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启示录

2019-04-23 05:23
商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经济

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那些全球性经济危机似乎正在渐渐远去,但经济复苏乏力、增长停滞甚至衰退的阴影依然存在。事实上,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的百年浩荡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危机出现的频率都在上升。

在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春天,我们穿越历史上的那些冬天与风暴,重在揭示危机的根源,警惕贪婪与风险,并找到经验与路径。

重返艰难时刻

1929年美国大萧条

20世纪20年代,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高达100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衰退,4年内,失业率从3.2%上升到24.9%,超过9000家银行破产,整个金融体系几乎陷入崩溃。

症结:1.政府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不干预,直接导致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2.信贷消费过度膨胀,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3.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看好并不反映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表现在股票市场上,股市泡沫加速大量资金撤出生产部门,投向更高回报率的证券投资领域。

198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

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刺激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利率从1985年的5%降至1987年2月以后的2.5%。随后大量廉价资本拥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增长率达到40%,房地产增长率甚至超过90%,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诞生。

之后日本政府意识到经济泡沫,开始施行紧缩货币政策,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银行利率从2.5%上调至6%。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刺破了股票市场的泡沫,股市陷入了长达30年的熊市之中。伴随着股市的急挫,企业、证券公司和银行迫于财务压力,将大量不动产抛向市场,导致供大于求,房价出现下跌的趋势,地产泡沫随之破裂。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陷入“失去的20年”。

症结:1.为追求国际收支盈余,扩大出口,日本政府不愿日元升值,推行弱势日元政策,導致货币超发和信贷扩张;2.旨在刺激经济的低利率政策之下,银行出现流动性泛滥,大量贷款从传统领域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预期价格不断上涨的非理性心理充斥市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日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以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泰国央行于7月2日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跌至29.5铢/美元,跌幅达20%。

由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在投机者的攻击下,东南亚各国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导致外债升值和资本市场泡沫破灭。接着,危机波及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使得区域性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场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股市汇市大跌,财富大幅度缩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资本外逃,政局动荡。

症结:1.危机爆发前,因缺乏新的主导产业.大量资金转向投机与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集聚了大量泡沫;2.东南亚国家的外汇储备普遍不足,而它们的外债则相对较高,由于外债和外汇储备差距很大,这些国家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使国际投机者有机可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在2006年之前,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而较低的利率水平,加速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提高,增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并很快从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

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并迅速波及到了欧洲、亚洲、拉美等主要金融市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大批倒闭或遭受致命损失,房地产、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价值陡降,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估值估计,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损失大约在12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世界全年经济产出的20%。

症结:1.美国各大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度追求金融创新,开发出各种金融衍生品,将其精心包装后卖给全世界投资者,最终因风险过大诱发金融危机;2.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了股价和房价上涨,相互推动的泡沫越来越大;3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过多坏账和次级抵押贷款,当房价开始下跌,抵押物因质量受到质疑而贬值,从而产生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恐慌。

欧洲债务危机

2009年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了希腊主权评级,投资者抛售大量希腊国债。在市场情绪带动下,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攀升,迫使欧元和欧洲股市双双大幅下跌,2010年起欧洲其他国家相继陷入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症结:1.欧元作为世界货币诞生后,大幅升值使得欧债产品更加受到市场青睐,大大降低了举债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债务危机国的大举借债行为;2.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在追求高福利时,迫使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负债率大幅度提升;3.全球金融危机消极影响的持续存在,促发了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银行体系的坏账数量增加,举债和偿债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韩国靠什么走出亚洲金融风暴

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从一个贫穷国家起步,通过工业化改革,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20多年里,韩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缔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汉江奇迹”,并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正当一路高歌猛进之际,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却让韩国遭受重创。韩元大幅贬值,股市暴跌,资本外逃,并爆发了企业财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最终升级成全面的经济危机。幸运的是,韩国经历危机之后,并没有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而触底反弹,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经济复苏。

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认为,韩国经济危机是由不良企业、不良金融的暴露,引发了对外信誉的急剧下降,以及忽视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所导致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过去30年间,进行压缩式增长过程中,积淀了经济结构脆弱性。因此在金大中的推动下,韩国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相关领域“刮骨疗伤”。

第一,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了恢复经济增长信心和推动社会保障建设,韩国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一方而不断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财政赤字规模不断下降,2000年之后,韩国的财政收支一直保持盈余状态。

第二,金融改革。韩国政府对过度膨胀的金融机构进行整顿,对于经营状况出现重大问题的金融机构责令破产或者重组,从而形成大型金融公司。同时积极引进外资以改善银行资本结构,使处于困境的银行获得新生。借此,韩国实现了稳定金融的目标,金融机构重新获得活力,金融产业的竞争力得到维护。

第三,企业改革。韩国政府制定了企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具体做法为,出售与清算没有经营价值的企业、解散经营不善的大企业集团、放宽外国人并购韩国企业的限制、发展主力企业及其核心业务、合并或互换企业的资产设备。韩国政府对企业部门的结构调整,消除了政企间的隐生担保和道德风险,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第四,公共部门改革。韩国在1998年2月和1999年5月两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机构合并和人员精简,削减财政支出,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附属机构和政府出资的研究机构。到2002年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精简了16%的人员。此外,中央政府还将部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并推动国营事业民营化。

第五,劳动改革。为了提高劳动力市场弹性,韩国政府改革劳动雇佣制度,主要措施为,成立由劳方、资方、政府组成的三边委员会,负责处理失业问题,稳定劳工市场;修正劳动基准法;废除企业终身雇佣制,允许企业必要的裁员。

第六,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确立为战略性产业。韩国政府出台政策,将资源向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倾斜,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提升高科技行业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加大对文化行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高级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手机、汽车、半导体、数码家电、文化娱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科技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大幅上升。

这些改革措施,使韩国经济实现强劲复苏,GDP增速从最低谷的-5.3%反弹至1999年的9.5%,失业率大幅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到2001年,韩国不仅提前还清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5亿美元的紧急救助贷款,外汇储备更是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当时的第5大外汇储备国。

德国为什么能率先冲破欧债阴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欧洲各国受到重创,一年后欧债危机爆发,使欧元区经济体更是雪上加霜。作为制造业强国和出口大国,德国经济也未能幸免,其在2009年的GDP下降4,7%,增速同比下滑5.6%。可以说,当时德国正经历着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但僅仅1年后,德国经济就开始强势反弹,2010年GDP增长3.6%,是17年来的最高速度,而同年英国和法国只分别增长了1.1%和09%;2011年,德国失业率降低至5。7%,达到1991年以来最低点,同年出口额较上年增长11.4%,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2013年,德国政府财政迎来了5年内的首次盈余。

自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德国却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复苏,成为欧盟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增长引擎,到底是什么原因?

第一,政府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德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救市计划。主要用于救助债务涉及银行,以稳定金融市场,防止银行大面积倒闭。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增加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加大转移支付来鼓励消费等。这些措施一方面拉动了国内消费,另一方面也拉动了出口。比如汽车置换补贴措施,使得德国汽车行业出现了产销高潮,国内新车登记达到1992年以来的新高,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复苏。

德国政府还采取适度的金融政策防止通货膨胀,通过严格执行低通胀政策,使通胀率低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2009年德国物价上涨指数仅为0.3%,2010年为1.1%,稳定的物价确保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居民的购买力,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二,保证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德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并不是大企业,而是那些在细分领域里拥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为避免市场垄断行为,大力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德国政府严格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严格处罚,毫不留情。在这样的政策下,中小企业成为德国重要的经济支柱。目前德国300多万家企业里,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5%。另外,德国政府还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劳动促进政策,减轻中小企业成本。

第三,加固制造业护城河。德国是一个以实业为主导的带造业强国,在汽车、机械设备、生物制药、环境科学等产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拥有许多工业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到2009年,德国制造业产值占经济总量高达25%,并且常年保持在20%以上,其制造业占比在全球处于前列。正是靠这种强大的工业竞争力,为德国经济强劲复苏提供了根本动力。为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持续保证竞争力,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战略,重点发力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与智能物流。

凭借着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工业制造的强大竞争力,德国力挽狂澜,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走出危机,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增长。

美国如何在危机中复苏

从某种意义而言,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应对危机并且重新崛起的历史。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重创了美国经济,但通过原子能、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突破进而带动产业革命,美国奠定了超级大国地位;1987年股灾再次冲击美国经济,但通过信息技术革命,美国经济转而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新经济”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创新战略”的实施确保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了其国际竞争力。

“新经济”之矛

科技创新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推动以及制度层面的保障。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提出并实施了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直接动力。

克林顿政府上台前,美国经济出现了“三高”“三降”,即高债务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失业率,人均GDP下降、制造业生产下降、经济竞争力下降。1991年更是出现了1.2%的负增长,创下了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增长率最低纪录。

1994年,克林顿发布了《科学与国家利益》报告,提出了美国科技发展的五大目标:第一,在科学前沿保持领先地位;第二,加强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第三,促进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以增加对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投资;第四,为21世纪造就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五,提高所有美国人的科技与文化素养。

克林顿政府对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具体而细致,首先成立了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协调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州的科技工作;接着从立法层面鼓励科技创新,相继出台了《国防授权法》《国家技术转移与促进法》《技术转移商业化法》。另外,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激发了民间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

依靠这种创新驱动,从199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经济始终处于持续扩张和繁荣状态,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国民经济呈现出全面而稳定的持续增长,高技术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GDP增速保持在3.5%以上,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失业率、通胀等指标处在低位。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企业利润大增,股市持续繁荣,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脱颖而出.到2001年,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已经占到美国GDP的40%,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创新驱动经济体。

创新战略2.0

克林顿政府通过科技创新催生的“新经济”,其本质就是用新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之后,美国历届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科技创新的法令和政策。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发布《美国创新战略》,旨在提高科技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应对危机后美国经济的衰退,促进美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推动高质量就业。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美国创新战略》于2011年进行了更新,并在2015年发布了最新版本。

从创新战略重点发展领域来看,美国在2008年之后,开始集中精力推进先进制造、精密医疗、大脑计划、先进汽车、智慧城市、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教育技术、太空探索、计算机新领域等产业。事实证明,这些以新技術支撑的创新动能为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美国政府实施的创新战略始终坚持以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竞争力作为政策目标,战略举措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从要素投资、产业、企业、人才等多方面构建了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战略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科技创新动力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市场的竞争自然获得,而是在体制框架内用最正确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并带来经济转型的成功。美国先后将政府、私营企业、社会民众纳入创新主体,创新主体呈现出日益多元化、大众化的特征。

脱离困境的最好办法是向前走

美国的实践证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实现经济复苏与增长的可靠路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对此分析认为,美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产业选择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产业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比如美国大力发展太空技术,之前主要是基于军事考虑,目前开始向经济领域进行转移。

第三,产业关联度大、渗透力强和辐射面宽,具有极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比如,美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将引起电力、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生物技术则将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由于与美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产业选择,但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应对危机,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永远不是“原地踏步”,而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革命。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