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两会好声音

2019-04-22 07:10
军工文化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大代表航天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顾军 全国人大代表

中核集团 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2019年,中核集团要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将注重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进一步深化改革,到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助推核强国建设。面对新时代核工业的责任与使命,新中核以更加急切的步伐,重塑企业肌理、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新时代核工业新形象,以切实行动助力核强国建设。

刘巍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总经理

建议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核电发展,坚决落实我国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目标,加快核电建设进度安排,协调地方政府推动核电厂址落实,适时启动内陆核电项目,2030年前每年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8台左右,保持我国核电平稳持续发展,确保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有力推动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朱纪 全国人大代表

中核四○四有限公司 总经理

建议进一步提高对我国乏燃料后处理能力短板紧迫性的认识,加强核电乏燃料后处理顶层设计,加快后处理厂的建设进度。当前我国核工业正面临着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建议集中力量、强化统筹,补齐短板,助推中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

王寿君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核学会 理事长、党委书记

建议设立国家核科学馆,让公众认识核、了解核、受益于核。需要以政府主导、政企合力、上下贯通、统筹推进的宣传模式,从国家层面全方面、系统宣传核科技。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可是核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未来,对核能我们没有恐惧,有足够的信任,每个人都应该从核科技的进步中受益。

钱天林 全国政协委员

中核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

建议支持核能制氢与绿色冶金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氢能在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变革中将占有重要地位。核能制氢是未来氢气大规模供应的重要解决方案,高温气冷堆具有安全性好、出口温度高等优势,被公认为最适合核能制氢的堆型。

万钢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党委书记

核能低温供热项目正在选址,低温供热的最大优势就是安全,是一个非常平静、缓和的状态,即使发生一点小的失误,完全可以控制,通过市场化应用,实现经济性可接受。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新的开发,打赢北方地区的蓝天保卫战指日可待。

罗琦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院长

建议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建设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核科学技术是高新尖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广,学科交叉多、综合集成度高,是高科技领域的代表。核领域国家实验室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协同创新攻关的重要载体,由此可以带动国家核能的发展、核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相关高水平的、高技术的全面带动发展。

李子颖 全国政协委员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 院院长

呼吁由生态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牵头,联合全行业各单位,加快成立“中国核安全学会”,这对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搭建互信桥梁,以及跟踪国际前沿动态,分享核电监管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王黎明 全国政协委员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院长

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规律和科研创新人才,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希望能够切实推动改革落地,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共同努力。

段旭如 全国政协委员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建议在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课程中增加核科学系统知识,将核知识纳入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课程,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核科普活动,以设立“核科学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核科普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广泛传播核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韩树旺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作为一名航天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无旁骛做实业,做优做强产业,加大对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研发尽快拿出更多引领世界的高科技技术成果,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发挥航天人更多、更大的作用。

张柏楠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技五院 载人空间站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空间站光学舱系统总设计师

载人航天目前按国家计划持续往前推进中,按照计划,目前第二步完成了,正在开展第三步,也就是空间站工程的研制,现在研制进展比较顺利,预计在2022年前后能够建成中国的空间站。

刘志让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技六院 院长

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企业进入空间能力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一些安全隱患,亟需从空天领域对进入空天的能力进行系统管理。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商业航天法律法规,明确进入空天领域的要求,规范商业航天行为,推动航天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王巍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技九院13所 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将嫦娥四号作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代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振奋、鼓舞人心,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与认可。针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减税、减费力度很大,这些政策解决了基层单位的迫切需求。

徐立平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 高级技师

希望国家对固体动力实验基础设施,包括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以及安全生产保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航天固体动力制造信息化条件建设,大力开展数字化研发制造、智能车间与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为航天强国建设打牢动力基础,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忠阳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集团 副总经理

航天产业在信息化领域、广播电视、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国土资源、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服务大众生活,提升人们的安全感。

包为民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集团 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征五号火箭在完成遥三飞行试验后,将在2019年底执行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后,长征五号乙火箭也将进行首飞。这将支撑包括空间站建设在内的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稳步实施,助推中国建设航天强国。

李洪 全国政协委贝

航天科技集团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包括长征六号改、长征七号改与长征八号三型火箭,目前均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后续新一代中型火箭将逐步替代现役中型火箭,继续提升我国火箭整体技术水平,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均将大幅提高。

姜杰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一院 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三甲系列火箭未来三年仍将保持高密度发射状态。航天事业具有高风险属性,特别是运载火箭,型号团队必须坚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确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祝学军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一院 型号总设计师

在两会上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我通过交流发现,较其他行业而言,航天领域人员职业认同感较强,这让我感到欣慰。

夏字红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一院 型号副总设计师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等要求,都与集团公司发展息息相关,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赵小津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五院 党委书记、副院长

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60余年的发展,航天精神从无到有,形成了贯穿航天发展历程的精神谱系。建议系统构建航天精神谱系,并整合航天相关单位形成合力,研究出台相关举措,在全社会大力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

杨孟飞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五院探月三期探测器系统 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对月球的深入探索将使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帮助人类走得更远。按照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深空探测有望达到100AU(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我们正努力向更远处进发。

曲伟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十一院 研究员

中国商业航天在法律、政策、管理、产业链、人才流动等系统发展方面,急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布署,建议完善商业航天法律法规,形成多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國商业航天法草案,最终实现较为完善的多部中国商业航天法。

周伟江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技十一院研究员

建议在试验设备利用方面要避免试验设备浪费,实现资源优化利用。集中统筹大型发动机试验设备的建设与使用,优化资源整合,成立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管理有效、试验高效率的国家级先进发动机试验实验室,提高试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和试验技术,以服务于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一流国防建设。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高红卫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集团 党组书记、董事长

备受关注的“硬核科技”的突破其实就像金字塔的塔尖,而绝大部分的创新成果还并不为人熟知。中国科技发展现在正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创新比以前难度要加大。而基础研究具有先导性,前瞻性,战略性,如果一个国家基础研究不行,将来的后劲是不足的。

马杰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二院 党委书记

质量强国是“大国”到“强国”的根本之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质量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制定《质量教育法》,建立质量教育专门的研究平台,营造重视质量、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戴天方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 首席技师、三院239厂 铣工

要不断从培养手段和路径上下功夫,鼓励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创新工作室、跨学科创新小团队等多形式的产学研交流,变单兵作战为协同创新。

侯漫路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三院111厂 特种加工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

应将目光更多聚焦在青少年身上,加快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条例。尽快建立科学的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和完善的网络游戏内容审核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未成年人对不良信息的接触。

王巍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三院海鹰特材有限公司 装配制造技术中心车间主任

建议国资委加快国有资产企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打破“工资总额”的限制,让企业在“工资总额”之外,有部分可自行调配的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人才激励;加快人员编制制度改革,针对中介派遣及劳务外包人员出台指导意见,加强引进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归属感,提高科研生产队伍的稳定性。

胡胜云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四院 型号总设计师

研究制定并发布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商业航天顶层设计;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商业航天产业的各个环节;以法律法规和市场来规范商业航天行为,减少政府人为干预;将商业航天纳入国家政府采购范畴,确保国企民企一视同仁。

闫大鹏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四院锐科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高功率激光设备在航空、航天、汽车、高铁、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切割、焊接、测量、打标等环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高端制造业大功率激光器的国产化比例对中国实现工业4.0意义重大。

袁斌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四院 科技委常委、项目技术总负责人

创新涉及的领域很广,而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当属科技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占领一席之地,谁就能掌握主动,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和发展空间。

冯艳丽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六院46所 航天新材事业部技术总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民。针对国家高性能纤维的长远发展,希望国家能出台具体倾斜政策,使我们国家的高性能纤维发展得更好,国产化道路走的更远。

窦晓玉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七院 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感谢各级组织为代表委员、党外知识分子体现优势、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提供载体,我们唯有不忘初心,不负信任,不懈努力,珍惜参政平台,砥砺家国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奋斗、与党同心、为人民建言,与时代同行的使命担当。

姜涛 全国人大代表

航天科工十院航天天马公司 特级技师

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必须要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工人,必须要有一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能工巧匠。这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航天精神的写照。

王桂玲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工二 院科技委型号副总师、常务副总指挥

军工央企承担着国家国防建设重大项目的研发及国防科研生产任务,唯有准确有效地获得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董胜波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工二院25所 副所长

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系统工程。既要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力度,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智能潜力,又要预判人工智能的挑战,协调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与社会政策,既要快速激励发展,又要科学规划。

张红文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工三院 院长

企业应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创新举措,形成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企业应大力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在有实力的企业中恢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增设工作,让高科技人才为企业创新贡献智慧。

张金红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工三院 科技委常委、总师

蓝天保卫战、携号转网、扶贫攻坚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议题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感到振奋。作为型号总师,我特别关注队伍里的年轻队员们,他们大部分都是“80后”,这个群体面临了更多的生存压力,我觉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受益的就应该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许波 全国政协委员

航天科工四院 科技委主任

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其中就包括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作为一名航天科研工作者,只有创新思维,才能解决在科技研究活动中面临的难题;只有创新机制,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航天的整体实力。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谭瑞松 全国政协委员

航空工业 党组书记、董事长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目标面临巨大挑战,亟需加速通航产业发展。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道路交通事故率都处于高位,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建议政府采办通航应急救援服务。

杨伟 全国人大代表

航空工业 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议进一步加强航空强国建设,深入加强产业体系、人才队伍、基础工业体系以及企业文化体系,在国家层面将航空制造业作为国家实体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并由国务院发布国家级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樊会涛 全国人大代表

航空工业科技委 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通用航空产业极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航消费如果充分释放,市场空间将非常大,建议建立相对独立的国家通航运营管理体系,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类的空域管理体系,在紧急救援、风险巡航等领域采取政府采购,主推通航产业盡快实现规模化发展。

吕惊雷 全国人大代表

航空工业贵航 总经理

脱贫攻坚是场硬仗,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更来不得半点虚招。扶贫,扶到“根”上做在实处,扶到“根”上不光体现在产业链条,拔“穷根”的关键在于教育,扶智更重要。贫困地区发展不起来,和高层次人才缺乏有关,教育扶贫能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彻底脱贫成为现实。

羊毅 全国人大代表

航空工业光电所 型号副总师

1909年9月21日,是我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首次驾驶自制飞机“冯如1号”飞上蓝天的纪念日。建议将9月21日设立为“中国航空日”,是对国家航空事业先行者的纪念,是对航空报国精神的一脉传承,将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

邢京龙 全国人大代表

中航锂电 生产调度

建议出台《工资支付保障条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将工资保证金、实名制管理、工资专用账户、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发放工资等长效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使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有法可依。

赵平全 国人大代表

航空工业陕飞部件厂 铆装钳工

建议加大对关键岗位技能人员的关注度,有层次地提高相应待遇。企业要把日常技能培训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给予关键技能岗位人员更多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机会。只要一代又一代胸怀航空报国之心的产业工人队伍在不断成长、壮大,航空强国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刘忠 全国人大代表

航空工业凌峰军品分厂加工中心 班长

建议多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工匠。一方面,要继续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走进车间;另一方面,要大力传承工匠精神,把老一辈“大国工匠”身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作风传承下去。

张金华 全国人大代表

航空工业特飞所 高级主任设计师

建议国家成立专门机构,解决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难题。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机构(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部门)牵头,联合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制造业(航空工业通飞公司及相关的制造业部门)、研究机构(大学)统筹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

唐长红 全国政协委员

航空工业科技委 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议围绕航空强国开展制造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在大国的竞争战略背景下,制定方向清晰、切合实际、坚定有力的航空产业发展战略。以长期的战略性投入抢占航空制造业,开展航空基础研究的合作,打入全球航空产业链,提升航空技能人才的水平,采取集约化措施打造世界级航空制造业的产业集群。

昊希明 全国政协委员

航空工业科技委 副主任、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航空工业直升机总设计师

继续就大力发展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提出一些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直升机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加大国产民用直升机研制投资支持力度。直升机产品是各种高端技术的综合体现,是“大投入、迟产出、晚回报”的产业,培养核心能力,做强做大,需要国家的持续支持。

李志强 全国政协委员

航空工业制造院 院长

建议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中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关规定,明确将科技成果的定价权下放到成果持有单位。加快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提供完善的政策环境。

李克明 全国政协委员

航空工业沈飞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作为科技界委员,要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新动能的培育、新优势的形成贡献智慧和力量。

崔彦勇 全国政协委员

航空工业洪都 副总工程师

希望国家层面能加大对江西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支持江西创新平台建设。能在江西布局一批重大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国家科研“大院大所”、中医药领域大科学装置落地江西,支持江西赣州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董强 全国政协委员

中船工业集团 原党组书记、董事长

建议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这有利于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实施沿海和长江、珠江船舶“油改气”、“油改电”更新改造工程,加强沿海、沿江污染源治理,既促进绿色发展,又促进现代制造业发展。

胡可一 全國政协委员

中船工业江南造船总工程师建议针对船海工业的特点进行智能制造研究、推进智能船厂和智能生产流程建设。推进智能制造是保持船海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抓手,也是船海工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和努力方向。

中国船舶重要集团有限公司

刘征 全国人大代表

中船重工大船集团 党委书记、董事长

建设船舶行业应该在“巩固、增强、提升、通畅”八字上下功夫,淘汰落后低端产能,继续加大投入,朝着智能船舶研发的方向稳步迈进,加大在船型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会成长得更迅速、更健康,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马加友 全国人大代表

大船集团山船重工 船舶钳工、高级技师

建议通过技能培训使广大职工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和技能知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焕发广大技术职工的劳动热情。

郭建增 全国人大代表

中船重工七一八所 党委委员、副所长

建议开展以氢为核心的深绿能源链建设,通过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制取“绿色”氢,实现可再生电能消纳和存储,以氢能为载体向交通运输、电站、日常生活等领域提供能源,实现全程零碳排放。

张锦岚 全国人大代表

中船重工 首席技术专家、中船重工七一九所党委委员

各地区要想更好地开展军民融合工作,解决沟通和对接的问题很重要,要把科研、应用等上中下游有效联系在一起,提高军民融合的效率和质量。建设在打破“军转民”和“民参军”壁垒方面,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一些制度的细节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还可以根据具体项目做一些完善和改进,为更深入开展军民融合夯实基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李春建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工业集团 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作为来自企业的代表,特别高兴的是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我们实体经济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政策支持。

于中赤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工业集团 职工董事,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东北工业集团一是要用三至五年左右时间,为吉林省培训5000名企业管理人员,3000名精益智能工匠;二是企业要全面推行精益化生产线建设,建议同时打造十几条智能化生产线,这些精益化、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将极大提升企业精益化、智能化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

李全文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工业内蒙古第一机 党委书记、董事长

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宏观管理体制,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等领域全面推进军民融合,特别是积极推动军民融合立法,加强制度空白领域法规制度建设,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系统性法律保障。

梁兵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工业平原光电 技术人员、兵器工业首席技师

建议在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教材中增加有代表性的大国工匠事迹,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组成,大力弘扬岗位成才、精益求精、执着进取的工匠精神,让中小学生和职业院校师生从小就对工匠精神产生崇尚,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为新时代技能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孙涛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工业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装试验二厂装配组组长、高级技师

技能工人在本职岗位从事工作,在面临产品换代、设备更新、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設备的使用上都面临新的考验,建议加强技能工人在职职业教育,使之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的。

屈胜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工业江麓机电焊接工段 电焊工、高级技师

为改善目前技能工人,特别是高素质技能人才青黄不接的状态,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制造强国、产业兴国,解决企业招工难、城镇居民就业难的问题,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程仕鹏 全国政协委员

兵器工业银光 董事长、党委书记

增值税率和电力价格调整,银光公司就可以降低成本1亿多元,必将有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作为火炸药企业,我们还有结构调整的专项政策,应该说是各种利好都在助推企业履行好强军首责,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朱华荣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装备长安汽车 总裁

建议大型官方活动积极使用中国品牌汽车并充分展现中国汽车品牌形象,中国驻外使领馆、国际援助行动中更多展现中国品牌汽车;其次,发挥重量级媒体平台功能,引导对中国品牌更多的认知,助推中国汽车产业品牌向上,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共塑健康的汽车行业舆论环境。

苗秀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装备东安动力 员工

目前国家具有技能人才1.7亿人,高技能人才4800万人,供给与需求具有招生难、人才断档等短板。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谭祖安 全国人大代表

兵器装备华南光电 员工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强国的基石,是科技创新落实和实施的主体,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更好的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建议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办好职业教育,加快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同时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熊群力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科 党组书记、董事长

当前,信息化已经深入到数字层面,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数据的表达,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中国电科要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以数字为基础、网络为支撑的数字经济资源开发服务平台,推动由“万物互联”向“万物数联”演进,助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

陈宗年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科 总经理助理、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与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信息化、数字化浪潮等高度契合,与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朝着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迈进,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与期待。

沈泉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科 首席专家,网络通信子集团39所副总工程师兼研发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基层的科技人员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更加努力,扎实工作,静下心来搞科研,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实,争做一名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为科技事业多作贡献。

胡明春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科14所 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很多抓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智能制造,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断构建一个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个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在这个闭环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组织或单位,各个要素相互协同分工协作,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吴健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科22所 所长、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向我们走来,我们要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主动扩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进一步加大支持科技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黄春燕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科博微子集团长安公司 高级焊工

对于产业工人来说,新时代的新作为就是秉承严实作风,弘扬工匠精神。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需要一支高质量的年轻工匠队伍, “大国工匠”必须要坚持严实的作风,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要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劳动纪律,把每道工序做实,把每一件事情做实。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向巧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航发 总经理助理、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智能+”“科技支撑”“质量基础支撑”……这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都与航空发动机事业息息相关,这说明国家更加重视制造业自主创新发展,更加重视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更加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的构建。

贾大风 全国人大代表

中國航发东安 党委书记、董事长

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首先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重点,提升核心制造能力;第三要加大区域营商环境的改善;第四是进一步加快剥离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负担。

单晓明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航发动研所 副总师

发展通航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意义,同时我国在通航动力产业上已经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和产业基础,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参与通航动力产业的热情也持续高涨。推动通航动力产业发展,要加强航空活塞发动机产业布局和引导,全方位支持中高端通航动力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发展,支持新型通航动力技术研究以抢占产业未来技术制高点。

栗生锐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航发黎明数控操作工、高级技师每一名产业工人都应该做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要让用于技工培养的设备都能动起来,并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外聘教师进行授课,同时把一些企业培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试点,以产促教,促进职业教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陈祥宝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航发 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已经基本实现航空装备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可以基本满足目前在研、在制、在役航空发动机的需求,未来要着力构建先进航空发动机材料体系。面对国人对‘中国心的迫切期待,我们也希望弯道超车,但在弯道超车的过程中也要尊重科学规律。

2019两会好声音

两会是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肩负人民重托,汇集民情民意,几千名代表委员带来了改革发展的好消息,传递着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好声音:“完成脱贫任务有把握”“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改革就是最好的办法”……代表委员的信心与底气,源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可圈可点的“成绩单”,为中国信心作出了坚实有力的注解。

——新华社

猜你喜欢
人大代表航天
各区人大和人大代表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逐梦航天日
嘉峪关市建成48个“人大代表工作站”
卓尼县人大常委会为县乡两级无固定收入人大代表发放生活补助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