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下“云XX”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

2019-04-23 00:55藏雅楠卢绍刚
现代语文 2019年2期

藏雅楠 卢绍刚

摘 要: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众多新词语应运而生,互联网新词语增长尤为显著。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新词语“云XX”进行分析,发现该词语具有范畴边界模糊性、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性的特点,并从语言的认知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分析其语言动因。通过语言发展揭示个人认知方式和当今社会变化,具有认知社会语言学意义。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云XX”;认知社会语言学

20世纪后,认知语言学出现社会转向,从认知范畴和社会范畴全面分析语言现象,提出认知社会语言学。王天翼等(2012)将认知社会语言学定位为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以“语言意义”为中心,以“实际用法”为取向,从语言的社会性和认知性角度深入研究语言变异、社团方言、文化模型、意识形态、双语对比、语言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认知社会语言学坚持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将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语言的社会研究。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选取互联网新词语“云XX”为研究对象,通过2008~2016年新词语研究资源库和截止2018年10月20日的微博检索,实例分析“云XX”中“云”作为原型发散出的范畴内成员所具有的特点,以期为“云XX”提供认知社会视角的解释,揭示语言所体现的个人认知和社会变化规律。

一、原型范畴理论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人们要区别这些客观事物,需要进行分类。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而范畴化的产物即为认知范畴。认知范畴不仅依赖于它所嵌入的语境,同时受认知模型的影响,而特定场域的认知模型依赖于文化模型(F.Ungerer et al.,2015)。

范畴研究由来已久,传统范畴化理论代表人物Aristotle曾指出事物本质属性和偶然特征间的差异,他认为,本质属性是定义、阐释该事物全部内在的存在,本质属性的破坏会导致事物整体的破坏。偶然特征指对事物本身不产生影响的附带属性(Taylor,2003)。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对本质属性提出质疑,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本质,只有相似性,提出“家族相似性”(Wittgenstein,1958)。该理论的提出对传统范畴化理论造成冲击,并为范畴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家族相似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Brent Berlin和Paul Kay(1969)在实验中发现颜色范畴生根于焦点色。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Eleanor 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学背景作出解释,并将术语“焦点”拓展为“原型”。经过一系列范畴实验研究后,Rosch进一步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Aristotle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Wittgenstein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Taylor,2001)。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始于范畴化,然后形成概念,概念系统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王丹宇,2013)。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在该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成员无法满足充分和必要的标准;范畴内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的地位之分;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该理论自形成后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内容为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背景综述、个例讨论、对比分析和跨学科研究。

二、“云XX”的由来

据《辞海》对“云”的词条解释,“云”的义项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助词等用法。本文互联网新词语“云XX”只涉及到“云”的名词义项。云,繁体作“雲”,指悬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冰晶或兼由两者组成的可见聚合体。云的运动可显示气流的移向、移速;云状演变常常也能表明大气结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1979)。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不再停留于原来的技术。作为社会变化的镜子,语言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旧词“云”被赋予新的意义。由于“云”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互联网”这一概念可由“云”概念来比喻说明。

新词语“云XX”诞生于科技领域。2006年3月,亚马逊首先启动弹性计算云服务,但当时“云”概念并未被正式提出。之后,Google高级工程师Christopher Bisciglia首次向Googl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提出了“云计算”的想法,并获得支持而推出“Google 101”项目,在该项目中“云”的概念正式问世。同时,Schmidt在8月9日的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微软提出:“云计算”既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新的产生和获取计算能力的方式的总称(龚强,2013)。之后,新词语“云XX”进入大众视野,基于云计算的操作也层出不穷,逐渐被引用到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形成新词语,比如:云物流、云课堂等。此外,承载着时代发展烙印的“云XX”在互联网中尤为流传,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新词语,比如:云追星、云吸猫、云恋爱等。

三、原型范畴理论下“云XX”的分析

本文基于2008~2016年新词语研究资源库和截止2018年10月20日的微博检索,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进行例证分析,发现“云XX”范畴具有范畴边界模糊性、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性的特点。

(一)“云XX”系列新词语

在互联网新词语“云XX”中,“云”是“互联网”的概念隐喻,“云”概念最初源于互聯网界的技术类,专指“互联网”概念,包括中心词语“云计算”和基于云计算的各类相关操作;后期被拓展到社交平台,形成在新浪微博等新媒介中广为流传的网络词语。

“互联网”概念下的“云XX”,有以下新词语:

1.云输入法。云输入法指依托云计算的输入法,依靠网络服务器运算,不需要本地输入法文件,不需要安装,只要联网即可实现,因其理论上无限大的语言模型、词库和超强的计算能力,从而能大幅提升输入汉字的准确率。例如:

(1)近日,搜狗率先将输入法发挥到极致,在全球范围内首个推出云输入法。(《北京青年报》,2009-11-04)

2.云课堂。云课堂是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云理念和云技术打造的一种在线开放课堂(孙建文等,2014)。不同于传统课堂,云课堂不限制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而是由参与者自由选择。同时,云课堂有利于教师存储大量教学资源并经互联网分享给学生,大幅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体验。例如:

(2)经过谨慎筹备,该校“云课堂”项目正式运行,尝试利用iPad进行教学创新。(《新民晚报》,2011-12-15)

3.云会议。云会议是在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地域用户集成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会议(李炜等,2017)。与传统视频会议相比,云会议操作程序简易,数据传输更稳定,安全系数更高,能极大提高视频会议的效率。例如:

据全时云会议产品经理Jackson介绍,云会议是该公司基于全时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平台开发出的第一个视频会议产品,可承载20W方的并发会议。(《北京青年报》,2011-08-03)

在网络中流行的“云XX”新词语十分广泛,可以下列词语为例:

1.“云追星”,为追星族用语。指无法亲自去现场会见偶像,只能在互联网上关注别人分享偶像。一方面,追星族借“云追星”来充实自己枯燥的生活,在追星中实现自己的愉悦感,并希望能与优秀的偶像共同成长;另一方面,“云追星”又包含着无法见到偶像的遗憾,有自嘲之意。

2.“云养娃”,指互联网上养孩子。这类网友天天关注并分享其他博主的萌娃日常记录,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把自己当成“干爹干妈”。但这些网友在现实中很可能未婚,甚至是单身,“云养娃”体现出这些年轻人对萌娃的喜爱和渴望。网友通过“云养娃”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同时还可以学习育儿经验,为今后的育儿生涯做功课。

3.“云养汉”指年轻女性在观看影视剧时,对剧中相貌英俊、身材修长的男性产生好感,假想与其成为情侣,而且常常在看腻这个帅哥后就换另一部电视剧,自由选择想要与之“交往”的男性。这些观众通常为女性,她们在生活中很难遇到像影视剧中那样全能的优秀男性,只能在追剧中体会和理想型恋人相爱的感觉,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二)范畴边界模糊性

大多数认知范畴并不是充分和必要的关系,其范畴边界并不明确,而且不断扩张。从上面介绍的那些“云XX”类新词语来看,它们与传统意义的“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兼具互联网的某种特性,如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等。由此可见,“云XX”范畴的边界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得以扩张,不仅指“互联网”,同时在“互联网”基础上表现其相关特性,形成新词语。在一定程度上说,“云XX”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既体现于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这些特征,同时也是由这些特征所决定的。

1.共享性

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数量繁多,类型丰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资源分享不再仅局限于外部获得,同时也关注用户的内心体验。众多网友开始在线上开启人生的幸福时刻,比如“云吸猫”:吸猫是流行于网络上的新词语,本义指对猫非常感兴趣,甚至由于太过喜爱而做出过分亲昵的动作,同时在和猫相处的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而“云吸猫”是指生活中因某些原因不能养猫(比如大学宿舍中养猫不方便),只能在网络上看其他博主晒猫,将其视为自己的猫,并对其特征、习性等如数家珍,由此满足自己养猫、爱猫的欲望。通过关注、分享他人的猫而使自己获得满足感,这体现了互联网的共享性,“云吸猫”中“云”便是这一性质的体现。诸如此类的新词语还有“云追星”“云养娃”等。它们都是通过分享他人的行为而获得心理满足,将互联网的共享性充分表现出来。

2.自由性

互联网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无业主、无国界的自由性特征。同时,互联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由权,比如构建个人主页、发表个人正当言论等。“云激动”“云养汉”等互联网新词语体现了互联网的自由性。“云激动”意为在网络世界激动,主要体现在网友于网络上自由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激动之情,经常发表“啊啊啊啊啊!”“爱了!”等情绪激动的评论。比如当偶像在社交平台发出自拍照时,粉丝会激动地刷屏:“啊啊啊啊啊啊啊!他怎么这么可爱?!”当某产品出新款型时,网友可能会激动地说:“啊啊啊啊!这个我要拥有!”网友经常通过“云激动”自由地抒发兴奋之情。颇有意思的是,这类网友虽然在社交平台上表现得激动不已,但往往线下与线上会迥然不同。

3.交互性

互联网的交互性提供给参与者“听”与“说”的选择。比如“云聊天”,指参与者双方只在网上聊天不见面。互联网提供社交平台供用户畅所欲言,尤其可以和陌生人聊天,此时反而会更容易敞开心扉,由此很多人在网络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现实中成为挚友。也有些人认为和陌生人聊天只需要在网上进行,没有必要在现实中见面,这样可以保有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分界。不涉及现实中的自己,便可以在网络中真切地抒发情感。这种纯聊天、不见面的行为被网友定义为“云聊天”。

(三)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性

认知范畴内成员地位具有差异性。范畴分为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又分为典型和非典型成员。“云XX”范畴中“云计算”最早出现,为该范畴的中心成员,但在微博检索过程中发现,云计算的检索频数为826次,并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以下表格为截止2018年10月20日,5个具有代表性的“云XX”词语在微博检索中出现的频次。

由上表可直观看出,“云XX”范畴成员的出现频次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體现出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云XX”范畴中,“云吸猫”出现频次最高,大约有56万次;“云追星”次之,出现约18万次。这两个词可被视为典型成员,其使用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其一为爱猫人士,其二为追星族。其他词语则被视为非典型成员。由典型与非典型成员出现频次的巨大差异可知,社会上爱猫人士和追星族这两大团体在社交平台上的势力较为壮大,活跃度较高。

四、“云XX”范畴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云XX”由传统意义转向创新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为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二为人类自身认知的更新。

原型被认为是一种认知参照点。原型受环境变化影响,同时依赖于认知模型,而认知模型最终依赖于文化模型。同种文化背景下成员所共享的认知模型是相似的,且区别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人类大脑中的认知模型(F.Ungerer et al.,2015)。如今大数据时代来临,新科技层出不群,传统的互联网模式在动态环境中不断更新,其用语也与新技术相适应而不断发展。在传统互联网的基础上,运用概念隐喻,将“互联网”与含有相似特点的“云”联系在一起,成为互联网新词语“云XX”,既蕴含着互联网本质,同时也富有新意。“云”概念诞生之后,来自不同领域的用户又将该概念扩展到其他方面,比如爱猫人士的“云吸猫”、“追星族”常用的“云追星”等。总之,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不同文化领域间的渗透,都促使着“云XX”的产生与发展。

与此同时,人类自身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云XX”范畴的扩张是人类认知的相互模仿与再创造的结果。何自然等(2003)指出:“互联网的语言模因特色还不只是这种通过复制创造新词语,而且每一次的个人创新将通过仿制方式传递。模仿者们不仅借用别人的仿制成品,而且还仿制他人的创意。”互联网信息传播极快,一旦产生易引起认同感的新词语或新结构,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下流行的热词。比如“云吸猫”指爱猫人士无法亲自养猫,只能在网络中分享其他博主发出的宠猫动态,以此来享受爱猫养猫的乐趣。该现象引起诸多爱狗却无法养狗人士的同感,于是继“云吸猫”之后,“云撸狗”随之诞生。这两个新词语的区别只在于受事不同,即:一个是猫,另一个是狗。人类的认知范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云XX”范畴边界的扩大会受到相互模仿和自我创新的影响,从而产生新词语。

总之,“云XX”范畴在语言使用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是:范畴边界模糊性和范畴内成员地位差异性。范畴边界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云”是“互联网”的概念隐喻,专指“互联网”及其衍生操作;“云”概念反映互联网某些特征,如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云XX”范畴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个人认知的更新。将语言与社会和认知统筹考虑,有助于全面认识“云XX”这一语言现象,通过语言国情了解社会发展的现实,探索互联网新词语承载的社会内涵,具有认知社会语言学意义。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5.

[2]J.R.Taylor.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3rd ed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L.Wittgenstein.Philosophy Investigations[M].transl.By G.E.M.Anscobe.Oxford: Blackwell,1958.

[4]B.Berlin,P. 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M].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5]J.R.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王天翼,王寅.認知社会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2, (2).

[7]王丹宇.当代“范畴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9]龚强.国外云计算发展现状综述[J].信息技术,2013, (6).

[10]孙建文,张昭理等.基于开源技术的云课堂平台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9).

[11]李炜,马乐,孙向聚.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会议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11).

[1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