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文学素养”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9-04-23 10:22江娟娟
文教资料 2019年8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江娟娟

摘 要: 大学生文学素养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文学素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以师为导,调节课堂气氛;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达成共同契合。

关键词: 非中文专业 大学生文学素养 师生关系

“大学生文学素养”是一门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结合非中文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学生情况,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文学素养课堂的教学工作,使大学生文学素养课程获得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喜爱和认可,最终实现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等教学目标,应该引起重视。

1.以师为导,调节课堂气氛

大学生文学素养课程主要面向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文学素养课堂的性质同其所学专业的课程性质截然不同,对他们而言,这门课既熟悉又陌生。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中,这门课程同语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能更多地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及应用性,较少强调文学本身的审美功能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在大学生文学素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教师的教学思维与课堂的氛围营造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节课堂气氛。在审慎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游刃有余地起到“导学”的作用。

“在学校这样的一个特殊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师生双方共同互动的过程,但就双方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教师在师生关系建构中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1]。学好文学素养课的前提是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的这段话充分显示了源于阅读的一种既理智又掺杂了人的生理性快感的状态:“虽然读书时用的是脑,可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可以相当肯定地说,那脊背的微微震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纯科学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情感宣泄的形式,让我们崇拜自己的脊椎和脊椎的兴奋吧。”[2]显而易见,这种极致的阅读体验是一目十行式的阅读方式永远也无法抵达的。在学生熟悉文本的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本的每一次阅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那些作家设置在文本中的机关、隐藏在文本中的深意及不经意流露在文本中的情感与价值倾向就这样在一遍又一遍的琢磨中显现出真容。这种显山露水终而水落石出的探源过程无疑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理解文本、并逐渐形成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以元稹的《莺莺传》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如何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如何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每一次阅读的过程中,问题是不断出现的。比如,在最初的阅读中,我們了解了张崔相遇至离别的整个故事经过,这个时候崔张的形象可能还是单薄的,但是在接下来继续的阅读过程中,崔张的形象一定是越来越丰富和饱满的。伴随阅读过程的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浮出水面。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反过来想,崔莺莺在第一次见到张生的那个时刻她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怎样的?琢磨这个问题无疑会为接下来理解崔莺莺后续的一系列言行上表现出来的矛盾奠定理解基础。再比如,张生在见到崔莺莺以后在对其几近痴迷的情状下为何却不愿意走常规渠道,通过明媒正娶达成自己的心愿呢?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可以链接张生的出身、隐藏的价值判断甚至是作者元稹本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他的微妙心理,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探究人情人性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满怀热情和善意,以自己的能量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调节课堂气氛。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保持一定的敏感,并给予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处理。在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部分,应当适当放慢讲授的节奏。另外,教师应当常常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审视、质疑教学,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部分。这些低效及无效的部分应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信息只有被有效接收了,发出信息的这个工作才会发挥作用。

2.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自我成长、关爱人的个性、尊重个体生命,具备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教师应当始终遵循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原则,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文学素养作为一门仅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很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者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这样课堂教学势必难以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授课教师需要从学生出发,尽力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是师生关系的主体之一,如果不能了解学生的特点,那么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势必受阻[3],因此,要做好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文学素养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应当结合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质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点的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文学素养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利用好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关联点,将文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巧妙地连接起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而且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切入点。比如,针对音乐学的学生,可以结合古典文学的音乐美的特征进行阐发教学。在传统文学中,诗与乐的联系原本就非常紧密,在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文学作品的配乐朗诵,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文学与本专业的相通之处,而且能够较好地将文学素养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融于美的情境之中,使文学素养的课堂变成直观地接收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同具体的创作地联系起来为学生进行解读,比如,在《诗词散曲》这一章讲到诗人杜牧时,便可以选择杜牧在安徽池州创作的作品进行重点解读。《九日齐山登高》《清明》等一系列作品都是杜牧在担任池州刺史时期(公元884—886年)完成的创作。《九日齐山登高》中的齐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城区东南,山上有峰峦十余座,其高相齐,故名“齐山”。将这些风景名胜的相关常识与诗作的具体内涵结合起来讲解诗人彼时彼地的心境和情感,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该专业为师范类专业的特点,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直接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授课的前期准备及具体实际过程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有了更多亲历式的理解,这种习得是深刻的,能直接渗透并植根于学生的深层认识和精神世界之中。这种“因生而异”、因专业而异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得授课教师的课堂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且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激发。这个过程还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习得来自不同专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当然,这样的授课方式对教师本身的知识积累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讲授内容,还要对其他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习得其他专业的知识理念与方法。

3.师生互动,达成共同契合

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学术自由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通过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参与意识这两个方面提高师生间的互动程度。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通过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借问题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连续注意。

为达到“聚焦问题、超越教材、师生共赢”[4]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善于针对教学内容涉及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比如在讲授曹植的《洛神赋》时,教师可以通过抛问题的形式获取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在《洛神赋》正文部分的第一段,君王在洛水之畔遇见洛神,告知御者,御者却如此回答君王:“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其状若何,臣愿闻之。关键在这最后一句,从御者的回答我们至少可以获取一个信息,御者似乎看不到洛神。那么,御者为何看不见洛神?何以君王可以看见洛神,御者却看不见?在《洛神赋》的第一段便将这个颇有几分趣味的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对这篇一千多年前写就的文言文的作品多了一些亲切的味道,使学生在心理上对于文言文的畏难意识和抵触情绪得到缓解。这个时候,教师不必急于同学生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留着这个悬念继续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在第二段,曹植用了大量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比拟洛神之美,这样做有意无意中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洛神之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美?这是可以继续往下抛出的问题。到了第三段,君王对洛神倾诉爱慕之情,洛神予以积极的回应。两个人在洛水之畔相遇且相爱。然而此时,君王却“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在洛神回应了他的爱慕之后,君王为何陷入这样一种怅然与犹疑的情绪中呢?对于君王此时非激昂却沉落的情绪,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看法。第四段,面对君王的态度,“洛灵感焉,徙倚彷徨”,此处洛灵的“感”,这个感字究竟怎样解释和理解,是感动、是感受还是感伤?五六两段,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众灵在场,众灵在场对君王与洛神相遇相爱终又别离的故事结构似乎没有任何影响,那么作者这样描写又是为什么呢,在客观上对于文本内容来说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直至结尾,君王于水上泛舟追寻洛神离去的踪影,这种凄冷的孤独和绝望,教师可以请学生联系个人的生命经验分享自己对这种情绪的解读。至此,对于《洛神赋》全文的解读便这样由问题连接着问题串联而成,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与此同时,学生也在带着问题的思考,针对问题进行解读的分享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阐述的那种因为某些不能阻隔的现实因素而使得愿望失落的这种普遍的人生境遇。

强调问题意识的过程一定伴生着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5],这个过程使得学生从一个原本极有可能置身于课堂之外的人变成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分享的人。文学素养的课堂变成师生之间思想层面进行交流的一個极佳的平台。比如,对于《洛神赋》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学生便主动分享了各种想法。有些学生认为这是君王与御者身份的差异导致的结果,御者因为出身和见识的限制使得他缺乏慧根见到洛神这样的神灵;有些学生认为这是作者服务文本创作的需要,通过君王与御者的对答来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有些学生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君王的一场幻觉,是在“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中生成的一场美妙的幻觉;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之所以君王能看见洛神而御者看不见,是因为洛神有可能开始便对君王有意,便故意只显性于君王之前——这是多么活泼有趣然而又不无道理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解读。教师和学生作为精神实体,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育显然不是单纯的知识给予,而是多元化的精神共享[6]。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是良好的,同时在互动中师生之间在充满愉悦感的课堂气氛中达成契合。

4.结语

大学生文学素养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在当下的社会,这门课程的务虚特质为其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面对非中文专业学生时,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专业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在充分“知彼”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文学与其他专业的契合点,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完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赟,周兴国.行为意义理论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104-109.

[2][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文学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李方安.关系责任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探析[J].教育研究,2016,37(11):119-125,155.

[4]龙宝新.教学共生体中的师生关系内涵与重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5):183-188.

[5]谭晓云.课堂提问的认知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冯建军.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8):1-8.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