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土情》的创作技巧

2019-04-26 01:18王玮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黄河

王玮

摘要:扬琴曲《黄土情》是扬琴演奏家黄河教授于2000年完成的一首极具西北特色的扬琴独奏曲,整首曲子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既表现了黄土高原广阔壮丽的自然面貌,又表达了西北人民的淳朴热情。本文先介绍乐曲《黄土情》创作的素材来源以及作曲家黄河教授在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热爱和对过往生活经历的怀念之情。其次对乐曲进行简单的分析,了解到整首乐曲分为引子、慢板、赋格、快板、尾声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特色鲜明再从乐曲创作技巧方面来阐述这首极具代表性的扬琴独曲。

关键词:《黄土情》   黄河   创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14-02

一、创作背景

(一)乐曲简介

《黄土情》是一首极具西北特色的扬琴独奏曲。在中国音乐中,描写西北地区风土人情的乐曲非常之多,大多都为描写西北地区黄土高坡广袤无垠的地貌和歌颂西北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在这首音乐作品中,作者在兼顾前两者的同时,更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一份思念之情寄托在乐曲中,使它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扬琴独奏曲《黄土情》共由5个部分所组成,分别是引子、慢板、赋格、快板、尾声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特色鲜明。在乐曲的创作中,作者运用八连弹、赋格、齐轮等一些演奏技巧,使每个部分拥有各自极具特色的主题,分别表现出黄土高原的绵延不断、凄凉广阔的自然地貌、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以及西北人民的憨厚真诚的情怀。

(二)素材来源

在期刊《漫步乐林》的记者白紫寒采访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黄河教授的文章著《黄河黄土高原情,天山诗画古道行——访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黄河》中谈到扬琴独奏曲《黄土情》的创作时,黄河教授讲述了他高中的一段“学农”经历。

在他少年时,曾去贫穷的西北农村地区体验生活,又因为年少多少会有些赖床,那家农妇为了叫他起床又不惊动他,于是每天在他手里放一个刚煮熟的鸡蛋,用鸡蛋的温度来唤醒他。早时的西北农村贫穷落后,土地常年干旱,收成很是不好,农民们只能饲养一些家禽来补贴家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善良的农民还每天省出一颗鸡蛋给他,每每想到这些作者就百感交融。集聚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西北黄土高原上那些善良淳朴的人民的感激之情,一曲气势磅礴的《黄土情》就诞生了。

二、黄土情的创作特征

(一)技巧特征

《黄土情》的五个部分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技巧,在各个层面上展示了西北地区的广阔凄凉。

首先在第一引子部分中,节拍较为自由。曲子一开始的前两个乐句为前后呼应关系,高低音区上下行自带装饰音的齐竹给人展现了一幅黄土高坡广袤无垠的景象,再加上一串以半音关系为基础上行音阶和低沉的单手揉弦,又带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引子的后半部分中富有情感的轮音和手指拨弦的伴奏旋律给人描述了一种凄凉的景象。随后由慢起渐快的一串齐竹又转向了另一句富有情感,具有歌唱性的旋律,为引出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做了铺垫。

第二主题部分也是《黄土情》中最具演奏特色的一部分,它的精妙之处就是一开始的八(有时为九连弹)连弹。连弹的意思就是指由一个手连续奏出八个或者九个音,此处的连弹要求速度与力量的均衡性。高密度的连弹不仅丰富了旋律的流畅性,而且使音乐富有表现力。

这一具有独创意义的技法的运用,不仅完善了扬琴横向旋律的发音技巧,更加强了演奏者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使演奏者在演奏此处时脑海中不仅会浮现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景色,而且能感受到作曲者黄河教授对过往岁月以及善良淳朴的西北人民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后期旋律速度逐渐放慢,给人喘息的机会,随后乐曲进入了另一个情感高潮部分。

在第二部分的后半段中作者整个运用了轮音技法,在发音和旋律的进行上都做了细致的處理。首先,在刚开始是以“mp”为起始的一小段单声部轮音,进行到第二小节时,下声部旋律出现,在此处作者运用了对比式二声部的创作手法。前八小节都贯彻了这一种技巧,有利于做情绪的递进。在第九小节开始进入了双手轮音部分,力度逐渐坚强,“mf”的表情符号,预示了乐曲将要进入一个高潮部分。带有装饰音的双手轮音与越来越强的力度要求,由“mf”到“f”最后到“sf”。左右手声部旋律的层层递进,将我们带入到乐曲情感最高潮的一个部分,使演奏者和听众感受到强烈的黄土情怀,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的高原地貌中。在旋律持续渐强了10小节进入乐曲最高潮的部分之后,力度又弱了下来,由“mp”到“pp”,乐曲又回到单声部旋律上,同样也有低音的装饰音,有利于关系的递进。平稳安静的旋律进行预示了赋格段落的到来。

乐曲的第三个部分赋格,与前面两个大段落的宏伟庄重的气氛形成明显的对比。运用了左右手分开演奏旋律的技法,整个部分较为轻快活泼,节奏为慢起渐快到后面的富有动感。赋格段落左右手旋律各不相同但紧密联系,时而左手旋律主导,时而右手旋律突出,高低音区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对答山歌的错感。整段中的力度变化也较为明显,先是慢起“mp”,逐渐加速度四小节后直接上速度,力度变化也变成了“mf”,在中间直接为“f”,然后音阶集聚上行的同时又立刻弱了下来,如同耳语一般。随后的5小节做了一个左右手分别上下行的音阶进行,同时力度也持续加强,在最后两小节直接变为十六分音符的重音,速度也达到本段的极点,直接做了一个小收尾,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随后休止了半拍以后进入了本段的后半部分。

第三段后半部分又是熟悉的八(九)连音,再此处加入一个连音部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较为轻快的赋格段落,后起乐曲的快板部分,做一个缓冲的同时又将我们拉回了主题,也可算为乐曲的一个小型的再现。最后两小节用了“泛音”,所谓“泛音”是指在击弦的同时,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指尖轻轻碰触所击琴弦发音弦长的发音列(不同的发音点所泛的音有所不同)而发出清澈之音。最后的七和弦用了一个手指拨弦的技法。这些技法的运用,使琴弦发出的音有一种虚幻缥缈、越来越远的感觉。

第四为乐曲的快板段落,热烈的快板是整首乐曲中最为轻松的一部分,表现了黄土高原上生气勃勃、万物更新的景象。在快板中也可分为几个部分,首先在前14小节中可以看看出节奏型主要为两拍内的切分和十六分音符所组成,节奏变化多端,有规整的也有不规整的,但由于速度与力度无太大变化所以演奏起来也较为流利。从第15小节开始为节奏规整的八分齐竹,旋律声部也在左右手之间交替进行。力度变化频繁,大致在“mp”与“mf”之间交叉进行,旋律给人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

乐曲的最后一部分尾声,用了连续的轮音来表达作者惆怅的情绪,整个段落的力度为“mp”高音主旋律部分与低音伴奏互相配合,将人再次拉回到整首樂曲的主题部分,广阔凄凉的黄土高原,淳朴善良的大西北人民,流淌着作者最真挚的情怀。整首作品前后呼应,主题鲜明。

(二)旋律特征

整首乐曲以单一性的主题旋律为主要特征,主调音乐配以不同的处理方式来丰富乐曲的内容,使音乐具有多样性。在《黄土情》中,旋律呈线性化旋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主体部分的八(九)连弹,在此处直接将旋律主题呈示在大众面前,表现出浓郁的大西北特色和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自然地貌。赋格部分的后半段也是一段八连弹,使之前的复调旋律表现手法又回归到了线性化旋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呼应主题的作用。

在整段尾声的轮音中,单声部的旋律和底下的伴奏,再次将线性旋律这一旋律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整首乐曲主题明确,首尾呼应。

乐曲的旋律还呈现出复调思维的特征,主题后半部分富有情感的双手轮音更是将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起到了丰富和巩固主题的作用。主调与复调的在乐曲中交替运用构成了乐曲发展的最大动力。在随后的赋格部分中,左右手旋律前呼后应,前半部分的旋律停止以后,后半部分的旋律开始跟上,犹如对唱的山歌一般,起到了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所以《黄土情》是一首主调与复调音乐相结合的乐曲,横向旋律与纵向旋律配合运用,整首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特征。

参考文献:

[1]于海英.大漠孤烟直  无垠黄土情——浅析扬琴独奏曲《黄土情》[J].音乐生活,2008,(06):79-80.

[2]肖笛.关于黄河扬琴作品《黄土情》的演奏分析[J].艺海,2009,(06):57-59.

[3]张强.黄河扬琴作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周宇.黄河扬琴音乐创作风格及演奏诠释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年.

[5]白紫寒.黄河黄土高原情  天山诗画古道行——访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黄河[J].乐器,2005,(09):46-48.

猜你喜欢
黄河
母亲河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荷风秋月》《黄河九天上》
宁夏黄河清凌凌
黄河
前腳放生 後腳撈魚
领袖心系黄河
渡过黄河看雕塑