高于水仙。另外发现,两种茶叶随着水温的升高,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幅度,水仙的变化幅度大于肉桂,水仙氟的浸出率在100℃时是60℃的2.236倍;而肉桂氟的浸出率在60℃与100℃之间的变化率为1.608倍,远小于水仙。综上可知,本研究的结果符合前人的研究规律,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茶汤中氟的浓度也升高,在相同条件下,水仙和肉桂都遵循这个规律。分析认为,因为茶叶中的氟以无机形态存在,冲泡的水温越高,越有利于氟的浸出。

表1 不同温度条件下氟离子含量

2.2 不同茶水比时水仙、肉桂的氟离子浸出量

表2显示了以不同茶水比在100℃水温,冲泡时间为15 s条件下所得茶汤中氟离子含量。由表2可知,水仙在茶水比为5∶110时是3∶110的1.542倍,在 7∶110时是 5∶110的 1.286倍;肉桂在茶水比为 5∶110时是 3∶110的 1.574倍,在 7∶110时是5∶110的1.775倍,说明氟浸出率与茶水比呈正相关关系。另外发现,在茶水比为3∶110时,水仙氟浸出量仅比肉桂高0.055 mg·L-1,在5∶110条件下水仙氟浸出量仅比肉桂高0.049 mg·L-1,说明在这两个茶水比条件下二者的氟浸出率差异不明显。综上可知,本研究结果符合前人研究的规律,茶水比值越高,茶水中的氟离子浓度越高,茶水比与浸出率呈正相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水仙和肉桂都符合这个规律。

2.3 不同冲泡时间下水仙、肉桂的氟离子浸出量

表3显示了以茶水比为1∶22,冲泡水温为100℃条件下,不同冲泡时间所得的茶水中的氟离子含量。根据表3中的数据可得,水仙冲泡15 s时,茶水中氟浓度是冲泡5 s的1.385倍,冲泡30 s时氟的浓度是15 s的1.231倍,水仙中氟离子浸出率呈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律增长。肉桂冲泡15 s时茶水中氟浓度是5 s时的1.304倍,而冲泡30 s与15 s之间的氟浓度差距很小,只有略微增加。综上所述可得,第一泡冲泡的时间越长,水仙和肉桂茶水中的氟离子浓度越高,水仙和肉桂中氟的浸出率与时间呈正相关。肉桂中氟的浸出量始终大于水仙。分析认为,氟浸出率可能跟茶叶品种有关,不同的茶叶品种其氟的含量不同,冲泡时间对其影响也不同。

表2 不同茶水比氟离子含量

表3 不同冲泡时间氟离子含量

2.4 多次冲泡条件下水仙、肉桂的氟离子浸出量

表4显示了以茶水比为1∶22,冲泡水温为100℃条件下,第一次冲泡时间为5 s,之后每次冲泡10 s所得茶汤中氟离子的含量。从表4的测定结果可看出,第二次冲泡的茶水氟含量高于第一次冲泡的茶水氟含量,是所有冲泡次数中氟浸出率最高的,水仙第二泡氟的含量达到前5泡总量的25.95%,肉桂第二泡氟的含量占总量的25.41%,之后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每次溶出氟离子的含量在逐渐减少。分析认为,茶叶经过第一次的冲泡使茶叶本身温度上升,同时因为茶叶细胞内外存在氟浓度压差,使得茶叶中的氟更容易浸出,在第二泡时浸出率达到最高,之后由于茶叶中的氟含量有限浓度压差减小,所以随着冲泡次数增加,水仙和肉桂的茶汤中氟浸出量逐渐减少。

3 结论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冲泡条件下,水仙和肉桂中氟的浸出规律,主要从不同冲泡温度、不同茶水比、不同冲泡时间以及不同冲泡次数进行探索。综上研究结果表明,这4个因子都对水仙和肉桂氟浸出率有显著影响。

冲泡水温越高,水仙和肉桂中氟浸出率越高。水仙在冲泡水温为80℃时茶汤中的氟浓度是60℃时的1.351倍,100℃时是60℃的2.236倍;肉桂在冲泡水温为80℃时茶水中的氟浓度是60℃的1.267倍,100℃时是60℃的1.608倍。水仙冲泡水温为100℃,此时茶水中的氟浓度最高,达到1.681 mg·L-1,以此为参照依据,则冲泡12 g的水仙,其茶汤中氟的量就已超出了人体每日摄入氟的安全阈值,所以建议每人每天这样饮用水仙的量控制在12 g以内。肉桂在水温100℃的冲泡条件下,茶水中氟的浓度达到1.761 mg·L-1,同理,建议每人每天饮用肉桂的量不超过11.5 g。

表4 多次冲泡条件下氟离子含量

冲泡时,茶水比越高,水仙和肉桂茶水中氟浓度越高,茶水比与浸出率呈正相关。水仙茶水比为 5∶110时是 3∶110时的 1.542倍,在 7∶110时是3∶110的 1.982倍;肉桂茶水比为 5∶110时是 3∶110时的 1.574倍,在7∶110时是3∶110的 2.793倍。以最高的茶水比7∶110为参照依据,此时水仙的茶水氟浓度达到2.337 mg·L-1,肉桂茶水中氟的浓度达到3.139 mg·L-1,建议如此茶水比的情况水仙的饮用量不超过8.5 g,肉桂的不超过6.4 g。

冲泡时间越长,茶水中氟的浓度越高,水仙和肉桂氟的浸出率与时间呈正相关。水仙冲泡15 s时茶汤中氟浓度是5 s的1.385倍,冲泡30 s时的是5 s的1.706倍;肉桂冲泡15 s时茶汤中氟浓度是5 s的1.304倍,冲泡30 s时的是5 s的1.337倍。以最长冲泡时间30 s为参照依据,建议此法单独饮用水仙的量不超过9 g,肉桂的量不超过8.8 g;如果二者同时饮用,建议茶的总量不超过8.8 g。

在多次冲泡过程中,除第二泡茶水中氟浓度上升,之后随着冲泡次数增加,氟浸出率减小。分析认为,是由于茶叶全氟量和氟浓度压差引起的。本研究的整体测定数据显示,肉桂茶水中的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水仙,分析认为与品种有关,不同的茶叶含氟量不同,认为肉桂本身氟的含量高于水仙,导致肉桂的氟浓度压差大于水仙,所以肉桂茶水中氟浓度高于水仙。

4 小结

综上所述,水仙的茶水中的氟离子浓度在0.75~2.34 mg·L-1之间,以此为参考依据,建议每日冲泡水仙的量应控制在8.5~12 g。肉桂的茶水中的氟离子浓度在1.10~3.14 mg·L-1之间,建议每日冲泡肉桂的量应控制在6.4~11.5 g之间。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建议在冲泡茶叶时可以使用温度低一些的水冲泡;第一泡最好仅作为洗茶不用于饮用,这样可减少氟的摄入量,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饮茶型氟中毒现象;同时有大量数据显示,等级越高的茶,其含氟量越低[12],同时其保健功效也会越好,因此建议在购买茶叶时选品质好的茶。

猜你喜欢
水仙茶汤茶水
一株水仙
爱丁堡水仙
水仙帖
从一杯茶汤启程(组诗)
一字蚀骨
我喜欢洋水仙
茶水间
茶水间
茶水间
茶汤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