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体会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19-04-19 12:07张敖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

张敖

摘要: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演进过程,每个人格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任务、冲突的解决。冲突解决的好坏将对学生的人格独立、思想健康产生重要的人生影响。本文结合自身成长期间的正反两个典型案例,交流了对发展心理学理论的体会,并通过从事教学工作当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介绍了将发展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当中的实践,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172-02

一、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概述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众多,包含内容非常丰富[1,2]。本文的立意在于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经历,浅谈一下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的体会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演进过程。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既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婴儿期(0—2岁)、儿童期(2—4岁)、学龄初期(4—7岁)、学龄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50岁)、成熟期(50岁以上)。在各阶段的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中都可能会产生适应和满足、冲突和危机两种结果。每个人格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任务、冲突的解决。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格从建立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全过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的个人经历与体会

在这八个阶段中,学龄阶段为6—12岁,即小学阶段。笔者作为标准的“80后”,1989年上小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典型正面和反面案例,简单谈一下在小学的两件对笔者后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事情。

1.典型正面案例。笔者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位优雅、美丽的中年教师——A老师。A老师穿着得体,言语优美轻柔,非常符合语文老师的气质。她总是用鼓励的语言对学生的作文加以点评,无论写得好还是不好,在纠正作业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的时候,总会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加以鼓励点评。她也非常善于使用易懂的语言讲解课文,至今记得她在教授写作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大家不要害怕写作文,其实写作文是很简单的,就是把你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这让笔者对写作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从此,在作文方面从来没有过困难。笔者后来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不仅是A老师教得好,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上培养起来的自信心。这种信心恰好符合埃里克森的理论,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4]。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工作承担中充满信心,尽管A老师只担任笔者一年的班主任,但是对笔者在文学学习的心理历程上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2.典型反面案例。埃里克森理论中的另一个极端是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容易形成自卑。笔者的第二个经历就是这个理论在实际当中的体现。A老师之后,班主任换成了一位年龄偏大的B教师。当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开始学习应用题,有次考试,笔者考了65分,班里大部分人的成绩都不理想,B老师就让成绩低于80分的同学站在班里,她一个一个的对着学生训斥,甚至辱骂。笔者清楚地记得B老师的吐沫都喷到了脸上。有些同学一边被骂一边哭泣,有位男同学顶撞了B老师一句,被她连踹了几脚,直接被踹出了教室。此后笔者对数学一直有莫名的厌倦情绪,非常讨厌上数学课,到后来发展到讨厌一切数学老师,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可以说数学在笔者心里不只是形成了自卑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种障碍。后来学习了发展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后,笔者才体会到自己在语文和数学学习方面的差距从何而来。埃里克森认为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4]。

三、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应用实践

当笔者成为一名教师后,在教学过程中历来坚持不要轻易去刺激、打击某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而是努力去发现这些“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表扬,通过潜移默化地鼓励使学生树立在学习上的信心,消灭自卑心理。尤其是在卫生职业学院,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学生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都处于埃里克森理论中的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学生中的逆反情绪经常因为教师的某些言行被激发出来,有些甚至是整个班级对教师的抵触。以下分享交流一个笔者关于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应用成功案例。

笔者当时担任某班班主任,有位学生小C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于家庭因素,逐渐养成了说谎的习惯,这种习惯让她在班级中被孤立,当她主动想表现自己的能力时,全班同学都展示出某种抵触。有一次班级的语文老师找到笔者说小C在上课时间看课外书,被发现后小C不仅意识不到行为不当,而且矢口否认。语文老师是一片好心,善意提醒她认真上课。下课后,小C找到笔者哭诉,觉得老师们总是针对她,同学们也不喜欢她,她不想上学了。笔者倾听了她的诉求之后,就事论事,问她有没有上课看课外书,她还是否认。笔者这时提醒她,学校教室前后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老师的电脑里已经下载了语文课堂的现场录像,小C听完愣住了,然后陷入沉默。笔者继续开导她:老师纠正你上课看课外书的做法是正确的,要想赢得更多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强词夺理或者说谎都不是正确的选择。最终小C认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开始积极的转变,克制爱说谎的不良习惯,最终,在班里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和接纳。

青春期的困扰和冲动如果引导不当会对学生形成难以预计的负面影响。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的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四、结论与启示

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格独立、思想健康的个体,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成熟。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支持。目前中国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过多地注重教育结果,忽视了人格的培养,最终可能导致教育重心失衡,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个体,需要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出发,找到其与教学的结合点,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这是笔者学生时期的亲身体会,也是目前作为教师坚持的一个理念,期望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改善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陈英和.中国发展心理学30年的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8-46.

[2]符仁方.西方发展心理学简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6):22-25.

[3]平延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6):74-75.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教学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