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供给侧培养路径

2019-04-23 10:22李明明蔡柏岩
文教资料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英语专业

李明明 蔡柏岩

摘 要: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深化英语专业特色建设,从人才培养供给侧视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索性提出:专业建设应绎立新工科建设思想,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发展的要求,进行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的融合,培养综合性的语言服务人才。同时,通过回顾、分析国家对专业建设的宏观管理,对专业建设重点进行预测,并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新工科 产教融合 英语专业

一、新时代、新变革、新挑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外语专业经历近70年的发展历程,从伊始的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为主,到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输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一步加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2012年教育部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英语专业调整为英语类,翻译专业(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正式纳入其中。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倡议的提出,语言产品、语言服务标准、国家语言规划、语言安全、语言服务产品等概念应运而生。

新时代,英语专业正经历新变革、面临新挑战,人才培养规格由单一的语言文化知识人才向知识体系多元化、能力结构多科性、就业领域专门化的语言服务人才转变,单一的语言知识服务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和产业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大国地位催生了综合多科性的语言服务需求。

分析专业现状,校本人才培养特点不明显,课程设置趋同,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要求偏离,课程体系与新业态没有紧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衔接不够紧密,实习实训环节薄弱或缺失,忽视职业素养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未成体系或不完善,缺乏标准建设,没有树立语言服务的意识,这些专业建设中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值得思考与改进。

人才培养要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从供给角度对人才培养与路径进行结构性优化,以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

二、供给侧改革与人才培养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热门词汇,各个行业开始探索供给侧改革。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始一轮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我国经济历史上是着重强调需求的,是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是需求侧的三驾马车,而现在国家转变思路,从供给角度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是供给侧的要素,可见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环节之一。

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应该突出其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多元化,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进行结构调整,面向产业链,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产业行业要求。同时,突破专业限制、跨界融合,培养跨界符合性人才,形成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

三、新工科、新思想、新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悄然到来、迅猛发展,诸项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为主动应变、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适时而生,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建设要求:明确目标、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分类发展、成果示范。

在分析新工科的内涵与特征时,要突破人们原有对工科的界定,超越以往工科专业的设置;要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及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理解和认识新的工程学科及其范畴,赋予其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的新的内涵。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其语言工具属性势必要与时代发展接轨,作为文科专业之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顺应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发展,进行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的融合。

借鉴新工科的发展思想,英语专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应当在加强质量与内涵建设、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结合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发展的要求,进行跨学科特色化专业方向甚至新专业建设,使其语言服务适应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要求。英语专业应当转变以往学科单一的专业化分工,适时进行产教融合和跨学科界限的创新发展,以全方位服务产业链的思想,培养能够提供语言服务产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而非单一的语言知识提供者。“互联网+”亦为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手段与动力,是专业新发展时不可忽视的技术手段。

新工科建设所提出的建设要求,即:明确目标、理念引领、结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分类发展、成果示范,为英语专业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英语专业应当更加明晰人才培养目标,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标准,利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可以为上述专业建设的一些要素提供有效的实施路径。产教融合或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定义是:“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四、总结、分析、预测

回顾近十几年国家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词:认证、评估和标准。2005年,国家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2008年,开始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国家标准》;2018年,国家第一轮审核评估结束。

总结分析上述政策与措施,所得规律和趋势似乎可以对英语专业甚至是文科专业的专业建设重点进行预判:未来国家从宏观管理上还会周期性开展审核评估类工作;现在的审核评估释放了校本标准,即“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目前国家标准不断出台,专业建设是否会向着“国家标准+校本标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国家工程专业认证不断深化,专业认证的范围不断拓宽,文科专业的认证工作也应该是大势所趋,常态化专业认证与周期性审核评估应当会互动并存;第一轮审核评估工作即将全面结束,专家组对被评估院校均反馈了问题,下一步是否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反馈的持续性整改、评估整改效果,对整改进行回访和量化评价。

结合上述预判,英语专业建设应当考虑:“国标底线+校标特色”,认证标准参照为导向,学科建设为着眼点,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课程建设为落脚点,切实夯实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校本专业特色,做好现有专业评估,准备好国家专业认证,针对审核评估进行持续性整改,评估并固化整改成果,形成闭环建设。

五、产教融合、探索路径

结合上述分析,英语专业建设可以通过下述路径开展实施(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一)数据与需求驱动的人才培养方案架构

在人才供给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学生与社会、行业需求调研与分析,利用分析结论指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指标体等核心要素的确定。需求分析与数据收集应当精准有效,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走访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关注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毕业生跟踪与反馈渠道,定期了解毕业生的在岗工作情况,分析掌握其岗位适应度,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建设专业特色。

(二)专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专业人才的岗位适应度与就业竞争力提升,能否实现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最终形成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应当结合专业特点、行业标准、社会需求和校本特点,综合各要素以构建专业能力指标体系。

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中,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的确定可以考虑下述要素:(1)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2)相关商务知识及语言服务能力;(3)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4)精准岗位能力;(5)跨文化交际能力;(6)跨学科知识与技能整个能力;(7)信息检索与终身学习能力;(8)人文素养与国家情怀。

具体可以分解为:(1)通识能力,包括:熟练的现代办公技术和较强的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能力,具有熟练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及科技文献检索能力,各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2)专业核心知识及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语用知识与能力,基于专业体裁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国际商务语境中的语境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3)商务知识与技能,包括:国际商务知识,跨文化商务沟通知识,商务英语教育知识;(4)元认知能力,包括: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5)从业能力,包括: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国际化视野及专业;(6)职业操守,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三)转变学校角色

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中,在突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当形成“企、政、研”互动的模式,避免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知识体系陈旧,构建多元的课程开发者结构,校内专家、行业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岗位部门等多元主体均应参与课程建设。课程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度,课程目标的实现度,学生与企业对专业课程微能力的满意度应当作为课程评价的核心标准。

(四)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学生专业能力的赋能者,他们利用专业理论与知识、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自主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应该成为教育行政命令的被动实施者,而应当成为课程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人才供给侧改革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项目课程资源的建设、教学设计和教材的编写等主要环节。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受到他们观念、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影响,课程开发的进度与成效取决于他们的意愿与积极性。

(五)建设专业特色和实施岗位能力精细化培养

专业应当结合校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层次建设专业特色,针对具体服务的行业,关注具体岗位,基于缝隙就业市场,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专业能力精细化培养,缝隙就业市场就是要实现差异化竞争,缝隙就业市场中的具体岗位一般需要较高实践能力,而高学历不作为主要评判标准,且就业前景良好,国内“985”“211”、双一流高校学生不主要参与竞争的就业市场。专业能力精细化培养主要针对具体的岗位,而不是泛泛地聚焦行业,是学生真正适应具体的岗位工作,通过校企融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具备专项岗位能力,专项岗位能力的确定要通过实地调研进行梳理分析,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在低年级年强化语言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高年级阶段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融合进行针对性的专项培养,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岗位能力标准,最终实现专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校企融合培养模式。

(六)有效的质量保障和激励机制

高校和政府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激励机制,学校要建立科学的专业建设与评价标准、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教师培养与考核标准,并进行有效的评估与认证工作,政府要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与扶持,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部门要共同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

(七)基于项目的校企融合教育模式

学习不是在生硬的记忆中发生,而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建构,通过不断的自主评价与反馈形成,评价就是学习的过程。基于项目的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可以为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学习提供基础,加强学生对于岗位能力要求的体验,在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建构学习,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层级,对学生而言在做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对企业而言,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项目教学的实施需要高校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集体指导,共同评估、评价,打破以往课程评价的单一性,要构建综合的评价体系,以确保基于项目的校企融合教育模式有效实施。

(八)多元的教学评估手段

美国教学评估工作主要以多元智能观评估理论为理论基础,该理论由Gardne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成为重要的评估理论依据,各个学科开始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估,在评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多元智能观评估理论包括诊断评估(Diagnostic Assessment)、形成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终结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行为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终结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行为评估主要包括学习档案记录、课堂活动记录、访谈和座谈等。

该理论指导下评估模式的优点是打破终结评估的单一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进行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估,构成全方位、多元化教学评估的系统,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中,该理论可以为教学评估工作提供指导。

參考文献:

[1]蔡柏岩.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评估与研究),2006(7):89-90.

[2]李明明.区域经济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工学合作教育模式构建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36-37.

[3]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46(1).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5]刘静.工学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3-84.

[6]周明勇.“一带一路”人才供给:传统与创新耦合的教育供给侧改革[J].现代管理科学,2017(12):91-93.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产教融合英语专业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