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爱点亮人生

2019-04-25 00:09程为侠
关键词:换位思考个性发展

程为侠

【摘要】  近年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不再如以前那样单纯而充满信任,当学生在校发生德育事件时,学校、老师都承载着太重的舆论压力。本文就从班主任的角度来阐述:如果班主任能用心关爱学生,换位思考,尊重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一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德育悲剧”,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智慧和爱 换位思考 个性 发展 点亮人生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013-02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自媒体”时代,于是,一旦学校发生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在社会上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对于事件的起因更是众说纷纭,而非教育人士往往将起因一边倒地全推向班主任。几年前,各媒体报道了一起发生在珠三角的“疑窃跳楼”事件。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对于事件的起因更是众说纷纭,而非教育人士往往将起因一边倒地全推向班主任。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也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家长。在此我不想过多评论这件事情谁是谁非,只是认为我们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和负责人,是否能用有效的方法避免这一类事件的发生?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字“爱”。当然,“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真懂,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这是现代教育家于漪关于师爱的注解,也是我行动的准则。爱心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一、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心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是啊,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想当初,我们难道从来没有犯过错吗?难道我们从来没有起过贪念吗?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希望师长如何对待我们?我想如果我们在处理学生德育事件之前都如此“换位思考”一下,心态就会平和一些,手段就会柔软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记得我前年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阿伦的男生(化名),他刚升上初三时,教过他的老师就告诉我:这个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上课时注意力分散。我接手阿伦这个班后,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家里对他进行监管,我在学校也多次找他谈话,课堂上对他进行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发现他确实是有了很大进步。但好景不长,他却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偷窃。这又从何说起呢?

有一天,我们几个表现非常好的女生过来告诉我:放学时,他们偶然撞到阿伦在翻他人书包,而且有人发现自己少了钱,她们确定是阿伦偷了,这时我的心一沉: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知道网络游戏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而网络游戏又往往不被家长认可,所以,经济没有了来源,就会发生说谎、欺骗、甚至抢劫。很多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阿伦现在肯定是网瘾犯了,而家长又监管得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将手伸向了同学们的书包。我细心观察了他一天,发现他警惕性非常高,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就略带惊慌地看着我,又赶紧低下头,而同学们此时也开始议论纷纷了。阿伦本身性格内向、敏感,再加上他还这么小,如果我处理不当,很有可能给这个孩子带来一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于……想到这里我两天内都按兵不动,当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件事不那么热衷了,阿伦也不紧张了,我知道我的时机到了。

我利用一次自修的时间坐在走廊上找学生谈话,前面找了好几个(混淆学生视线),其中也找了被偷窃的女生,问清楚她丢失的金额等细节之后就让她佯装到宿舍转了一圈后回来,回到教室后就悄悄告诉别人原来自己的钱没有丢,是自己放在宿舍了,现在班主任让她回去找到了。之后,我找到阿伦,先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说出来老师可以帮助你,不要有沉重的负担。阿伦沉默了一会,将事件告诉了我,也答应将钱如数归还。我安慰、教导他之后,到教室告知大家,钱没有被偷,阿伦翻他人物品不对,希望大家以后注意。大家都善意地笑了,我看到阿伦也笑了,眼里含着泪花……

试想,如果我当时在证据确凿之时,当堂质问他、处理他、约见家长“管教”他,这孩子又会怎样呢?他的求学之路,人生之路又会如何呢?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不妨想想如果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会如何?如果是我们自己犯了错,我们又希望他人如何对待我们?多“换位思考”,用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吧!

二、淡化“特性”,公平对待

对于长相、家庭等外在因素“异于常人”的学生,老师的过度关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反感。他们的内心往往过于敏感,对外界的一切有很强的警惕性。这时,老师能做的应该是淡化“特性”,用这种淡然和不在意,给学生传达一种公平和关爱。

我以前教过一位学生,他的父亲是非洲人,母亲是本地人。父亲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他的母亲。他继承了父母共同的血统,所以从外形上看他和其他学生有很大差异,加上本地人固有的“媚白歧黑”思想。所以,他从小就承受着周围人异样的眼光甚至是嘲讽的语言,因此,他性格暴躁而敏感,在小学时,曾对着他的英语老师怒吼:“我恨你,我要杀了你!”

他刚到我们学校那天,学校照例召开全校开学典礼,可想而知,他的出现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甚至是“骚动”。不少的学生甚至于某些老师都纷纷朝着他的方向望去,并不時地指指点点并议论着什么。而我早已用眼睛的余光看到了他:他倔强地抬起头,迎接着大家的审视和议论。

我那年正好教他所在的那个班,对于他的情况,其实我早已通过入学资料有所了解,但我一直没有看他,只是当大家议论得正热闹时,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走到那些人附近,用目光提示他们安静下来,同学们收到我的暗示,纷纷停了下来,会场安静了下来。虽然那个男孩依然倔强地坐着,但我已经发现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等会议开到中间时,我按照习惯开始将目光依次落在学生身上,通过这个方式和我的学生们打一个招呼。每个人我都看了,每个人都看得如此平均而短暂,等我将目光落到这个孩子脸上时,他依然倔强地和我对视着,也许他习惯地认为会从我的眼中看到歧视、最起码应该是惊讶或质疑,没想到我看到他时依然是淡淡地一看而过,静如止水。这下倒是他默然了。

就是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第一面,奠定了他对我的信任和亲近,后来,我发现他在语文方面比较有潜力,就不時地鼓励他,并时常会送一些比较好的书籍,自此,在我教他的两年中,他一直都非常尊重而喜欢我,用他的努力证明着他对我的爱。记得他毕业之后,还写了一封信给我:老师,谢谢你那次在开学典礼上为我解围,谢谢你那公平而又充满爱的目光……

作为老师,我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从心灵深处去感受学生,关爱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接受学生的所有“特异”之处,淡然处之,还学生以公平和尊重。

三、清空“历史”,着眼未来

很多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都喜欢打听每个学生的“历史”,以便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我对这种做法却有着自己的看法:每个人、每件事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古时尚有“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吴下阿蒙。又何况我们这些尚未成年,性格、人生观都未定型的学生呢?

因此,每当我接手新班级时,我会尽力避免打听学生的历史,即使知道了学生的过去,也会刻意“删除”历史,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轻装上阵,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前年我班有一个女生,初三刚分班时进入我的班,我看她成绩一般,但对班级事务非常热心:只要班里有事需要帮忙时,无论大小,她第一个举手报名,关键是每次我安排给她的任务,无论轻重,她都能认真地完成,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后来,我班的数学老师需要一个责任心强的女生做科代表,我就向老师推荐了她,数学老师试用后,对她赞不绝口,说有了她的帮忙,自己的琐事少了很多,很感谢我给她推荐了一个这么优秀的科代表。

一年中,我发现她性格开朗活泼,在课堂上笑容最灿烂、发言最大声的肯定是她。由于她认真好学,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很多科任老师都对她赞赏有加。一年下来,她的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考上了理想的中学。

她毕业后,我和她以前的老师无意中聊起她,她的老师对她的描述也让我大吃一惊:早恋、上课睡觉、沉迷网吧!当时,我确实惊住了!我想如果在此之前,我详细地打听了她的历史,无论我如何淡定,我的言行中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吧,那么她还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吗?

因此,我认为,作为班主任,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过于执著地用大脑,用知识去教育孩子,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样才能用我们的智慧点亮学生的人生,从而让我们的教育环境更加和谐。

[ 参  考  文  献 ]

[1]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787301150962.

猜你喜欢
换位思考个性发展
区域发展篇
化学课堂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探究
换位——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