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的六个英译版本比较

2019-04-19 12:07张占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

张占军

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等。《长恨歌》有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其中六个英译本的部分诗句进行对比,试图发现一些翻译规律。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英文翻译版本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33-03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他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是熔叙事抒情于一炉的长诗,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长恨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全世界,其中被翻译为英语就不止一次。不同英语版本的《长恨歌》差异很大。在本文中,笔者将选取六个版本进行对别,力图发现其中的异同,并找到一些翻译规律。

一、题目的英译

由于中文《长恨歌》的题目中有“歌”这个字,代表一种诗歌的体裁,六位(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为一位译者)译者中有两人译出了这种体裁,分别使用的是“song”和“ballad”,其余译者可能认为读者一眼能从开始的几句中判定体裁,因此把精力用在了“长”和“恨”的翻译上。

对于“长”的处理,“abiding”和“eternal”相比较其他看起来“简单易懂”的形容词,似乎更有文学性一些。“恨”的处理要复杂一些。翟里斯译为“错误”(wrong)这样的表达,是否会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呢?所谓“错”,到底是指唐明皇不应该纳杨玉环为妃(因为杨玉环本来是唐明皇的儿子——寿王的王妃),还是唐明皇在马嵬坡不得不赐死杨贵妃?亦或会暗示译者自己的价值判断,即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价值判断?从中国人的理解出发,一般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是赞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的,对于杨贵妃后来被赐死是心存惋惜的,这样看来,“wrong”一词的使用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选取的。

使用“哀伤”(sorrow)的有两位译者,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宾纳。这个“哀伤”对于定位整首诗的基调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中文原文中“长恨歌”之中的“恨”,不是对仇敌的“愤恨”,而更多的是失去爱侣的“悔恨”和“哀伤”。“remorse”“regret”和“woe”都不同程度的表达了“同情”、“怜悯”和“悲痛”的心情。

从诗歌标题的翻译上可以看出,英语译者为了使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有意无意地对原文进行了“加工”,这种“加工”有可能改变原作者的意图,是一种对于原文的“变异”,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英语读者的理解,从而使得这首诗在中文读者和英语读者中的反应产生了差异。

二、英译本的体裁

关于诗歌体裁,许渊冲在载于外语学报(黑龙江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的文章《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英译》里,对于四个不同版本进行了分析。许渊冲在文中首先对几个版本的体裁进行了区分,分为散体译文和诗体译文,本文沿用这个划分方法。

《长恨歌》原文对仗工整,排列整齐,在英语中如果同样采用诗体进行翻译,难度极大,因此使用诗体翻译的译者比较少。许渊冲也指出,能传达原诗歌“音美”的韵体译文自然胜过散体译文。如果韵体的“意美”不如散体,那就是在主要方面有逊色,应该取散体之长,补韵体之短,才可能成为更好的译文(许渊冲,1984)。

三、前三联诗句的英译

第一联

对于第一联的处理,最有创意的是翟里斯,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译文中添加了小标题“Ennui”(烦恼、厌倦等,对于唐明皇求美人而不得的心情加以更加明确的刻画),对原诗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这是一种“破坏”。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读者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有助于读者快速掌握长诗的结构,加深读者的理解。

“汉皇”的处理也有很大差异。众所周知,唐朝的诗人写本朝皇帝,是不能直接说唐朝的,历朝历代也是如此,因此假托汉朝的事情,毕竟是“过去时”,不会招来“文字狱”。在翻译“汉皇”的时候,三位译者都采取了虚化的策略,使用“His Imperial Majesty”、“China's Emperor”和“beauty-loving monarch”的表述,避开了这个一般中国人都能绕过的“陷阱”。另外三个译者则忠实于原文,使用“Han”的表达法,在文字表述上同原作者保持一致。对于一般西方读者而言,他们严重缺乏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很难区分“唐”和“汉”,他们可能更加关注的是这个爱情故事本身,因此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可能不是非常重要。

第二联

第二联的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确,因此虽然具体使用的词语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看差异不大。路易艾黎的译文通常是跨行(句)进行的,因此在形式上不如中文原文工整。

第三联

对于第三联,译者的理解比较到位。“conceal”的使用率很高,译者也比较一致地使用了否定表达。路易艾黎的译法与众不同,他采取的是“反话正说”的方法。“rich in feminine charms”(富有女性的魅力)这样的表述显得杨贵妃更有自信,更富有西方人的审美情趣。

四、结语

诗歌的翻译难度是很大的,除了语言本身的差异之外,译者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复杂的文化历史背景、原作者的主观意图、译入语读者的期待、体裁的对应等。除此之外,译者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尽可能的忠实原文,同时让译入语读者获得和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Alley,Rewi.Bai juyi 200 Selected Poems[M].Beijing:New World Press,1983:208-209.

[2]Yang Xianyi,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5:105.

[3]吕叔湘,许渊冲.中诗英译比较[M].香港:三联书店,1988:240-266.

[4]许渊冲.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英译[J].外语学报(黑龙江大学学报),1984,(3):49-61.

[5]许渊冲.许渊冲英译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8-9.

猜你喜欢
长恨歌白居易
早蝉(节选)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长恨歌
即事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