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意识探究

2019-04-19 12:07张雨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意识

张雨

摘要: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其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素养与这一教育目标更是紧密相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育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必须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学术研究、问题与责任等几方面的意识,以便充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16-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学术研究意识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學术研究意识以提升其课堂教学自信。有关思政课的误解长期以来未能间断,比如有人误以为思政课的设置是为了满足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其作为一门课程,本身并不具有任何的学科规范与学理基础,而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自信遭到弱化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为了能提升思政课的学科品位并强化其学理深度,国家相关部门颁发了相关文件,针对高校提出了设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明确要求。思政课有了学科依托与归属,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个前提,其在教学方面的自信便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若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发展,一方面,广大思政课教师还需继续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意识,就该学科的基本问题,如学科研究对象与方法等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使学科建设体系更趋于完善,以此来回应社会当中存在的思政课缺乏学理基础的质疑。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做到能够及时地将学术研究成果与学科教学实践相融合,以促进学科方法的改进、学科教材的修订等,并且能够以清晰的学理逻辑回应学生的疑惑,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学术研究意识,从而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学理支撑。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是导致这门课程实效性欠佳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增强思政课的理论力量,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要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学术理论框架;(2)要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相关的史料支持;(3)要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相关的学术研究观点,如海外中国学等。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学术研究意识以为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方法论指导。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将特定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加以分析和评价。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勤于学习存在于其他学科中的理论方法。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今,思政课教师如果仅将自身的理论学习活动局限于本学科,会很容易与这个时代脱节,并且思政课本身所带有的系统性、综合性等学科特点也要求教师能够联系其他学科中的前言理论与教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本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够展开得更加顺利。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问题意识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中重难点问题的意识。抓住并解决好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大有助益,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起点所在。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忽视重点及难点问题,会使得教学实践失去这门课程该有的针对性。此外,以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为核心展开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该门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该课程与现实联系密切这一特性,首先联系社会现实确定一个主题,继而选择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思考方向,以确保其对学生是非辨别能力的提升会有所帮助,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样既避免了教材案例的老化问题与教学方法的刻板问题,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激发了其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在致力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实践中,要以“进什么”、“怎么进”等重点方面为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新思想的“三进”实效,不仅要让新思想走进教材与课堂,还要使其走进学生的头脑和心里。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解答学生思想困惑问题的意识。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与学生间在学术知识层面上的交流,还要注意把握与其在思想感情层面上的沟通。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与生活方面的思想困惑来设计课程,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如开设QQ群等,这样既能够提升思政课之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可以提升其亲和力。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关切与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社会热点问题在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易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上应当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注重提升自身对于现实问题的敏锐度,让自身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声筒,在提升思政课释惑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于学生而言的思想引导力与感召力。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责任意识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高校推行思政课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这门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十分鲜明。因而,作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具有政治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自身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向导者的作用。此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推进也离不开思政课教师政治责任意识的具备。作为知识文化交流与思想观念交锋重要场所的高校当中难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间的斗争。尤其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水平的不断升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大幅度发展,我国高校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更加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源自西方的各种价值和思想观念流入我国高校校园,形形色色的宗教思想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传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和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侵袭了学生大脑,等等几个方面。面对这一形势,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守卫者的思政课教师更是应当在政治相关方面保持高度清醒的意识。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明晰的职业责任意识。这一要求的由来不仅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有关,还受到思政课堂教学难度的影响。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着繁重的生活与工作压力,甚至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思政课边缘化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思政课教师个人成就感缺失的现象,因此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意识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增强其教学工作热情,从而保障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强化其自身的职业责任意识有利于其职业认同感的生成,而职业认同感的具备不仅可以端正思政课教师的从业态度,并且能够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感。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思政课教师社会责任意识的具备有利于思政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提升,优化学生的思政课堂体验,进而强化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思政课教师如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就能够通过自身所散发出的高尚人格魅力以及行为魅力,如见义勇为、帮扶贫困学子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由“知”转向于“行”。

参考文献:

[1]林红斌.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23).

[2]赵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8).

[3]陈仁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透视——基于H市七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7,(3).

猜你喜欢
高校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
巧用迷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