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平县梨树沟门墓地发掘简报

2019-04-23 13: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滦平县文保所
考古与文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孔径墓葬墓地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承德市文物局 滦平县文保所

梨树沟门墓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虎什哈村东北200米的山梁上。山梁大体呈东北—西南向,南北长约200、东西宽约150米,相对高度约20米。西临省道S244,东侧为“梨树沟”,因山梁位于沟口位置,故这里的小地名为“梨树沟门”。虎丰铁路从墓地西部穿过,将墓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图一)。墓地原为梯田,现为退耕地,东、南坡上有宽约3~5、高约1.5~2米的台阶7、8级。东坡坡度较大,约为30度,南坡较缓,约为15度。

1988~1989年,当地修造种植苹果的壕沟,七、八十座墓葬被破坏。承德地区及滦平县文保所对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墓葬8座,清理墓葬18座,同时征集大量随葬品[1]。1993年,为配合虎丰铁路工程,滦平县博物馆对铁路占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发掘,发掘墓葬30多座[2]。2016~201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承德市文物局、滦平县文保所组队对梨树沟门墓地及周边区域进行了调查。2017年,对虎丰铁路以西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一、地层堆积和墓葬概况

因农田基本建设、耕作等原因,墓地地层多被扰乱。总体看,仅有1层(图二),为表土层,灰褐色,土质疏松,夹杂碎石块、碎人骨及植物根茎等,厚0.2米。墓葬开口在表土层下。以下为红褐色生土或山体基岩。

共布设正方向10×10米探方8个。东、北各留1米宽隔梁,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图三)。按照象限法编号,编号有4位,前两位为南北向的顺序,后两位为东西向顺序。发掘区自南向北有7条扰沟,为上世纪80年代末挖的壕沟,间距约5米。共发掘墓葬18座。所有墓葬均位于发掘区东部的5个探方内。保存完整的墓葬有3座,为 M11、M13、M18,均位于T0502内,其余墓葬均遭盗扰。墓葬分布较规律,间距约1米,叠压打破关系极少,仅有一例打破关系。墓葬局部集中,仅在T0102内就发现7座。T0202、T0302、T0402、T0502内各发现2~4座。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宽1米左右,深0.5~1.2米。有东西向、西北-东南向、东南—西北三种方向,以东南-西北向为多。仅5座墓葬有葬具,均为单棺。人骨多为单人仰身直肢,个别侧身直肢。随葬品较简单,从完整的墓葬看,颈部出土有串饰、耳环、铜泡等,少量墓葬头端出土陶罐。下面以M5、M8、M11、M13、M16、M18等 6座墓葬为例说明。

二、墓葬举例

(一)M5

M5位于T0102西北部(图四),被盗扰。墓口为长方形,口大底小,方向290°。墓口东西长2.12、南北宽0.9米,墓底东西长2、南北宽0.6米。墓底距开口深0.8米。无葬具。残存部分腿骨,有右腿胫骨、股骨,左腿腓骨、趾骨。前部填土中有碎牛骨,应为殉牲。随葬器物共计339件,依质地可分为陶、铜、骨三类。夹砂褐陶罐和夹砂褐陶鉢位于头端,大小铜泡、铜耳环和葫芦形饰141件,陶珠、陶管196件位于颈部。

(二)M8

M8位于T0102中部(图五),被盗扰。墓口长方形,直壁,方向327°。南北长2、东西宽1.04米。墓底距开口深1.16米。上层填土中有殉牲骨骼,基本位于同一平面上,距墓口0.3~0.43米。有牛的头蹄、狗头骨等。牛头,吻部朝西北,下颌朝上放置;右侧为狗头,吻部朝西北;牛头侧后方有牛蹄2个,均朝向西北方,右侧牛蹄带胫骨,左侧牛蹄未见胫骨,可能已失。兽骨下为木棺,仅存板灰,棺长1.4、宽0.6米,板灰厚0.05、残高0.2米。棺外侧为熟土二层台,北宽0.3、东宽0.24米,西宽0.2、南宽0.3、高0.2米。

棺内人骨腐朽殆尽,仅存右胲骨。从骨賂方向看,墓主头向西北。随葬器物可分为陶、铜两类。陶管5件,铜耳环3对,大铜泡5个,小铜泡28个,均位于颈部;头端左右出土泥质灰陶罐、夹砂红陶钵各1件。

(三)M16

M16位于T0102东部,被盗扰。墓口长方形,口大底小,方向306.6°。墓口东西长2.35、南北宽0.9米,墓底东西长2,2、南北宽0.64米,墓底距开口深0.9米。无葬具。墓主头向西北,面向右侧,仰身直肢,脊柱、多数肋骨及右上肢骨无存,仅存头骨、左上肢骨、少量肋骨及下肢骨等(图六)。随葬器物分为陶、铜两类。夹砂褐陶罐1件,位于墓主头部左侧;大铜泡2、铜耳环1件,位于填土中。

(0)M11

M11位于T0502东部(图七)。墓口长方形,直壁,方向103°。墓圹北侧因外力挤压而向内凹入,呈亚腰形。墓口东西长2.8、南北宽1.2米,墓底距开口0.8米。墓室底部东、南、北三面有熟土二层台,东宽0.4、南宽0.15、西宽0.12、高0.3米。葬具为木棺,已朽成木灰,只见四壁棺板。棺长2.5、宽0.65、高0.3、棺板厚0.05米。由于外力挤压北侧棺帮向南凹进,棺帮长于端板。墓主头向朝东,仰身,面向上,上肢和躯干稍向左倾斜,左腿骨叠压在右腿腿骨之上。性别、年龄不详。人骨保存较完整,左右脚跗骨、躕骨、趾骨不存。随葬器物分为陶、铜、蚌、骨、石五类。铜耳环3对,分别位于左耳、右耳和下颌处。蚌饰8件,位于颈部。贝饰5件,位于颈部。骨簪1件,位于头骨右下侧。骨块状饰20件,位于颈部。陶珠、陶管数量较多,位于颈部。玛瑙珠、水晶珠、绿松石饰和石长方形饰共14件,均位于颈部。填土中出土陶片1件。

(五)M13

M13位于T0502北偏西(图八)。墓口为长方形,直壁,方向285.8°。墓口长2.02、宽0.8、高0.18米,墓底至开口0.18米。未发现葬具。墓主头向西,面向上,仰身直肢,性别、年龄不详。人骨保存较完整,部分肋骨腐朽严重,跗骨、踱骨、趾骨不存。随葬器物仅有陶、骨串饰,有骨块状饰、陶管、白陶珠、黑陶珠等,均位于颈部。

(六)M18

M18位于T0502中部偏北(图九)。墓口长方形,直壁,方向307°。墓口东西长2.36、南北宽0.75米,墓底距开口深0.65米。墓室内有熟土二层台,西宽0.35、北宽0.18、东宽0.23、南侧西端宽0.05米,南侧东端宽0.15、高0.25米。葬具为木棺,只见四壁棺板灰,棺长1.90、宽0.53、残高0.25米,棺板厚0.05米。墓主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上,稍向右侧倾斜。人骨保存基本完整,仅头骨破碎。出土器物分为铜器、骨器和陶器。铜泡1枚,位于头骨上。环首刀1件,位于右臂内侧;窄双翼骨镞、四棱骨镟位于右腿外侧。骨块状饰、陶管位于颈部。

三、出土器物

墓葬出土有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和贝蚌器五类。

(一)陶器

分为容器和饰件二类。

1. 容器

容器有泥质灰陶和夹砂褐陶两种,以后者为主。

(1)泥质灰陶

细泥灰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器身手制,经磨光。口沿轮制。有直口、折沿罐两种。

直口罐 1件。标本M8∶5,直口,圆唇,高领,斜肩,鼓腹,平底略内凹。素面,器表磨光,颈部有竖向划纹。手制。口径11.5、底径11.5、高20.5厘米(图一〇,1)。

折沿罐 1件。标本M14∶1,尖唇,窄折沿,沿面近平,束颈,折肩,肩部折棱上有一条凹弦纹,斜腹,下腹内收,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4、底径8、高20.1厘米(图一〇,2)。

(2)夹砂褐陶

夹砂较粗,陶质疏松。火候不高,器表陶色斑驳,多为素面,仅陶鼎饰压印纹。均为手制,部分夹砂褐陶似为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制作粗劣,无使用痕迹。有罐、钵、鼎等。

夹砂褐陶罐 2件。标本M16∶1,斜直口,尖唇,矮领,鼓肩,斜腹,下腹内收,平底略内凹。素面,器表斑驳,火候不均,陶质较疏松。泥片套接,接茬在腹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口径10.5、底径8.2、高17.5厘米(图一〇,3)。标本M5∶1,窄折沿,略外侈,尖唇,鼓肩,圆腹,下腹内收,平底。由口沿、上腹、下腹、底四部分套接而成,帮包底,用泥条加固。素面。陶质疏松,夹砂颗粒较大,未磨光。口径10.2、底径8.7、高18.1厘米(图一〇,4)。

夹砂褐陶钵 3件。标本M5∶2,敛口,尖唇,斜腹,平底,口部以下有对称的两个錾耳。手制,口部附加一圈泥条,接茬清楚,底包帮。器表稍经打磨。质地疏松。口径11、底径6.7、高9.6厘米(图一〇,5)。标本M8∶6,斜直口,圆唇,斜腹内收,平底。素面。质地疏松,手制。口径16.5、底径8、高8.5厘米(图一〇,6)。标本T0502①∶1,圆唇,敞口,斜腹,小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5.5、底径5.6、高8.3厘米(图一〇,7)。

陶鼎 1件。标本M10∶1,侈口,折沿,束颈,折肩,斜腹,平底略内凹,下接三尖锥足,外撇。腹部饰三圈竖向压印纹条带。肩部有环耳,上端接于唇上。陶质疏松,手制。口径11、底径5.8、高12.2厘米(图一〇,8)。

2. 饰件

有白陶和黑陶两类。均为泥质,黑陶中夹杂少量细砂。

(1)白陶

陶珠 359个。为圆柱形陶泥条中间穿孔烧制而成,用作串饰。标本M11∶10-1,长0.5、直径0.4厘米;标本M11∶10-2,长0.5、直径0.3厘米(图一一,1、2)。

陶管 44枚,制作方法与陶珠大体相同。标本M11∶11,长2.2、直径0.3、孔径0.2厘米(图一一,3)。标本M11∶12-3,长1.8、直径0.4、孔径0.25厘米(图一一,6)。

(2)黑陶

(二)铜器

陶珠 431个。形制和制作方法与白陶珠相同。标本M13∶4-l,长0.1、直径0.2厘米。标本M13∶4-2,长0.05、直径0.15厘米。

陶管 16枚。形制和制作方法与白陶管相同。标本长1.0、直径0.4、孔径0.15厘米;标本M11∶12-2,长2.0、直径0.5、孔径0.3厘米(图一一,4、5)。

(二)铜器

1. 环首刀 1件。标本M18∶5,翘尖,弓背,凹刃,圆环首。通长18.7、刃长12.0、柄长4.2、环首直径2.5、刃宽1.8、背厚0.5厘米,柄后部有兽皮痕迹(图一二,1)。

2. 铜镞 3枚。均为有銎三翼镞。标本M15∶1,銎内有少量朽木,长2.5、銎径0.7厘米(图一二,2)。标本T0302①∶2,两个翼残,

长3,0、銎径0.6厘米(图一二,3)。标本T0302①∶3,仅存一翼,残长2.2厘米。

3. 铜饰

铜泡 160枚。有大小二种。标本M8∶13,直径2.0厘米,正面饰放射线纹(图一二,4)。标本M12∶1,直径1.0厘米,素面(图一二,5)。

铜耳环 26件。为铜丝盘成,弹簧状,少的2圈,多的4圈,圆环直径2~4厘米。有的两端尖锐。出土于墓主耳旁。标本M12∶2,残,直径5.2厘米,铜丝直径1.5毫米(图一二,6)。

葫芦形饰 31件,全部出土于M5中。顶有横向穿,与陶珠间隔串在一起形成串饰。标本 M5∶8-l、2,长 1.4-1.8、宽 0.3厘米(图一二,7、8)。

双翼形饰 15件,全部出土于M17。顶有横向穿,下为3节双翼形,带5个小孔。部分背有织物朽痕,原应附着在衣物上。标本M17∶1,长2,1、宽1.1厘米(图一二,9)。

树叶形饰 1件。标本M17∶7,顶有小穿,与双翼形铜饰相似,仅有2节。长1.6、宽1.1厘米(图一二,10)。

三角形饰 29件。标本M12∶4,长1.4、宽0.8厘米(图一二,11)。

卷曲动物纹饰件 3件。中间为菱形,两侧为圆筒,菱形上有突起的圆圈,由上1下2共3个圆圈组成,下部两个圆圈各连一个短线。两侧图案相同,应为卷曲动物纹的简化形态。标本T0302①∶1,长2.7、宽1.5、厚0.15、圆筒长0.7、直径0.5厘米(图一二,12)。

(三)骨器

骨块状饰 共28件。长方形,动物肋骨制成,中间有穿孔。标本M11∶3-1,长1.0、宽0.8厘米(图一三,1)。标本M11∶3-2,长1.5、宽1.2厘米(图一三,2)。标本M11∶3-3,长1.0、宽1.2厘米(图一三,3)。标本M18∶4,长2.0、宽1.8、厚0.5厘米(图一三,4)。

针对高外向性消费者的特点,店铺设计应注重环境的美观性。同时,化妆品牌应建立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品牌活动。企业应推出参与性强的营销活动,增加外向性消费者者的参与度。

骨簪 1件。标本M11∶15,长18.2、宽0.6、厚0.4厘米(图一三,5)。

骨镞 共11件。动物长骨制成。标本M18∶2,宽双翼,菱形脊,扁铤,铤均残,长5,2、宽2.0厘米(图一三,6)。标本M18∶3,窄双翼,2个,锋不明显,菱形脊,长扁挺,残长6.7、宽0.7厘米(图一三,7)。标本M18∶7,四棱骨镞,扁挺残,长4.0,宽0.6、厚0.6厘米(图一三,8)。

(四)石器

全部为串饰,共16件。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中间有穿孔,绝大多数为对钻。

红玛瑙珠 1件。标本M11∶7,椭球形,高1.9、腰部直径1.3、端部直径0.6、孔径0.3厘米(图—四,1)。

黄玛瑙珠 1件。标本M11∶8,纺锤形,高1.9、腰部直径1.0、端部直径0.6、孔径0.25厘米(图一四,2)。

水晶珠 5件,算盘珠形。标本M11∶9-1,高1.3、腰0.8、端径0.6、孔径0.3厘米。标本M11∶9-2,高 0.7、腰 1.1、端径 0.9、孔径 0.3 厘米(图一四,3、4)。

绿松石饰 5件。标本M11∶14-1,长1,5、宽1.4、孔径0.11厘米;标本M11∶14-2,长1.3、宽1.0、孔径0.1厘米(图一四,5、8)。标本M11∶14-3,长 1,0、宽 0,6、孔径 0.1 厘米。

长方形饰 2件。标本 M11∶16-1,长 1.0、宽0.9、厚0.4、孔径0.15厘米;标本M11∶16-2,长0.9、宽1.1、厚0.3、孔径0.1厘米(图一四,7、6)。

(五)贝蚌器

1. 仿贝蚌饰 8件。将蚌片打磨成贝壳正面形状,中间有纵向沟槽。标本M11∶2,长2.0、宽1.5厘米(图一五,1)。

2. 贝壳 5件。3个背部有圆孔,标本M11∶1-3,长2,4、宽1.7厘米(图一五,2)。2个背部被切掉,标本M11∶1-1,长1.9、宽1.4厘米(图一五,3)。

四、结语

此次发掘的区域位于虎丰铁路以西,属于梨树沟门墓地西区。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小型墓,多数被盗。墓葬多为西北东南向。仅5座有木棺,其他的无葬具。出土遗物主要有陶罐、陶钵等日用陶器,作为武器的铜镞和骨镞及各种材质的串饰等。每个墓葬中陶器最多2件,串饰发现十分普遍。与前两次发掘相比,墓葬形制、朝向、葬式葬具、遗物种类及形制等基本相同,只是随葬品种类、数量都很少,也缺乏积石墓,反映墓主身份较低,这似乎说明在梨树沟门墓地中存在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分区。

墓葬中年代特征最明显的是陶罐。虽然数量不多,却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形制也较为丰富。M8∶5 形制与玉皇庙 M200∶1[3]相近。M14∶1 泥质折沿罐,腹部有一圈弦纹,在玉皇庙文化中数量很多,形制与玉皇庙 M174∶1[4]相似。M16∶1形制与玉皇庙M230∶1[5]以及小白阳M21[6]出土的陶罐相近。M5∶1形制与玉皇庙M48∶1[7]相似。玉皇庙、小白阳等地相似陶器的年代基本在春秋晚期[8],梨树沟门墓地出土陶罐墓葬的年代也在这个时段内。

其他器类,如蚌贝饰、铜刀、石串饰、骨镞等,均可在玉皇庙文化中找到相似品。3座墓葬中存在殉牲,将动物头蹄摆放在填土内,以头蹄代表整头动物。动物种类有主要为牛(表土中也有牛骨,还有少量马骨),其次为狗。殉牲的种类与玉皇庙文化墓地殉牲种类相同[9]。从墓地的年代、随葬品、殉牲等方面的诸多一致性看,此次发掘墓葬的文化属性为玉皇庙文化。

墓葬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集中分布、间距很小,极少叠压打破关系,说明墓地是经过规划的。由于农田基本建设的关系,墓地破坏严重,据当地群众讲,上世纪70-80年代修建梯田时曾将大量墓葬挖毁。所以此次发掘墓葬的分布情况,不代表墓葬原本的状态,而只能反映出原来墓地的部分面貌。4个集中分布区域中间存在数米宽的空白地带,原本应该存在墓葬,已经被修造梯田和平整土地破坏殆尽,空白地带多为梯田的台阶处也说明了这一点。

[1]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1(2).

[2]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5(5).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一玉皇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865.

[4] 同[3].

[5] 同[3].

[6] 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宣化县文化馆.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7(5).

[7] 同[3].

[8] 洪猛.玉皇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4:38、61.

[9] 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带的形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00.

猜你喜欢
孔径墓葬墓地
不同孔径泡沫铜填充对平板微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
不同孔径尺度水泥石单轴压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一种滑动聚束SAR子孔径成像算法
曲线拟合方法测定土工布有效孔径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