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助,家访尴尬的润滑剂

2019-04-20 02:34朱湘妹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同伴交流家长

朱湘妹

【尴尬背景】

这些年,教师进千家万户的家访活动在全国各地搞得轰轰烈烈。但很多教师觉得这是领导的要求,非去不可,去了也就那么几句话,没多大意思,还占用了家长的时间。在家访时,孩子虽在场,但总显得很拘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家长与教师的谈话有时也因为有孩子在场,而无法深入。

如果教师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没有关注家长的个性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那就不是务实的家访,自然会出现教师厌烦、家长尴尬、孩子害怕的结果。

针对这种尴尬的家访局面,暑假里,我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带着学生开始了家访活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家访回顾】

暑假过半,我开始考虑家访事宜。由于班里的男孩Y一年级下学期波动比较大,我应该和忙碌的家长好好聊一聊,而对于暑假积极阅读课外书的小A等几个同学,应该好好鼓励。于是,我和家长约定,作为奖励,将逐户接上小A等人,带着他们去Y家家访。

一路上,小A等人很激动,我提醒他们在同学家要文明做客。孩子们纷纷答应,唱着笑着,来到了小Y家。近一个月没见面,几个孩子很是开心。我引导他们互相交流暑假作业完成情况,一起做数独游戏、交流阅读的书籍……当他们在小书房尽情阅读时,我与Y的父母在客厅深入交流,寻找造成孩子状态不稳定的可能因素,了解家长的困惑,也提出我的建议。

这次家访活动,无疑是成功的。在开学前,我又陆续组织了几次类似的家访,还邀请刚接班的张老师一同前往,希望她通过家访,尽快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拉近情感的距离。其中,带着女孩B去家访的经历格外有意思。

B是个有灵气但自信不足、自我要求不高的女孩,我希望她能在各方面更积极向上些。这次,我邀请B及几个学生一起去男孩C家家访。C在家门口迎接我们,门上还特意贴着他亲手绘制的一幅欢迎家访的画。他活泼开朗,用水果招待大家,还热情地邀请大家参观房间和已经发芽的草莓(班级开展的种植活动)。此时,B不再紧张,和其他同学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自家草莓种植的情况。

我提出让大家看看C获得的金星奖奖牌的建议。C开心地拿出自己的奖状、奖牌,一件件地展示。旁边的B说:“我不申报金星奖。”没等我说话,C就已大声地问:“为什么不申报啊?我觉得你也有资格申报金星奖,你的字很漂亮,还肯借尺子给我……”我点头赞许,告诉B,我同意C的看法,只要再努力些,完全可以像C那样申报并获得金星奖……B的眼睛亮亮的。我知道,有些东西,或许已在她的心里开始发芽。

趁着几个孩子忙着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家长则在一旁开始探讨C的坐姿问题,提醒其注意保护视力。由于C的妈妈是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我们还就“周三无作业日”“茶歇劳动课”等新学期设想展开交流,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趣的是,几个孩子会不时插嘴,对于我们的新设想提出建议。家访结束后,C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了这次家访的收获,如下图所示。

家长对我们与众不同的家访做出如下评价。

A家长:儿子非常高兴地跟着老师去家访,了解了其他同学完成暑假作业的进度后,就不再需要家长督促,不但每天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还主动进行晨读。

B家长:跟着老师去家访后,女儿很羡慕同学会玩24点、有很多奖牌,表示自己要开始努力冲刺金星奖。

R家长:这样的家访形式比教师单独走访效果好。有同学相伴,孩子不会紧张和焦虑。他一直念叨:老师什么时候能带着同学来我们家家访呢?

【分析反思】

在“带着学生去家访”暑假系列活动中,我从家长、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相似、有自然的亲近感和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创新家访活动形式,使之成为教师、家长、学生的约会,快乐又有趣。

一、“私人定制”式家访,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带着学生去家访,需要班主任提前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家访对象来确定带去的学生:可以是表现进步的孩子,也可以是需要帮助的孩子;可以是相邻居住的孩子,也可以是关系密切的朋友或者平时交往不多的伙伴;可以是同性的伙伴,也可以是异性同学……

这种“私人定制”式的协同家访,既可以让学生学着与不同的同学交往,学习他人的优点,了解走向优秀的秘诀,又可以让家长知道,多数孩子的情况差不多,不用太过于焦急;既关注到受访孩子的成长需求,又关注到来访同伴的成长,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无痕示范”式家访,促使学生学有榜样

带着学生去家访,这些学生会看到受访同学在家的真实表现,获得深刻的体验,由此及彼地反思自己。例如,看到同学的兄弟姐妹对自己的热情招待,从而想到要好好对待自己家里的弟弟妹妹;听到同学的父母讲的道理和要求,从而感受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都是相似的。由于有些孩子的暑假生活缺乏规律,学习懒散,他们在家访时,了解了同伴自律而有意义的假期生活,无形中找到了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教育,自然比家长空洞的说教更有效,也可以缓解冲突,改善假期亲子关系。

带着学生去家访,受访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在接受教师与家长的审判,反而觉得新鲜又好玩。在同伴榜样的“无痕示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建议,也让教师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学生、了解学生。

三、“友好交流”式家訪,卸下家长心理包袱

带着学生去家访,被访家庭的家长也能更轻松地与教师、孩子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与家长单独交流,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建议。如果的确需要孩子不在场,其他的学生可以起到陪伴孩子、不受干扰的作用。

带着学生去家访,其目的不是去告状,因而教师要坚决杜绝在家访中揭短的行为。当着同伴的面,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家长和孩子肯定,给予鼓励,帮助家长卸下心理包袱。当然,在与不同的家长沟通时,教师必须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这样的家访,更像是一次友好的访问,是一次快乐而有益的聚会。

四、“打破壁垒”式家访,增进学生同学情谊

如今的家长大部分是80后独生子女,尽管国家放开二孩,家中可能有了幼小的弟妹,但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将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迁移,造成孩子与同伴交往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因此,教师带着学生去家访,可以打破“家庭圈养”的成长模式,创设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对学生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参加过家访活动的孩子之间,似乎有了更多的话题,关系更为亲密。例如,班里有个不肯吃亏的学生,缺少朋友,大家都不爱与他交往,但自从同学来自己家家访后,彼此就成了好朋友,与同学斤斤计较的事情也少多了。现在,常有学生羡慕那些被家访的同学,主动要求老师带着同学来家访,我也借机提出要求:当你表现更好,进步更大时,就是老师家访的日子。如今,有些家庭有意识地在假日里相约带孩子一起游玩、一起学习、一起锻炼,使得亲子关系更融洽,同学情谊更绵长,家长之间更和谐,班级发展更积极。

即使社会再发展,互联网络再发达,也不能忽视面对面交流的价值。带着学生去家访的方式是基于家长为本、学生为本的理念,由于有了学生的加入,家访不再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单一的交流,而是学生、同伴、教师、家长之间多维度的沟通,使家访的内涵得以深化,外延得以拓展,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关系更为融洽。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实验小学 311400)

猜你喜欢
同伴交流家长
如此交流,太暖!
家长错了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落地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